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檢舉)
分享
新浪微博
QQ空间
人人网
腾讯微博
Facebook
Google+
Plurk
Twitter
Line
标题:
百家讲坛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二十七)集权皇帝
[打印本页]
作者:
帝王脸谱
时间:
2013-7-31 11:59
标题:
百家讲坛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二十七)集权皇帝
百家讲坛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二十七)集权皇帝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终于完成了他统一六国的历史使命,建立了一个大一统的帝国。但与此同时,一个新的问题摆在嬴政的面前。那就是他的称谓问题。在秦朝以前,周天子都称王,昔日唯我独尊的名号已经被许多人堂而皇之地采用了。秦王嬴政面对着自己大一统的江山,他觉得王的称号已经无法彰显自己的威严了,必须寻找一个新的称谓了,于是,一个新的称号诞生了,那就是“皇帝”。那么“皇帝”究竟有什么特殊的含义?秦王嬴政为什么独独钟情于这两个字呢?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自以为德兼三皇、功盖五帝,于是皇帝一词也就诞生了,由此开始,他还制定了一系列与皇帝有关的制度,如“制”“诏”是皇帝命令、文告的独特形式,“陛下”是臣民对皇帝的尊称。皇帝的亲属也有了独有的称谓,如皇帝的父亲叫太上皇,皇帝的母亲叫皇太后,皇后的妻子叫皇后等等。与此同时,秦始皇还建立了与皇帝相关的礼仪制度,但是由于史料的匮乏,它的原始面貌我们很难厘清了。那么让人奇怪的是,秦始皇为什么在统一天下后,就立刻要为自己正名呢?
我们看到,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还在运用各种手段加强巩固自己的统治。可以说他所建立的皇帝制度,在许多方面都具有首创性,而这些制度绝大部分地被汉王朝继承下去,稍加变动,使之更加完善,此后的两千多年间,虽然历代王朝都对皇帝制度有所损益,但秦始皇确立的这个制度的基本框架和精神基本没有变化,它影响了中国社会几千年。但是在这里秦始皇仍然有一个问题不能回避,那就是他毕竟是夺了周朝的江山而建立的一个帝国,这一点,秦始皇又如何向天下人解释呢?
其实我们说,秦始皇无论是称“皇帝”还是神化自己,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在政治上实现高度统一,不允许诸侯纷争的局面持续下去。所以秦始皇首创了皇帝制度,他用五德学说来证明自己统治的合法性,保障了官方思想舆论上的统一,但仅有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在加强对地方和官员的控制上,秦始皇也是想尽了办法,那么这一点,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集权皇帝》。
作者:
帝王脸谱
时间:
2013-7-31 11:59
作者:
帝王脸谱
时间:
2013-7-31 12:03
百家讲坛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二十七)集权皇帝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终于完成了他统一六国的历史使命,建立了一个大一统的帝国。但与此同时,一个新的问题摆在嬴政的面前。那就是他的称谓问题。在秦朝以前,周天子都称王,昔日唯我独尊的名号已经被许多人堂而皇之地采用了。秦王嬴政面对着自己大一统的江山,他觉得王的称号已经无法彰显自己的威严了,必须寻找一个新的称谓了,于是,一个新的称号诞生了,那就是“皇帝”。那么“皇帝”究竟有什么特殊的含义?秦王嬴政为什么独独钟情于这两个字呢?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自以为德兼三皇、功盖五帝,于是皇帝一词也就诞生了,由此开始,他还制定了一系列与皇帝有关的制度,如“制”“诏”是皇帝命令、文告的独特形式,“陛下”是臣民对皇帝的尊称。皇帝的亲属也有了独有的称谓,如皇帝的父亲叫太上皇,皇帝的母亲叫皇太后,皇后的妻子叫皇后等等。与此同时,秦始皇还建立了与皇帝相关的礼仪制度,但是由于史料的匮乏,它的原始面貌我们很难厘清了。那么让人奇怪的是,秦始皇为什么在统一天下后,就立刻要为自己正名呢?
我们看到,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还在运用各种手段加强巩固自己的统治。可以说他所建立的皇帝制度,在许多方面都具有首创性,而这些制度绝大部分地被汉王朝继承下去,稍加变动,使之更加完善,此后的两千多年间,虽然历代王朝都对皇帝制度有所损益,但秦始皇确立的这个制度的基本框架和精神基本没有变化,它影响了中国社会几千年。但是在这里秦始皇仍然有一个问题不能回避,那就是他毕竟是夺了周朝的江山而建立的一个帝国,这一点,秦始皇又如何向天下人解释呢?
其实我们说,秦始皇无论是称“皇帝”还是神化自己,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在政治上实现高度统一,不允许诸侯纷争的局面持续下去。所以秦始皇首创了皇帝制度,他用五德学说来证明自己统治的合法性,保障了官方思想舆论上的统一,但仅有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在加强对地方和官员的控制上,秦始皇也是想尽了办法,那么这一点,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集权皇帝》。
[画外音]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终于完成了他统一六国的历史使命,建立了一个大一统的帝国,但与此同时,一个新的问题摆在赢政的面前,那就是他的称谓问题。在秦朝以前,周天子都称王,昔日唯我独尊的名号,已经被许多人堂而皇之地采用了。秦王嬴政面对着自己大一统的江山,他觉得“王”的称号已经无法彰显自己的威严了,必须寻找一个新的称谓,于是,一个新的称号诞生了,那就是“皇帝”。那么“皇帝”一词究竟有着什么特殊的含义?嬴政为什么独独钟情于这两个字呢?
公元前221年的一天,秦王嬴政坐在他的都城咸阳的大殿上,心情分外高兴。因为他刚刚接到派往齐国的使者带回来的消息,齐王田建愿意举国投降,去做一个五百里地的封君。齐国的不战而降,大大缩短了他扫平六国的时间。其次,他对齐王的愚蠢感到可笑,因为根本就不存在五百里地封君的事情。大殿上的大臣们听说了使者的回报以后,也都高呼万岁。就在这个时候,赢政向当朝的大臣们提了一个问题,他说如今天下大定,我不能再叫秦王了,该叫什么?请大家商量一下。大殿上顿时鸦雀无声,然后大臣们开始议论,包括丞相、御史大夫、廷尉(李斯)等重要大臣都发表了意见,商量完后向赢政报告。说古代最有名的莫过于三皇五帝,三皇就是天皇、地皇、泰皇,三皇中间泰皇是最尊贵的;五帝就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三皇五帝那时统治的地盘,比我们现在的大秦要小得多,而且诸侯有时候来朝,有时候也不来朝拜。既然三皇中间最尊贵的是泰皇,所以建议秦王改称泰皇。赢政听完以后讲了自己的意见,就说去“泰”留“皇”,保留五帝的“帝”,合起来叫皇帝。这个问题当即拍板,作了决断。大臣们又说,今后皇帝所有的命令都叫做“制书”或者“诏书”,而且皇帝本人自称“朕”。“朕”这个字在中国古代是第一人称代词,原来谁都可以用,现在只有秦王才能用,这就是中国皇帝之称的由来。这个定下来以后,赢政又提出第二个问题,他说过去古代的君王死去以后,新继位的君王和大臣要根据先王一生的表现,给他用一个字概括,这个字叫“谥”。他说这个以下议上的做法不好,从我这儿开始,废除谥法。我叫始皇帝,我死以后下面的叫二世、三世......一直到万世。这就是秦王赢政灭六国以后,做的自称皇帝,取消谥法两件事。从此以后,中国历朝历代的最高统治者都叫皇帝,谁也没有再改变称呼。赢政的这种做法毫不保留地说,表明他的头脑已经开始发热了。他用了不到十年时间扫平六国,统一天下,完成了秦国以前35代国君没有完成的事,他觉得他的秦王朝可以传之万世,不可能再改朝换代了。而且他不允许后代的君王和大臣,给前代君王议定谥法,实际上就是剥夺了后世对他的评价。有的皇帝死后称“武”,有的称“文”,这都是有讲究的,得有一定的标准。比如有的皇帝没有活到应该活到的年龄,或者被杀了,他可能被称为“哀帝”,文、武、哀都是谥号,秦王嬴政把这些统统剥夺了,不允许死后人们对他的评论,生前就更不允许了。那么我们就要问,秦王嬴政在统一天下以后,为什么他要立即做出自称皇帝,取消谥法这两件事呢?
[画外音]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自以为德兼三德,功盖五帝,于是“皇帝”一词也就诞生了。由此开始,他还制订了一系列与皇帝有关的制度,如制;诏是皇帝的命令、文告的独特形式;陛下是臣民对皇帝的尊称。皇帝的亲属也有了独有的称谓,如皇帝的父亲叫太上皇、皇帝的母亲叫皇太后、皇帝的妻子叫皇后等等。与此同时,秦始皇还建立了与皇帝相关的礼仪制度。但是由于史料的匮乏,它的原始面貌我们很难理清了。那么让人奇怪的是,秦始皇为什么在统一天下后就立刻要为自己正名呢?
这里面的原因大体上来说是三点:为了正名、神化和圣话自己。我们先来说正名,中国古代的文人,特别是古代的帝王都非常重视正名。孔子就说过:“必也正名乎”,古人都认为名不正言不顺,所以正名是一件大事情。秦始皇商议帝号,从本质上讲就是要定一个称呼,这叫正名。第二点,神化。称皇帝的过程,也就是树立自己绝对权威的过程。什么叫“皇”?古书记载,天人之总称叫做皇,“帝者天号”,天之号,皇和帝是两个最神圣的词。秦始皇把这两个最神圣的词拼到一起,作为自己的称呼,明摆着是在神化自己。第三点,圣化。秦始皇是一个皇帝意识非常强烈的帝王,他需要把自己放在一个至尊、至圣、至大、至上的位置,所以他要圣化自己。我们举两个例子,一个是以龙自居。中国的龙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而在先秦时期,龙是一种神物,也是民间老百姓对皇帝的俗称,秦代的老百姓就把秦始皇叫做“祖龙”。据《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临死之前,民间就流传一句话叫“今年祖龙死”,这话就传到了秦始皇耳朵里。这种带有预言性质的话,我们叫做谶。秦始皇听了以后脸沉下来,好长时间没有说话。后来他作了个解释,说“祖龙者,人之先也”,说祖龙不是我,是人类的先祖。否认自己是祖龙,实际上他龙的意识非常强。再一个就是垄断心态,比如我们说的“朕”,本来所有人都可以称朕的,但从秦始皇以后,只有皇帝才可以称朕,这就是垄断了一个字,表现了秦始皇唯我独尊的思想。因为帝王制度实际上就是一个人的制度,所有权利控制在一个人手里。秦始皇正名号的根本目的也就是为了加强控制,他知道他现在掌握的不再只是一个秦国了,而是包含了整个七国在内的庞大秦帝国,这样一个帝国如何牢牢掌握住,就需要树立起自己的绝对权威,以便于控制整个天下。这是我们讲的第一个问题。
[画外音] 我们看到,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还在运用各种手段加强巩固自己的统治,可以说他所建立的皇帝制度在许多方面都具有首创性,而这些制度绝大部分被汉王朝继承下来,稍加变动使之更加完善。此后的两千多年间,虽然历代王朝都对皇帝制度有所损益,但秦始皇确立的这个制度的基本框架和精神基本上没有变化,它影响中国社会几千年。但是在这里秦始皇仍有一个问题不能回避,那就是他毕竟是夺了周朝的江山而建立的一个大帝国,这一点,秦始皇又如何向天下人解释呢?
当然秦始皇是夺了人家周天子的江山建立了秦帝国。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秦始皇最后是把东周也灭了,把周天子封的诸侯都灭了,等于夺了周朝的江山。那这个合不合法就是一个问题,秦始皇需要找一个合法的依据。如果通读二十四史,就会发现历代帝王在论证自己的合法性的时候,都玩了四种把戏:符谶、德运、传国玺、封禅。这四条要么全做,要么做其中的几条来证明自己是合法的皇帝。我们先说符谶,符是福瑞、祥瑞,一个新王朝建立之前,会出现一些祥瑞的事情。而秦始皇建立秦帝国的时候没有出现祥瑞。他找了一个根据,说五百年前秦文公打猎,打到一条黑龙,这是个祥瑞。把五百年前的老祖宗搬出来证明自己合法,他就这一个祥瑞。刘邦后来就多了,什么斩白蛇,什么头上有云气,云气别人看不见,只有吕后能看见。刘邦爱喝酒,没钱净赊酒喝,到年终还不给钱。他赊谁家的酒,谁家的生意就特别红火,这全是神化。甚至连刘邦的出生都是神化的,说他不是他爹娘生的,是一条龙缠在他娘的身上生下了他。谁当了皇帝以后都要想办法,刘邦的办法比秦始皇多,他在秦始皇的基础上发扬光大了。再就是德运,这个词大家有些陌生,但是有八个字大家非常熟悉,就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什么叫“奉天”?就是奉天命,“承运”就是承德运。德运是战国时期形成的一种学说,中国古代最早出现的哲学思想是阴阳,后来发展到五行——金、木、水、火、土。古代帝王把每一个王朝和五行相配,秦始皇这个时候说周朝是火运,就称他自己的王朝是水运,水可以克火。这个说法是齐国的一个叫邹衍的人提出来的,他说五行是五种德,王朝的更替是一个德运的王朝取代了另一个王朝,这叫五行相克。五行始终就是金、木、水、火、土,是互相取代的。五行又和五色相配,红、黄、蓝、白、黑,水配的颜色是黑色。五行再和东、西、南、北、中相配,水配的是北方。秦始皇就说自己的王朝是水运王朝,取代了火运的周朝。而水运的方位是土,四季是冬季,还和五色相配是黑色,这是一个完整的五德始终,王朝的交替。大家看过张艺谋导演的影片《英雄》,秦始皇穿的衣服、文武百官的衣服、大殿的颜色主色调都是黑色。你要是不懂五德学说,就是看个热闹,懂了你就明白是有讲究的。秦始皇还规定水运王朝,水运是主,数字是主“六”,水是阴,火是阳,水运王朝以“六”为吉数。这个“六”的由来,我们看两个卦,五行和八卦相配,一个是乾卦,一个是坤卦,乾卦是阳,坤卦是阴。坤卦分为六排,依次是初六、二六、三六、四六、五六、上六,整个的阴都是以六为代表,所以水运王朝崇尚六。秦始皇规定,官员的帽子六寸高,一步是六尺,坐的车要六尺,驾车的马要六匹,天下分为三十六郡,搞了这么一整套。这就是所谓的德运说,听起来挺悬乎的。秦始皇就是要用这些论证他的王朝是个水运王朝,当时的人都信这一套,所以当时一说,大家都知道他是受命于天的天子,承认他。第三,传国玺。我们在《秦赵之争》中讲过,秦昭襄王想用15座城池换赵国的和氏璧没有换成,后来秦国灭赵,和氏璧就到手了。秦始皇让李斯写了八个字,把和氏璧刻成一个传国玉玺。当然还有一种说法,说是用蓝田玉刻的,这八个字是“受命于天,即寿永昌”,说我的地位是老天给的,可以永远传下去。传国玺很重要,刚才我们讲德运,总觉得不好琢磨,传国玺就不一样,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古人认为传国玺是德运的一个物质化的表现,我当皇帝是合法的,因为我有传国玺。每一个当皇帝的人都想拿到传国玺,拿到了就证明是合法的,就是奉天承运的。传国玺宋代以后丢了,明朝朱元璋当皇帝就因为没有传国玺,遗憾了很长时间。第四就是封禅,在泰山顶上修一个坛祭天,这叫封。在梁父山底下祭地,这叫禅。泰山和梁父山是两座山,梁父山在泰山脚下,封和禅一前一后同时举行,合起来叫封禅。秦始皇是在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来到泰山举行的封禅大典。这个封禅大典不是一般的祭天仪式,是一个具有宗教性质的祭天地仪式,这不是一般人可以祭的,平民百姓敢到泰山上祭天,那是找死。古代举行封禅的只有两种人:异姓而王的人或改了姓自己当皇帝的人,再就是治理天下太平的人。除了这两种人,其他人不行。我们知道秦始皇和汉武帝都举行过封禅大典。其实这个封禅是个仪式,秦始皇就是要通过这个仪式,证明自己是奉天承运的合法皇帝,就是夺周天子的江山是合法的。这个很重要,第一,证明皇帝不是偷来的;第二,其他人不要和我学,你们学我,夺我手里的东西,不合法。这个德运说是个双刃剑,既能论证新王朝的合法,又能为下一个王朝取代这个王朝作理论上论证。秦始皇当然不会愿意论证刘邦能取代他,他只愿意论证自己的王朝是合法的。刘邦当了皇帝就要竭力论证他也是合法的。所以皇帝即位以后,首先考虑的是巩固江山,打江山不容易,坐江山更不容易。所有这些做法的目的,就是从舆论上证明自己合法,便于自己统治天下。
[画外音] 其实我们说,秦始皇无论是称“皇帝”还是神化自己,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在政治上实现高度统一,不允许诸侯纷争的局面持续下去,所以秦始皇首创了皇帝制度。他用五德学说来证明自己统治的合法性,保证了官方思想舆论上的统一。但仅有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在加强对地方和官员的控制上,秦始皇也是想尽了办法,那么这一点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光有思想上的统一不行啊,还要从组织上保证天下的统一。秦始皇也想了办法。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刚刚灭完六国,丞相王绾就建议,说六国之间有三个国家离秦国太远,就是燕、齐、楚,我们现在不好控制。建议在这三个地方封你的儿子做诸侯王,让他们控制这些国家。秦始皇就把这件事交给大臣议论,绝大多数大臣赞成王绾的意见,只有一个人反对,这就是李斯。李斯这时候是廷尉,是主管司法的官。李斯说了一个道理,刚开始封的时候,你是封你的儿子,儿子和儿子之间的血缘关系比较近,不会闹分裂。但是往下传越传越远,几代之后,诸侯王的血缘关系就远了,互相之间就要争土地,这就是周天子最后闹到春秋战国不可收拾的原因。如果今天封了,还会走周天子的老路,所以不能封。天下只能实行郡县制。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分天下为三十六郡,这样郡县制就产生了。最早的郡是在晋国产生的,《战国策》中记载了一段话,“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说打败敌人以后,上大夫封一个县,下大夫封一个郡。从中可以看出,早期的郡比县级别低。到了战国,县作为一级行政机构,实际上比郡要低,战国七雄都在边疆重镇设立郡,郡下再设县。我们讲过很多这种例子,比如秦武王时期的甘茂,打下宜阳,建立了三川郡;吕不韦打下濮阳,建立了东郡。战国时期七国都有郡,秦国从商鞅变法开始,把一些小的邑合并成县,但真正在全国实行郡县制是从秦始皇开始的。郡县制从组织上保证了秦始皇的绝对权力,郡的太守、县令县长是由皇帝亲自任命的,而且不能够世袭。郡县制和皇帝制是密切配合的,在中央政府,秦始皇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这是三公。下面有九个主要的大臣,叫九卿。郡县制和三公九卿从组织上保证了皇帝的绝对权威。
所以我们这一集讲的这一些,实际上都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采取的各种办法巩固他的统一成果。但是秦始皇巩固统一可不仅仅是限于我们讲的这一点,秦始皇还在文化、经济、军事各个方面采取了多项措施来巩固秦朝的统一,那么秦朝还采取了哪些办法来巩固它的统一呢?请大家继续关注这个话题,谢谢大家。
欢迎光临 草根学园 (http://caogenleyuan.six168.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