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檢舉)
分享
新浪微博
QQ空间
人人网
腾讯微博
Facebook
Google+
Plurk
Twitter
Line
标题:
百家讲坛 王立群读宋史第一部《宋太祖》(37)为国守财
[打印本页]
作者:
草根读史记
时间:
2013-6-23 13:36
标题:
百家讲坛 王立群读宋史第一部《宋太祖》(37)为国守财
百家讲坛 王立群读宋史第一部《宋太祖》(37)为国守财
在中国历史上,提倡勤俭节约的帝王不多,能做到勤俭节约的就更少了,宋太祖赵匡胤就是履行勤俭节约的帝王典范。
军人出身的赵匡胤,从五代十国的社会动乱中走来,亲眼目睹了帝王的奢靡、吏治的黑暗和民众的苦难。做了皇帝后的赵匡胤,为了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采取各种措施反贪倡廉,要建立一个全新的大宋王朝。
赵匡胤不贪恋帝王生活的淫糜,要求大宋的官员廉洁从政,而且从自己做起,率先垂范,对自己的衣食住行都有严格的要求,一个帝王能做到这些,这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时代,是很不容易的,那么,赵匡胤到底是怎么做的?
五代十国的国君几乎个个挥霍成性,官吏也跟着奢华,又加之战争不断,当时的经济状况非常糟糕,从五代中走出来的赵匡胤,不想重蹈历史覆辙,不想成为五代后的第六个,所以他居安思危,倡导节俭,使大宋在比较短的时间内积累了足够的财富,使统一的计划顺利进行,而且,这种思想在国家统一大业中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那么不禁有人要问,宋太祖履行简约,那他是不是一个十足的守财奴呢?
他将国家积累的钱财用到哪里了呢?
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为您讲述系列节目《王立群读宋史》第一部《宋太祖》第三十七集《为国守财》。
作者:
草根读史记
时间:
2013-6-23 13:37
作者:
草根读史记
时间:
2013-6-23 13:38
百家讲坛 王立群读宋史第一部《宋太祖》(37)为国守财
在中国历史上,提倡勤俭节约的帝王不多,能做到勤俭节约的就更少了,宋太祖赵匡胤就是履行勤俭节约的帝王典范。
军人出身的赵匡胤,从五代十国的社会动乱中走来,亲眼目睹了帝王的奢靡、吏治的黑暗和民众的苦难。做了皇帝后的赵匡胤,为了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采取各种措施反贪倡廉,要建立一个全新的大宋王朝。
赵匡胤不贪恋帝王生活的淫糜,要求大宋的官员廉洁从政,而且从自己做起,率先垂范,对自己的衣食住行都有严格的要求,一个帝王能做到这些,这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时代,是很不容易的,那么,赵匡胤到底是怎么做的?
五代十国的国君几乎个个挥霍成性,官吏也跟着奢华,又加之战争不断,当时的经济状况非常糟糕,从五代中走出来的赵匡胤,不想重蹈历史覆辙,不想成为五代后的第六个,所以他居安思危,倡导节俭,使大宋在比较短的时间内积累了足够的财富,使统一的计划顺利进行,而且,这种思想在国家统一大业中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那么不禁有人要问,宋太祖履行简约,那他是不是一个十足的守财奴呢?
他将国家积累的钱财用到哪里了呢?
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为您讲述系列节目《王立群读宋史》第一部《宋太祖》第三十七集《为国守财》。
在中国历史上,提倡勤俭节约的帝王不多,能做到勤俭节约的就更少了,宋太祖赵匡胤就是履行勤俭节约的帝王典范。军人出身的赵匡胤,从五代十国的社会动乱中走来,亲眼目睹了帝王的奢靡、吏治的黑暗和民众的苦难。做了皇帝后的赵匡胤,为了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采取各种措施反贪倡廉,要建立一个全新的大宋王朝。赵匡胤不贪恋帝王生活的淫糜,要求大宋的官员廉洁从政,而且从自己做起,率先垂范,对自己的衣食住行都有严格的要求,一个帝王能做到这些,这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时代,是很不容易的,那么,赵匡胤到底是怎么做的?
五代十国的国君几乎个个挥霍成性,官吏也跟着奢华,又加之战争不断,当时的经济状况非常糟糕,从五代中走出来的赵匡胤,不想重蹈历史覆辙,不想成为五代后的第六个,所以他居安思危,倡导节俭,使大宋在比较短的时间内积累了足够的财富,使统一的计划顺利进行,而且,这种思想在国家统一大业中产生了直接的影响。那么不禁有人要问,宋太祖履行简约,那他是不是一个十足的守财奴呢?他将国家积累的钱财用到哪里了呢?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为您讲述系列节目《王立群读宋史》第一部《宋太祖》第三十七集《为国守财》。
(在中国历史上,提倡勤俭节约的帝王不多,能做到勤俭节约的就更少了,宋太祖赵匡胤就是履行勤俭节约的帝王典范。军人出身的赵匡胤,从五代十国的社会动乱中走来,亲眼目睹了帝王的奢靡、吏治的黑暗和民众的苦难。做了皇帝后的赵匡胤,为了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采取各种措施反贪倡廉,要建立一个全新的大宋王朝。赵匡胤不贪恋帝王生活的淫糜,要求大宋的官员廉洁从政,而且从自己做起,率先垂范,对自己的衣食住行都有严格的要求,一个帝王能做到这些,这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时代,是很不容易的,那么,赵匡胤到底是怎么做的?)
赵匡胤在位十七年,生活节俭,史书有四字经典概括:躬履俭约。生活俭朴到什么程度?从衣食住行来说。衣上,穿旧衣服,还把穿过的旧衣服赏大臣。这是一石二鸟,“此我旧服用也。”穿上也感到光荣啊,冠冕赏的珠宝全部去掉。看一个例子。他的孩子,一个永庆公主,嫁给宰相魏仁浦的儿子,一天女儿穿着新棉袄,上边贴了绣花,上边插着翠羽,赵匡胤说,出宫的时候留下来吧。赵匡胤说:你只要一穿,宫中多少皇亲国戚。都会依照着穿,大家会学着穿,会带来一个结果,大量翠鸟会杀掉。生在富贵人家,不能开这样的头,“岂可造此恶业之端?”弟弟是开封府尹,赵光义觉得哥哥太寒酸了,一次吃饭时说,换换衣服,太土了。结果赵匡胤说,“尔不记得,居夹马营中时耶?”赵光义哑口无言,从此再不劝哥哥了。
食上,赵匡胤是武将出身,这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他也好这一口。赵匡胤常喝醉,后来反省,“沉湎于酒,何以为人。朕或因宴会至醉,经宿未尝不悔也。”常喝醉,醉后自责。一次,一天晚上,突然想吃羊肝。马上御膳房准备。赵匡胤说不行。御膳房天天如此,我可未必天天想吃,这多大浪费呀,忍住了,这事。太小了。今天百姓虽然不是特别有钱,但是想吃个羊肝,困难不大。再看住,宫殿用的帘子,全部是用芦苇编的,罩上一层青布,这是极其节约的,六朝时都是珠帘。一次房梁要换,当时主管报上来,要一根仓库里德合抱之木,赵匡胤平时就反对砍大为小,截长为短。所以他在有关机关报给他的文件批了三句:“截你爷头,截你娘头,别寻进来。”这话粗野但是一批下来,特别符合武将的身份。后来找了一个小的,没有用大的。再举个例子,剪裁宫女。赵匡胤为皇帝十七年,史料记载,到开宝五年,离他死亡只剩下四年,清点一下后宫宫女,三百八十多个。提出太多,愿意回家的放走,有一百五十个放走了。剩下贰佰三十,隋炀帝时宫女十万之多。李渊感觉宫女太多,一次性裁了三千。唐太宗后宫宫女好几万,唐玄宗四万多。行上,再宫中坐轿子,后周传下来的旧轿子,破了还坐。后来永庆公主都说,轿子那么破,能不能用个好点的恶?赵匡胤说:“我以四海之富,宫殿悉以金银为饰,力亦可办,但念我为天下守财耳。岂可妄用?古称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苟以自奉养为意,使天下之人何仗哉?当勿复言。”意思是我拥有天下,整个宫殿用黄金装饰都装的起。但是,不能以天下奉养一人,所以要为国守财。再不要说这话了。始终坐着旧轿子。这对封建皇帝来说太不容易了。那么,这人是不愿意花钱?为什么这样俭朴?
赵匡胤有三个深知,所以俭朴。一是深知奢侈亡国。历史上,从五代过来的人,历史中几个后梁的朱温,过的是什么生活,当了皇帝后,腐败的儿子前线打仗,儿媳都要侍寝。李存勖喜欢个人伶人=官,很快被杀。后晋石敬瑭也是腐败亡国。梁唐晋都是这样亡国的。这是历史上的,现实中,他的灭的许多政权,像西蜀亡国,孟昶早年的是俭约的人,艰苦奋斗,当了皇帝,变了。灭了西蜀,运来开封的,就有一种是溺器。可不简单,七宝溺器,有七种宝石镶嵌在上边,赵匡胤找来他问:“汝以七宝饰此,当以何器储食?”,孟昶答不上来。“自奉如此,欲无亡,得乎?”想不亡国,难啊。赵匡胤对这些人的奢侈是太明白了。所以他不愿意这样。还有南汉皇帝非常奢侈。他曾用珍珠做了一个马鞍,献给赵匡胤。赵匡胤看过后,感慨,“倘能移于治国,岂至亡哉?”用在政治上,怎么能灭亡呢?二是,深知上行下效的后果。皇上如果好什么,下边的不用说了。南宋时,有一首古诗,写上行下效。说京城只要出现什么样式,全国模仿,“城中好高鬓,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京城的人,只要把发鬓梳高点,传到全国,发鬓恨不得有一尺高,模仿啊。这就是上行下效,皇帝是百姓的榜样,所以赵匡胤特别求诸己。总是严格要求自己,对整个社会风气扭转,起了重要作用。宰相范质原本是最反对陈桥兵变的,这人廉洁,病重快死了,很多官员来看望他,要待客,居然没碗盆。吃饭的东西不够用。赵匡胤奇怪,身为宰相,怎么不置办这些?他说,从不与外人交往吃饭。只和我贫困时相交的人吃饭。范质开了好头。绝不受贿。赵匡胤夸他“真宰相也”。这样,官场上迎来送往的风气基本杜绝了。骑驴去做官都显得奢侈了。这是宋朝,官场的风气。三是深知国力疲惫。赵匡胤不愿意奢侈浪费,即使打仗也是多快好省。打得时间短,灭西蜀。六十六天,灭南唐,两年多,还有一个原则,不要破坏南唐的繁荣。
(五代十国的国君几乎个个挥霍成性,官吏也跟着奢侈,又加之战争不断,当时的经济状况非常糟糕,从五代走出来的赵匡胤,不想重蹈历史覆辙,不想成为五代后的第六个,所以它居安思危,倡导节俭,使大宋在比较短的时间内积累了足够的财富,使统一的计划顺利进行,而且,这种思想在国家统一大业中产生了直接的影响。那么不禁有人要问,宋太祖履行简约,那他是不是一个十足的守财奴呢?他将国家积累的钱财用到哪里了呢?)
赵匡胤的时代国库积累了一些钱,用来买东西,买的有五种:一是买人心。他懂得治世莫若爱民,养身莫如寡欲。这两句天天看。所以积累了不少钱,发生灾荒,拿来赈灾。引得百姓拥戴。二是买稳定。赵匡胤用金钱财物与掌权的军官们交换,要军权,给金钱,毫不吝啬。全部解决了军权。三是买忠心。这不容易,让大臣忠心耿耿,不是所有大臣们心服,接管政权时,反对最厉害的范质,这是后周的宰相,坚持认为不义。赵匡胤也知道他是不得已降宋的。所以他对范质好。早年探病时,一次赐黄金贰佰两,绢千匹,大把的东西赐给范质。为的是买范质的忠心,老臣对新朝得忠诚。果然范质非常感激,忠心耿耿直到病死。四是买统一,灭了后蜀,把孟昶接到京城,封官,盖房子,南唐南汉都是这样,弄过来,花了许多钱,为的是减少割据政权对中央的抵抗抑制。想用这种办法来买统一。赵匡胤是有追求的人,最大的愿望是想天下统一,自己可以节俭,要求家人节俭,但是在买统一上大把花钱。五是买江山,指的是燕云十六州,赵匡胤在宫中设仓库,是封樁库,他他想这里的钱满了,要与契丹谈,还燕云十六州,如果买不回来,买勇士,去夺回江山。这样看,赵匡胤是什么皇帝?大家该有自己的评价。
欢迎光临 草根学园 (http://caogenleyuan.six168.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