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Board logo

标题: 百家讲坛 王立群读宋史第一部《宋太祖》(34)匪夷所思 [打印本页]

作者: 草根读史记    时间: 2013-6-23 13:29     标题: 百家讲坛 王立群读宋史第一部《宋太祖》(34)匪夷所思

百家讲坛  王立群读宋史第一部《宋太祖》(34)匪夷所思  

      不管后世的人们如何非议宋太宗赵匡义继承帝位的合法性,公元976年,赵匡义还是成为了大宋王朝的第二任皇帝。

      宋太宗赵匡义一上台就面临两个棘手的问题,一个就是如何和他哥哥的死撇清关系,第二个要解决就是他继位的合法性问题,就在赵匡义处理这两个问题的时候,历史上出现了一个非常有名的金匮预盟,这个金匮预盟的出笼,对赵光义撇清关系,解决继位的合法性问题大有帮助。

      那么金匮预盟是怎么出现的?它的内容是什么?

  关于金匮预盟,如果承认金匮预盟的存在,它又有五大疑惑让人不可理解,如果否认金匮预盟,又有四个不合情理之处,那么关于金匮预盟,到底该怎么看呢?

      到底这个金匮预盟是真还是假呢?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为您讲述系列节目《王立群读宋史》第一部《宋太祖》第三十四集《匪夷所思》。
作者: 草根读史记    时间: 2013-6-23 13:30


作者: 草根读史记    时间: 2013-6-23 13:30

百家讲坛  王立群读宋史第一部《宋太祖》(34)匪夷所思  

      不管后世的人们如何非议宋太宗赵匡义继承帝位的合法性,公元976年,赵匡义还是成为了大宋王朝的第二任皇帝。

      宋太宗赵匡义一上台就面临两个棘手的问题,一个就是如何和他哥哥的死撇清关系,第二个要解决就是他继位的合法性问题,就在赵匡义处理这两个问题的时候,历史上出现了一个非常有名的金匮预盟,这个金匮预盟的出笼,对赵光义撇清关系,解决继位的合法性问题大有帮助。

      那么金匮预盟是怎么出现的?它的内容是什么?

  关于金匮预盟,如果承认金匮预盟的存在,它又有五大疑惑让人不可理解,如果否认金匮预盟,又有四个不合情理之处,那么关于金匮预盟,到底该怎么看呢?

      到底这个金匮预盟是真还是假呢?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为您讲述系列节目《王立群读宋史》第一部《宋太祖》第三十四集《匪夷所思》。

不管后世的人们如何非议宋太宗赵匡义继承帝位的合法性,公元976年,赵匡义还是成为了大宋王朝的第二任皇帝。宋太宗赵匡义一上台就面临两个棘手的问题,一个就是如何和他哥哥的死撇清关系,第二个要解决就是他继位的合法性问题,就在赵匡义处理这两个问题的时候,历史上出现了一个非常有名的金匮预盟,这个金匮预盟的出笼,对赵光义撇清关系,解决继位的合法性问题大有帮助。那么金匮预盟是怎么出现的?它的内容是什么?

  关于金匮预盟,如果承认金匮预盟的存在,它又有五大疑惑让人不可理解,如果否认金匮预盟,又有四个不合情理之处,那么关于金匮预盟,到底该怎么看呢?到底这个金匮预盟是真还是假呢?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为您讲述系列节目《王立群读宋史》第一部《宋太祖》第三十四集《匪夷所思》。

    赵匡胤是怎么死的,最大的受益者赵光义自然是首先被怀疑的对象。赵光义有没有谋杀他哥哥的动机?太祖有不止一个儿子,而且都有继承王位的条件,赵光义以太祖弟弟的身份继承王位是否合法呢?如果他的登基是出自大宋皇室钦定的话,那么,太祖之死与他基本没有多大关系了,至少他的弑兄的动机不存在了。那么,赵光义是不是大宋皇室指定的继承人呢?有没有诏书呢?今天能够见到的文献中记载,赵光义的即位,不但有诏书,而且不止一份诏书,不但有宋太祖的诏书,还有他们的母亲杜太后的遗诏。但是,这些诏书的出现总让人觉得有点蹊跷,总觉得诏书的背后似乎还隐藏着什么。那么,这诏书的背后到底有什么可隐瞒的呢?

    金匮之盟

    建隆二年(961),也就是赵匡胤当上大宋皇帝的第二年,他的母亲杜太后身体不适,染病卧床,太祖侍奉床前,端药喂饭,不离左右。但是,杜太后的病情不见好转,日益严重,于是,杜太后召赵普进宫接受遗命。杜太后问太祖:“你知道你为什么能够取得天下吗?”太祖这时已经泣不能对。太后说:“我这是老死,哭也没用,我要和你谈一件大事,你怎么哭个没完?”太祖止住眼泪,杜太后又一次问他:“你知道你为什么能从后周手中取得天下吗?”太祖说:“孩儿之所以能拥有天下,完全是祖宗及太后积德所致。”对于这样的回答,杜太后显然不满意,语重心长地说:“此话不对。你能坐得江山,完全是因为周世宗让他幼小的儿子坐天下,治理不力,人心不服,才让你有了可乘之机。倘若周朝有年长的君主,这天下还有你的份儿吗?所以,你死后应当将皇位传给你的弟弟。一个疆域广阔、百姓众多的国家,如果能够让年长的人做皇帝,实在是国家的福气啊。”听到母亲的一番临终教导,太祖叩头告知母亲:“我一定听从您的教导。”太后听后很欣慰,回过头对赵普说:“你将我刚才所说的话一同记下来,不可违背。”赵普随后在太后的授意下,在太后的床前将誓书写好,再在末尾附上了“臣普记”三个字,并把它藏入金匮之中。太祖随即命处事谨慎的可靠宫人掌管金匮(及寝疾,上侍药饵不离左右。疾革,召普入受遗命。后问上曰:“汝自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呜咽不能对。后曰:“吾自老死,哭无益也,吾方语汝以大事,而但哭耶?”问之如初。上曰:“此皆祖考及太后余庆也。”后曰:“不然。政由柴氏使幼儿主天下,群心不附故耳。若周有长君,汝安得至此?汝与光义皆我所生,汝后当传位汝弟。四海至广,能立长君,社稷之福也。”上顿首泣曰:“敢不如太后教。”因谓普曰:“汝同记吾言,不可违也。”普即就榻前为誓书,于纸尾署曰“臣普记”。上藏其书金匮,命谨密宫人掌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

    这就是宋代历史上著名的“金匮之盟”的故事。

  按照“金匮之盟”的记载,赵光义在太祖死后继承皇位,是合理合法的,是出自他们的母亲杜太后的旨意,而且经过太祖许可,并由赵普记录在案的。如果的确有“金匮之盟”这档子事,赵光义弑兄的动机似乎就不存在了,太祖之死当然就是正常的死亡了。

    对于“金匮之盟”,宋代及以后漫长岁月里,很少有人怀疑这件事情的真实性。直到清代,阳湖派的恽敬对此事提出了疑问,认为“金匮之盟”这件事是虚构假托之言,但他仍承认从赵匡胤到赵光义皇位继承的顺序,并且认为此皇位顺序议定不可能在杜太后临终之前迅速议定,或许早有议定,也绝非一日。恽敬对此事的怀疑引发了近代学者的进一步探索。近现代的史学家指出“金匮之盟”存在着许多不可理解的破绽,现综合整理如下:

    第一,杜太后怎么能够预知太祖死时德昭等人尚未成年?

    杜太后是在建隆二年六月去世的,这时太祖35岁,其弟赵光义23岁,太祖次子德昭11岁,四子赵德芳3岁。按照“金匮之盟”的说法,杜太后不主张皇位传给幼儿,而当时才35岁的太祖不可能立即死掉,杜太后又怎么能预知太祖死时,德昭仍为儿童呢?事实上,太祖于开宝九年去世之时,已经50岁,而赵德昭也已经26岁,赵德芳也已经18岁,都到了成人的年龄。这是一个明显的不可理解之处。

    第二,太宗即位之时,为什么没有公布“金匮之盟”的内容?

    在太祖之子都有条件继承皇位的情况下,赵光义以兄终弟及的方式继统。这在当时,一定会引起许多人的疑问。如有“金匮之盟”的遗诏,太宗为什么不公布?要知道,这是对他即位的合法性最有利的证据,是堵塞悠悠之口的最佳武器。事实上,太宗没有公布太后的遗诏。这一点也令人颇费思量。

  第三,“金匮之盟”为什么在太宗即位五年之后才公布?

    太宗即位之时,没有公布太后的遗诏。直到五年之后的太平兴国六年(981),才由罢相多年的赵普密奏朝廷,赵光义才将盟约公布于世。赵普是参与盟约制定之人,如果说因为太祖在世时不敢或不愿泄露盟约内容尚可理解,为什么在太宗即位之后还要等待五年的时间,他为什么不在太宗即位之时立刻上奏,而坐失讨得太宗欢心的机会呢?

    第四,为什么有关此事的一切行动都在秘密中进行呢?

    太祖既然坦荡无私地接受母命,又何必将之深藏封固,命可靠的宫人保管?如果这是国家秘密文件尚可理解的话,后来的赵普上书为什么也使用密奏的方式?为什么整个事件需要如此保密呢?这里面有没有猫腻,有没有暗箱操作的可能呢?

    第五,“金匮之盟”记载的来源很可疑。

    有关宋太祖赵匡胤的事迹收录在官修史书《太祖实录》中。实录一般是在一个皇帝死后,根据继位皇帝的旨意编纂而成的。由赵光义直接授意的《太祖实录》经过三次编纂修改,从太平兴国三年(978)到真宗咸平元年(998),才最终修订完结。《太祖实录》的新旧版本在记事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其中“金匮之盟”就是典型的一例,在旧录中未著一字,但是在新录中则敷衍成一段绘声绘色的故事(旧录盖无是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从赵光义多次要求修改《太祖实录》,再联系这些前后不一的地方,可以看出“金匮之盟”实在可疑。

    以上这些疑点指向了一种推测:“金匮之盟”是伪造的,伪造的时间在太平兴国六年。如果这一点推测成立,那么,是谁伪造的呢?伪造的动机又是什么呢?

  据说这是赵普一手炮制的

    许多学者都认为,炮制“金匮之盟”的主要人物就是赵普。

    赵普是北宋初年政坛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深受太祖信任。从北宋建国的陈桥兵变到强干弱枝的杯酒释兵权,以及大宋先南后北统一政策的确立,都与他密切相关。他从乾德二年(964)开始出任大宋宰相,赵匡胤视其为左膀右臂,不管大事小事,都向他咨询,同他商量,然后才做决定(上视如左右手,事无大小,悉咨决焉。《宋史?赵普传》)。但是,随着赵普大权在握,随着地位提升,他似乎也有点忘乎所以,经常利用自己的职权和地位干些违法乱纪的事情,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处事专断。

    赵普为政期间,处理政事非常专断(赵普之为政也专。《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四),群臣奏章不如他意的,统统烧掉。

    第二,排挤异己。

    例如,宋太祖认为窦仪这个人做事很有原则,准备提拔他做宰相。赵普担心窦仪这个人为人做事刚正不阿,不会和他站在一条战线上,于是就联合几个人集体排挤窦仪,赵匡胤的计划也就不了了之(上以翰林学士、礼部尚书窦仪在滁州时弗与亲吏绢,每嘉其有执守,屡对大臣言,欲用为相。赵普忌仪刚直,遽引薛居正及吕余庆参知政事,陶谷、赵逢、高锡等又相党附,共排仪,上意中辍。《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

  第三,嫉贤妒能。

    如赵匡胤曾经和赵普说过,有个叫冯瓒的人当世罕有,准备大力提拔他,赵普就对冯瓒心生嫉妒,找个机会把他弄到偏远的四川去任地方官了(先是,上与赵普言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冯瓒材力当世罕有,真奇士也,尝欲大用之,普心忌瓒,因蜀平,遂出瓒为梓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

    第四,结党营私。

    赵普除习惯性联合一些人共同排挤太祖欲提拔的人员以外,还犯了一大忌,就是与枢密使李崇矩结为了儿女亲家,李崇矩的女儿嫁给了赵普的儿子。这不是一桩普通的婚姻,而是宰相与负责军事的枢密使二人之间的联姻,这种情况的出现,就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架空皇帝,所以这起联姻事件不仅仅是国家的最高行政领导与军事领导之间的结党,而且直接挑战了太祖的权威。因此,赵匡胤听说之后,很不高兴,找了个机会,将李崇矩的枢密使罢免了(枢密使李崇矩与宰相赵普厚相交结,以其女妻普子承宗,上闻之,不喜。《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三)。

    利用自己的职权,谋求个人私利的事情,赵普做过不少。例如:私下收受吴越国送的黄金;当时朝廷下令禁止私运秦陇一带的木材,但赵普却偏偏到那里运木料为自己建造住宅,而且还被人告发贩卖赢利;还私自用自己的空地,换取专给皇家供应蔬菜的“尚食蔬圃”的土地,用来扩建自己的宅第,建造商店旅馆,与民争利。

    赵普的一系列不法行为,被政敌卢多逊告发,太祖震怒,准备严令查办,在他人的营救之下,赵普的属下官吏被治罪,赵普被贬。开宝六年(973),罢相,以同平章事出为河阳三城(治今河南孟州)节度使。

    在赵普任地方节度使期间,太祖皇帝离世,赵光义即位。太宗即位之初,赵普向朝廷上表,请求入京参加太祖入葬山陵的仪式,太宗准许,顺势罢免了他同平章事的级别与地方节度使的职务,给了一个太子少保的虚衔(河阳三城节度使赵普来朝,乞赴太祖山陵。乙亥,授太子少保,留京师。《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八)。

  据说太祖还活着时,赵普与赵光义的关系并不十分和谐,因此,赵光义当上皇帝后,当然对赵普也不会很热情,赵普备受冷遇。而且,新任宰相是赵普的公开政敌卢多逊,一直揭他的短,在卢多逊的排挤与打击下,赵普品尝了失去权势后的世态炎凉(太子少保赵普奉朝请累年,卢多逊益毁之,郁郁不得志。《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二)。不过,很快,赵普就迎来了一次翻身的机会。

    当上宰相的卢多逊与赵廷美交往太过密切,这引起了太宗的猜疑。如何打击卢多逊?太宗就想到了卢多逊的政敌赵普,想借赵普的力量,打击卢多逊、赵廷美,巩固自己的皇位。

    太平兴国六年(981),赵光义召见了赵普。富有权术的赵普立刻意识到自己的机会来了,他回答直截了当,当即表示:“愿备枢轴,以察奸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二)。”意思就是说,把我安排到中枢、轴心的位子(宰相),我来帮你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为了巩固太宗重新起用他的信念,退朝以后,赵普立刻上了一份密奏,打出了“金匮之盟”这张王牌。按照“金匮之盟”,赵光义继承皇位是名正言顺的。赵光义见到赵普的密奏,如获至宝,立刻又召见赵普,当面向赵普表示歉意说:“人谁能没有过失,我虽然还没到五十知天命的年龄,但也知道以前的四十九年都错了(人谁无过,朕不待五十,已尽知四十九之非矣。《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二)。”太宗这样说,引用的是先秦的一个典故,表示自己以前对赵普的看法全错了。所以,不久后,赵普就恢复了相位。

    丧失权力的赵普要翻身,必须投靠太宗;要取得太宗信任,必须解决事关太宗切身利益的大事;事关太宗切身利益的大事,就是他的即位问题,因而伪造遗诏,为太宗篡位披上合法外衣。而且赵普造假,有优势条件,他曾是太祖亲信,造起假来容易使人信以为真,这自然契合了太宗的心意,重新起用赵普为相。于是,赵普诬陷卢多逊与赵廷美勾结谋逆,制造了一起大冤狱,除掉了他与太宗的眼中钉。简单地说,赵普编造遗诏的目的是为了投靠太宗,恢复相权,报复政敌。赵光义与赵普为了各自的目标,走到了一起,“金匮之盟”是两人政治勾结而制造的赝品。

    经过这样的逻辑分析,似乎已经弄清了许多疑问,赵普造假的动机,“金匮之盟”的假冒,赵光义皇位的不合法等等,似乎已经看到了历史的真相。但是,事情真的如此简单吗?

  事情远非如此简单

    如果“金匮之盟”是彻头彻尾的伪造,仍有几个问题难以解释。

    第一,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一直没有立自己的儿子为皇储?

    赵匡胤有四个儿子,其长子与第三子早夭,但次子赵德昭、四子赵德芳一直健康成长,也没有什么不良的行为,而且太祖离世之时,赵德昭已经26岁,赵德芳也已经18岁,也就是说他们都具备继承未来皇位的条件。如果没有像“金匮之盟”这样的盟约存在,赵匡胤为什么一直没有立他们当中的某一个人为未来皇位的继承人呢?这一点令人不可理解。

    第二,赵光义实际地位为什么像皇储?

    其实,“金匮之盟”的核心问题是兄终弟及,如果没有“金匮之盟”事情的发生,或者说“金匮之盟”是伪造的,那为什么宋太祖不立自己的儿子为未来的接班人?而且依照赵光义的实际地位,怎么越看越像未来的接班人呢?从大宋建立不久,宋太祖就让弟弟赵光义担任最有权势的开封府的最高行政长官开封府尹,后来又晋升为晋王,位居宰相之上。五代时期,有个不成文的惯例,就是亲王尹京表明已经具备继承人的地位,晋封晋王更加确立了其皇储的地位。后周世宗即位前就是晋王兼开封尹,赵光义即位后,让弟弟赵廷美担任开封府尹,赵廷美似乎也获得了皇储的地位。如果“金匮之盟”出于伪造,上述这些现象该如何解释呢?

 第三,为什么不少文献记载显示,赵光义的确是皇位的继承人?

    据宋代笔记《曲洧旧闻》记载,太宗继位以后,有一次召见赵普,赵普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先帝要是听从了我的话,今天我就看不到你的光辉形象了(先帝若听臣言,则今日不睹圣明。《曲洧旧闻》卷一)。”先帝指的是宋太祖赵匡胤。

    宋代笔记《玉壶清话》记载,宋太宗赵光义将赵普的政敌卢多逊贬谪之后,曾经对赵普说过这样的话:“我有好几次想把你给结果了(朕几欲诛卿。《玉壶清话》卷三)。”是什么事情使赵光义如此痛恨赵普,多次欲开杀戒呢?

    据另外一部笔记《丁晋公谈录》记载,赵光义当上皇帝后不久,无意之间对卢多逊漏了一句话:“要是赵普还当宰相,我也不会得到皇位(若赵普在中书,朕亦不得此位。《丁晋公谈录》)。”

    上面这三则笔记史料反映了这样的问题:赵光义与赵普之间是有矛盾的,赵普自己承认,他曾经坚决反对让赵光义即位,赵光义也说要是赵普还有权力,他也不会继承皇位,他甚至为此事想对赵普大开杀戒。在此,我们不谈赵普、赵光义之间的冲突,我们从中发现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宋太祖是准备将皇位传给赵光义的。如果没有“金匮之盟”这样的约定,兄终弟及虽然也是皇位传承的方式之一,但毕竟不是常例,而且太祖还有两个健壮的儿子存在。这一点也很难理解。

    第四,宋太祖为什么不听赵普的劝阻呢?

    赵普是大宋的开国功臣之一,在许多问题上,他都坚持己见,据理力争,宋太祖最后都采纳了他的意见。赵普在皇位继承人这件事情上给过太祖许多忠告,但太祖始终没有接受。而且,赵普罢相不久,太祖就晋封赵光义为晋王,俨然确定其为继承人。如果没有“金匮之盟”这样的约定,太祖为什么听不进赵普的忠言呢?这一点也很难理解。

    承认“金匮之盟”存在的观点,有五大疑点;认为“金匮之盟”出于赵普伪造,虽然赵普有作伪的动机,仍然有四大不可理解之处。对于这种矛盾重重、互为扞格的情形,有的学者对此进行了一种折中式的推测。

  杜太后死于建隆二年(961),刚刚从五代中走过来的杜太后对五代的时局记忆格外清晰,五代时期帝王在位时间最长的不过十年,平均在位时间不足四年,所以杜太后的担心并非捕风捉影,并非杞人忧天,因此,在她临终之时有可能提出保持长君在位的遗言,但极有可能只是一个口头遗言。

    承认杜太后遗言事件的发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太祖迟迟不立皇储了。因为有亲生儿子在世,他立自己的弟弟即位有些不太情愿;但是,立自己的儿子,又违背母亲的遗嘱。所以,他左右为难。承认杜太后的遗嘱仅是口头遗嘱,就可以解释“金匮之盟”的几个疑点,上面提及的关于“金匮之盟”的种种疑问,其实只能否定这盟约书面成文的存在,并不能否定杜太后临终遗言事件的发生。因为没有书面的盟约,所以赵光义即位初年无人提及此事;赵普本来是站在反对太宗即位的立场上,而且离开了权力的中心,所以他也不会在赵光义即位之时立即提及此事,而且也没有书面的依据。但是,五年之后,在赵光义想拉拢赵普时,赵普献上了这份密奏。

    如果赵光义获得的仅仅是杜太后命太祖传位给他的遗嘱,那么对于已经在皇位上坐了五年多的赵光义而言,这份迟到的合法性依据还有意义吗?如果有,能有多大的现实意义呢?

    按照我们现在的理解,如果赵普所提供的原始盟约如此,那对宋太宗而言几乎没有任何现实意义。事实上,当赵普的密奏送达天听后,身为皇帝的赵光义却立即召见赵普,当面向这个历来阻挠他当皇帝的人道歉,坦诚地说自己不用等到五十岁已经知道以前四十九年全错了,而且,赵普因为上奏,重新回到了宰相的位置。这是仅提供一个没有多大现实意义的文字盟约就能实现的吗?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关于“金匮之盟”的文字来自司马光的《涑水纪闻》,《涑水纪闻》中记载杜太后对太祖说:“汝万岁后,当以次传之二弟,则并汝之子亦获安耳。”而李焘看到的《新录》中则变成了“汝后当传位汝弟”。也就是说,杜太后的本意是依次传位给赵光义、赵廷美,然后再传给太祖的儿子,在经过修改的国史中,则变成了仅传位给赵光义而已。杜太后本意为三传,在《宋史?赵廷美传》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史书上说,杜太后以及宋太祖的本意,是想让太宗传位给赵廷美,赵廷美再传给赵德昭。所以,宋太宗即位后,立刻让赵廷美做了开封尹,赵德昭也称皇子(或谓昭宪及太祖本意,盖欲太宗传之廷美,而廷美复传之德昭。故太宗既立,即令廷美尹开封,德昭实称皇子。《宋史?魏王廷美传》)。

    但是,三传的口头约定在太平兴国六年赵普炮制的文字盟约中,变成了单传,即由太祖传位赵光义,一传而止。这份单传的“金匮之盟”,不仅为太宗的即位赢得了合法的依据,更重要的是赵光义独传天下的政治局面也获得了合法依据。

    综上所述,“金匮之盟”并不是彻头彻尾的谎言,而是经过改造的政治赝品。该盟约订于建隆二年(961),原始内容是“三传约”,目的是既保证国有长君,最后帝位又传回太祖一系;而太平兴国六年(981)所公布的“金匮之盟”则经过了赵光义和赵普的共同篡改,最重大的改动就是把“三传约”改成“独传约”,目的是既提供赵光义继位的合法性,又除掉其他潜在的皇位继承人,保证太宗帝位的一脉单传。

  有遗诏,太宗就没有弑兄的动机了吗

    承认“金匮之盟”的存在,赵光义继位的合法性已然得到解释。那么,“金匮之盟”的存在,能把他和太祖之死撇清关系吗?

    仍然不能。

    按照“金匮之盟”的口头约定,宋太祖是要将皇位传给赵光义的,赵光义的实际地位也隐然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但是,在传位赵光义的问题上,宋太祖心里一直是矛盾的,自己的儿子一个26岁、一个18岁,完全都可以继承大业了。况且,太祖晚年与赵光义之间并不是十分和谐的,宋太祖一度考虑迁都西京,重要的原因就是企图摆脱赵光义在开封府业已形成的盘根错节的势力。何况在历史上,皇帝临终易储,也不是没有先例。因而,对赵光义来说,能否继承皇位还存在着不小的变数。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太祖离世的时间,就在他意欲迁都后不久便神秘地死去的。因此,也可以这样推测,正是太祖迁都的想法与行为,让赵光义更加意识到杜太后口头盟约极有可能会失效,所以,在宋太祖还没有改变之前,他加快了行动的步伐。于是,“斧声烛影”事件就发生了。

    近年来,有学者依据《宋会要辑稿》(礼二九之一)、《宋大诏令集》(卷七)中保存的太祖遗诏(《开宝遗制》)对太宗篡弑说提出了质疑。的确,在这份太祖的遗诏中,明确说明晋王赵光义可于柩前即皇帝位(皇弟晋王,天钟睿哲,神授英奇。自列王蕃,愈彰厚德。授以神器,时惟长君。可于柩前即皇帝位)。以前的研究者在忽略了此份遗诏存在的情况下,得出赵光义弑兄篡位的结论,需要重新审视这个结论。但是,此份遗诏的发现,并不能完全洗清赵光义的嫌疑。

  研究者据此遗诏论述说,赵光义弑兄的动机不存在了。其实不然,正如前面所言,甚至“金匮之盟”的部分内容是真实的,赵光义依然存在弑兄的动机。因为宋太祖一直没有昭告天下他要立晋王赵光义为继承人,而是在赵光义与自己的儿子之间犹疑不决,而且离他去世不远的时期,他甚至对赵光义有了明显的抵触。在这种情况下,赵光义铤而走险的行为发生,很容易理解。

    研究者还认为,如果能够证明这份遗诏出于赵光义伪造,那么篡弑说仍可成立。问题在于,现在很难证明这份遗诏是太宗伪造的。但是,不能证明这份遗诏是假的,并不代表它一定是真的。从情理上讲,如果赵光义真是出于弑兄夺位,他不会傻到连一份即位的诏书都不伪造。所以,可以这样说,近年来发现的太祖遗诏,只能证明赵光义即位有没有遗诏的问题,并不能证明遗诏是真是假的问题。

    再说,即使太祖生病,他在开宝九年十月二十日那天夜里仍然可以和赵光义饮酒,这说明他的病情并不严重,而且正因为是猝死,或许他根本就没有机会来立一份诏书。如果这份诏书是太祖在平日里准备好的,那他在自己的儿子和赵光义之间做出选择之后,仍可重立诏书。这就表示赵光义弑兄的动机依然存在。

    现在可以基本肯定的是,建隆二年杜太后临终之时的确有传长君的口头遗言,但与赵普后来炮制的太后遗诏有所不同。宋太祖在自己的儿子与自己的兄弟之间犹疑不决,成了赵光义最终弑兄即位的直接动机。

    宋太祖的死,正如他登上王位一样,里面有太多的谜团。对于太祖之死,各家说法都带有相当的猜测成分,谜底的完全揭开已经不太可能。

    以上我们主要从宋太祖一生的重大事件中追溯了他的政治历程,宋太祖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是怎样的一个皇帝?随着开宝九年的十月二十日夜晚宋太祖的离世,对于他的一生可以盖棺论定了。

    下面几讲,我们就从几个侧面进一步认识这位大宋的开国之君,探寻他的治国方略、兴趣爱好、个性品质、爱情生活等诸多方面的问题。




欢迎光临 草根学园 (http://caogenleyuan.six168.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