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Board logo

标题: 百家讲坛 王立群读宋史第一部《宋太祖》(17)兵发两川 [打印本页]

作者: 草根读史记    时间: 2013-6-23 12:03     标题: 百家讲坛 王立群读宋史第一部《宋太祖》(17)兵发两川

百家讲坛 王立群读宋史第一部《宋太祖》(17)兵发两川

  通过前边的节目我们知道,赵匡胤在刚刚制定了“先南后北”统一天下方略的时候,两封求援信的到达,让他喜出望外,他一箭双雕,顺利灭掉荆南、湖南两个割据政权,完成了南下征战的第一步。

    就在赵匡胤将目光锁定后蜀、等待出手机会的时候,又是一封信的到来,给了他一个出兵的理由,他再次等来了人生的好机会。

    这究竟是一封什么样的信?

    写信的主谋又是什么样的人?

    后蜀皇帝孟昶的命运又会因此发生什么样的改变呢?

  面对虎视眈眈的赵匡胤,“四有青年”王昭远进行了精心的军事部署,他要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来对抗大宋。但没想到,军事机密惨遭泄露,外交密信被送到了赵匡胤的手中,而王昭远很快就要和大宋军队进行面对面交锋。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千古天险剑门关,加上熟读兵书的王昭远,也没能抵挡住宋朝大军,成都危在旦夕。北路已经失手,东路就成了后蜀小朝廷最后的希望。

    那么,东路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

    后蜀皇帝孟昶又该如何面对呢?

  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带领我们近距离触摸历史,全方位关注大宋。

    敬请收看《百家讲坛》系列节目《王立群读宋史》第一部《宋太祖》第十七集《兵发两川》。
作者: 草根读史记    时间: 2013-6-23 12:04


作者: 草根读史记    时间: 2013-6-23 12:06

百家讲坛 王立群读宋史第一部《宋太祖》(17)兵发两川

  通过前边的节目我们知道,赵匡胤在刚刚制定了“先南后北”统一天下方略的时候,两封求援信的到达,让他喜出望外,他一箭双雕,顺利灭掉荆南、湖南两个割据政权,完成了南下征战的第一步。

    就在赵匡胤将目光锁定后蜀、等待出手机会的时候,又是一封信的到来,给了他一个出兵的理由,他再次等来了人生的好机会。

    这究竟是一封什么样的信?写信的主谋又是什么样的人?后蜀皇帝孟昶的命运又会因此发生什么样的改变呢?面对虎视眈眈的赵匡胤,“四有青年”王昭远进行了精心的军事部署,他要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来对抗大宋。但没想到,军事机密惨遭泄露,外交密信被送到了赵匡胤的手中,而王昭远很快就要和大宋军队进行面对面交锋。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千古天险剑门关,加上熟读兵书的王昭远,也没能抵挡住宋朝大军,成都危在旦夕。北路已经失手,东路就成了后蜀小朝廷最后的希望。那么,东路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后蜀皇帝孟昶又该如何面对呢?

  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带领我们近距离触摸历史,全方位关注大宋。敬请收看《百家讲坛》系列节目《王立群读宋史》第一部《宋太祖》第十七集《兵发两川》。

   通过前边的节目我们知道,赵匡胤在刚刚制定了“先南后北”统一天下方略的时候,两封求援信的到达,让他喜出望外,他一箭双雕,顺利灭掉荆南、湖南两个割据政权,完成了南下征战的第一步。就在赵匡胤将目光锁定后蜀、等待出手机会的时候,又是一封信的到来,给了他一个出兵的理由,他再次等来了人生的好机会。这究竟是一封什么样的信?写信的主谋又是什么样的人?后蜀皇帝孟昶的命运又会因此发生什么样的改变呢?

     这封信是怎么来的?赵匡胤等到了。主使者是王昭远。这人现在任的是后蜀的官,从小丧父,这是人生不幸。十三岁时,为了混饭吃,到成都附近做了和尚的小跟班。这个和尚却让他来了一个机会。命运的奥妙,让人生奇特。你永远无法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王昭远碰到当时四川的节度使孟知祥在做善事。让四川的僧人来这儿免费提供一顿午餐。既然当官的愿意施舍,和尚去了,他也去了,一去就改变了命运。这个孟知祥看中了王昭远。一是欣赏他,这小孩机灵,伺候老师周到,让孟知祥看到后非常欣赏。二是需要,孟知祥有一个相仿的儿子。就是孟昶。该上学了,但是,需要在家里教,教一个没意思,得一个伴读。看中了王昭远。这小孩原是陪着老和尚的,哄得老和尚都高兴,几年下来,哄他人开心,他很擅长。这个小伙伴,成了他一块玩着长大的人。孟昶一当皇帝,这个机会就来了,开始在宫中做官,开始做卷帘使。专门负责给皇帝管茶叶酒一类的东西。这是皇帝的亲信。

     刚好,他做了孟昶身边的官,又来了机会。在很多情况下,机会比能力更重要。有能力的人多,有机会的少。当时后蜀的知枢密使王处回,曾立过功,长期做高官,出了问题,儿子也添了不少麻烦。孟昶决定撤了他,让他回家了。职务空了出来,枢密院使掌军权,孟昶找不到亲近的人,就想到了王昭远。他做了通奏使,知枢密院使,管枢密院的。级别低,却权力大。成了枢密院的一把手。孟昶特别信任他。“事无大小,一以委之,府库金帛,恣其所取不间。”事情无论大小,一律交给他,国库的钱随他花,间都不间。但是,这个官开始却并不顺利,一是孟昶的母亲李太后不同意,“出身厮养”,低贱。确实朝中许多人不服。

     王昭远当时没威望,王昭远却把自己看作诸葛亮。因为他是四有青年,有理想有追求有知识有抱负,爱读书,“好读兵书,以方略自许。”当大宋灭了荆湖后,孟昶手下劝他,大宋早晚要统一,不如早点称臣,免遭兵患。这个意见,其实孟昶也同意了,但是王昭远不同意,“固止之。”坚持阻止了这事。孟昶也就不投降了。王昭远要秀一秀自己的才能,就坚决不同意,手下也建议,“公素无勋业,一旦位至枢近,不自建立大功,何以塞时论?”王昭远只想有机会跟大宋打一仗。这人也出了主意,不妨派人去北汉,联合,两军夹击大宋。王昭远觉得是好事。

     面对虎视眈眈的赵匡胤,“四有青年”王昭远进行了精心的军事部署,他要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来对抗大宋。但没想到,军事机密惨遭泄露,外交密信被送到了赵匡胤的手中,而王昭远很快就要和大宋军队进行面对面交锋。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王昭远立即行动,一得说服主子,说服孟昶容易;二是屯军三峡;三是联合北汉。联合北汉最重要,他让孟昶写信,派人北上联络北汉,没想到三人中有一人有心计,赵彦韬知道它不是对手,来到开封,当了间谍。“潜取书以献”,把信献给了赵匡胤,赵匡胤有了打后蜀的名分了。这就是这封信的来源,这导致了赵匡胤对后蜀的讨伐。赵匡胤之前早做准备了,现在有了这封信,觉得师出有名了。他派了两路大军,北是王全斌做总指挥。带三万人,入成都;东路派刘光义指挥,派曹彬从小路沿江西上。两路夹攻。赵匡胤还交代了三大原则。一是争取北人;二是严禁扰民;三是只要土地。凡是攻下城寨,把所有的钱分给士兵,“吾所欲得者,其土地耳。”调动了士兵的积极性。他让八作司在汴水边为孟昶提前修好了房子,盖了五百多套,等着让孟昶来居住。一旦投降,弄来。赵匡胤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

    王昭远也做了准备。带了两三万人出发了。宰相还举行了宴会。王昭远喝到高兴时,也说,“吾此行何止克敌?当领此二三万,雕面恶小儿,取中原如反掌。”两军相遇了。王昭远北上,王全斌是南下,开始是小仗,王昭远在四川广元集中了重兵,与宋军打了三仗,结果三战三败。败过后,退到了剑门关。一旦失守,成都就暴露了。王昭远要发誓阻挡住宋军。结果呢?王全斌派了一支部队抄小路到了关后,突然从后面出现,王昭远的军队溃散了。剑门关失守了。王昭远伤心。把他活捉了。一被抓,剑门关失守,宋军进入成都平原。这是北路。

     千古天险剑门关,加上熟读兵书的王昭远,也没能抵挡住宋朝大军,成都危在旦夕。北路已经失手,东路就成了后蜀小朝廷最后的希望。那么,东路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后蜀皇帝孟昶又该如何面对呢?

     东路也顺。刘光义的军队很快打到了夔州,这是入川的必经之地。当时驻守的是宁江节度使,高彦俦。他想大宋军队远道而来,在速战,我要拖着,但是监军不服气。这个监军私下带了一千多人杀了出来,败了,只得退。宋的军队跟着追。城门关不及。宋军就跟了进来。守将高彦俦奋力作战,受伤,仗打不下去了。有人劝他逃。高彦俦不愿意,即使回到成都,不杀了,我有何面目面对父老?降也不行,一家人都在成都,降了,百十口家人全完了。所以,今天只有一条,只能为国捐躯了,交出大印,自己纵火自焚。整个灭蜀战争,牺牲的只有他一个人。刘光义听说后,非常钦佩这种精神。

     在占领夔州后,找到了高彦俦的遗体,隆重地安葬了他。李太后当年特别看重他,说永远不会背叛的是他。不幸言中。只有他一人抗战到底,其他一律降了。两路大军近成都时,孟昶慌了,派太子孟玄自自增援。这个儿子是活宝。出师时花枝招展,下了一场雨,把旗卷起来,天晴了,再举起来,结果还插反了。随行的还有乐队,吹吹打打的,赶到绵阳时,听说剑门失守了,这个儿子一扔军队,就逃了回来。一回来,孟昶无计了,手下人商量,老将出了一个主意,既然这样,只有出重金,买勇夫,对抗北方军队。

     孟昶伤心,父子二代经营后蜀四十年,一旦遇到入侵,就败了。养了四十年兵,现在要招新兵,谁愿意打?只有一条,降吧。找到宰相李昊,这原来是主降派,在前蜀做宰相,在后蜀也是宰相,前蜀投降时是他写的降表,现在又是他写的降表,所以,当四川百姓听说李昊写的降表,百姓们当晚偷偷地给他家送匾,“世修降表李家”。挂到他家门口,在成都,百姓都在传这个笑话。这样,从赵匡胤发兵,到这时不过六十六天。后蜀投降了。灭了后蜀,一下子增了四十六个州口得了个大便宜。但是,最让人想不到的是,以后后蜀竟然爆发了大动乱,延续了两年,是怎么爆发与平定的呢?看下集。




欢迎光临 草根学园 (http://caogenleyuan.six168.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