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他的原文不是生还是死,而是to be or no to be。大家知道这个to be ,be 这个英文词是最简单的,但是我们今天讲了这堂课我们会知道,它也是最深奥的,最复杂的。因为这个 be 它既有“存在”的意思,还有“是”的意思。我是一个老师,你是一个学生,都是这个 be 这个动词来表达的。那么所以,哈姆雷特说的不仅仅是要活还是要死的问题,我想对他这样一个很有高贵思想的人来说,生和死不是大问题,我们如果把他理解成一个懦夫、怕死鬼,可能我们就有点误解了莎士比亚的意思。
他在考虑要不要为他的父亲复仇,大家知道因为他的父亲被他的叔叔谋害,他的母亲又嫁给了这个叔叔,所以他一方面考虑到复仇,当然有生死问题,同时也有一个我是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to be or no to be,我去杀了人,杀了我的叔叔,我肯定要死,这是一个生死问题,但是还有,我是要做一个丹麦王子呢,还是不做呢?要做丹麦以后的国王呢,还是不做呢?
我是一个好儿子呢,还是不做好儿子呢?这是一系列的所谓身份问题,所以这个to be or no to be既把存在同人生连在一起,而且把他同人的身份连在一起,所以我们会想到人生不仅是活着还是死,还有身份问题,我们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所以我们讲到存在与人生,它不仅仅是有关系,可能是有最大的关系。
每个个体,同别的个体不一样,同群体不一样,我们人同动物不一样,就像我们孟子说的“人之异于禽兽者,极稀”,人同禽兽是不一样的,虽然很少,很微妙,但是是存在的。所以我说,用一个existence to exist同existence,这样一些词造成的存在主义这个名称,如果同being混在一起两个概念,就不能分开了,所以它应该是讲的是在这 to exist这样一种我们也翻译成存在。
所以信仰是一种终极的关切,终极的关切是什么?就to be or no to be ,这就是终极关切。那么这样一种对存在的认识,通过我们的人生我还要回来,最后我们要讲到,也就最早提出这个问题,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从里边可以得到什么启发呢?对我们人生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考虑的、关心的不是这些哲学问题,我们关心的是我们自己该怎么过,过我们的人生,这真的是问题。这里面发现很多不满意,常有不如人意之处,常有什么矛盾,常有什么苦恼。作者: 斯文无礼 时间: 2013-6-21 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