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Board logo

标题: 百家讲坛 成败论乾隆(上部)(四)叛逆的继承人 [打印本页]

作者: 明清风云    时间: 2013-5-28 10:42     标题: 百家讲坛 成败论乾隆(上部)(四)叛逆的继承人

百家讲坛 成败论乾隆(上部)(四)叛逆的继承人

     雍正十三年即公元1735年,在位十三年的雍正皇帝猝然离世于圆明园,终年五十八岁。根据雍正设立的“秘密立储”制度,此时众王大臣应该火速派人,将藏于紫禁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面的立储密旨取出,当众宣读密旨,拥立新君即位。不过圆明园远在京城西北,交通不便,往返紫禁城一趟肯定要耽搁不少时间,然而“国不可一日无君”,那么究竟应该如何解决这个棘手难题呢?普天下人人皆知的储君——皇四子弘历继位的过程是否顺利呢?

   在雍正的国丧期间,乾隆表现得极尽孝道,留给世人完美的孝子形象。然而时隔不久,乾隆却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折,他接二连三发布谕旨,将他父亲雍正在位期间热衷的活动全部取消,将雍正曾经严惩的政敌予以平反,将雍正颁布的一些重要政策予以废除。要知道过去传统政治强调以孝治天下,很少有人刚一登基,就这么迫不急待地和父亲对着干。那么,乾隆为什么偏偏要这么做呢?如此这般的效果又如何呢?

   传统政治讲究的是“以孝治天下”,继任皇帝为表明自己继承皇位的合法性和正统性,一般都会保持一种相对稳定的政策延续,很少有哪个皇帝一上任,就像乾隆这样大幅度地推翻前任皇帝的政策措施。那么,乾隆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让我们继续跟随作家、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后张宏杰先生,还原历史,走近乾隆,探究乾隆皇帝的成功与失败。敬请关注系列节目《成败论乾隆》上部,第四集《叛逆的继承人》。
作者: 明清风云    时间: 2013-5-28 10:43


作者: 明清风云    时间: 2013-5-28 10:43

讲稿

    雍正十三年即公元1735年,在位十三年的雍正皇帝猝然离世于圆明园,终年五十八岁。根据雍正设立的“秘密立储”制度,此时众王大臣应该火速派人,将藏于紫禁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后面的立储密旨取出,当众宣读密旨,拥立新君即位。不过圆明园远在京城西北,交通不便,往返紫禁城一趟肯定要耽搁不少时间,然而“国不可一日无君”,那么究竟应该如何解决这个棘手难题呢?普天下人人皆知的储君——皇四子弘历继位的过程是否顺利呢?

    在雍正的国丧期间,乾隆表现得极尽孝道,留给世人完美的孝子形象。然而时隔不久,乾隆却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折,他接二连三发布谕旨,将他父亲雍正在位期间热衷的活动全部取消,将雍正曾经严惩的政敌予以平反,将雍正颁布的一些重要政策予以废除。要知道过去传统政治强调以孝治天下,很少有人刚一登基,就这么迫不急待地和父亲对着干。那么,乾隆为什么偏偏要这么做呢?如此这般的效果又如何呢?

    传统政治讲究的是“以孝治天下”,继任皇帝为表明自己继承皇位的合法性和正统性,一般都会保持一种相对稳定的政策延续,很少有哪个皇帝一上任,就像乾隆这样大幅度地推翻前任皇帝的政策措施。那么,乾隆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让我们继续跟随作家、清华大学历史系博士后张宏杰先生,还原历史,走近乾隆,探究乾隆皇帝的成功与失败。敬请关注系列节目《成败论乾隆》上部,第四集《叛逆的继承人》。

    国不可一日无君,怎么解决接班人问题?张廷玉知道,雍正想问题周到,应该身上有遗诏的副本。他回忆,应急请出密旨。背后写一封字的就是密旨。张廷玉让他们在皇帝身边找,不一会儿果然找到了小盒,里面正是密旨。内容是“皇四子宝亲王弘历,秉性仁慈……著继朕登基。”让他接班当皇帝。雍正在密旨中把康熙养育弘历作为首要理由。说明在争夺皇位中,弘历起了重要作用。弘历的反应是伏地大恸良久。听到宣诏后,爬在地上大哭。这里有激动的成分。他早知道自己是接班人,不过没想到父亲死得这样急。弘历不能不为自己感到庆幸。因为这事向来曲折,不…自利。像努尔哈赤是自己打下的天下,皇太极争过皇位,康熙八岁登基,引发过政治危机。雍正登基更是血腥与复杂。只有乾隆是…自利的。这是施展才华的好时机。弘历对雍正的感情复杂,因为严厉与对母亲不太好,这时却想起的是全部好处,感激与悲痛不已。传统社会注重礼法,对父母是否孝…自,会决定大家的看法。弘历的表现无可挑剔。雍正入殓时,他捶胸顿足,不让盖上棺材盖。坚持自己亲自护送棺材入朝。一路痛哭。他给了人们很好的第一印象。

    乾隆不走寻常路: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晚,乾隆就当了皇帝。虽然在葬礼上表现出色。可是,乾隆在八月二十五日,赶道士,禁祥瑞,父亲闲着时,听说有人会炼丹,在我父亲心中,不过是供他取乐的,却没听过他们的话,没吃过一粒药。这道谕旨,公布了死因。因为乾隆对父亲的行为反感。雍正出格,亲自在宫中举行法会,冒充大和尚,与僧人探讨宗教间题。雍正一朝佛道兴旺。作为正统儒家培养的皇帝,乾隆认为只能独尊儒术。他规定出家得由朝廷发度牒。这是要控制和尚道士的增长。整个天下惊讶了。没想到皇帝这样跟老皇帝对着干。这实际只是开头。一件件地来了。雍正好祥瑞,雍正因为自己得位不正,拼命大搞。他在位期间,几乎祥瑞都出全了。雍正说,这样的现象表明上天对我的满意。这不过是变相的回应篡位说。雍正越这样做,越显得心虚。乾隆上位后就发布了谕旨,没祥瑞不损于统治。“凡庆云嘉谷一切祥瑞之事,皆不许奏报。”这两件事,还是小事。更大的在后面。

   雍正十三年十月。乾隆发布谕旨,康熙八子有才华,曾积极争夺皇位,与九子是雍正头痛的人,被抓,秘密处死。还把子孙后代开除宗籍。乾隆的谕旨是说他们的子孙仍是爱新觉罗的人,混同于百姓不妥。当初处理是大臣的坏,不是我父亲的本意。大臣们开会研究一下,拿出处理办法。这是给雍正的政敌平反,这是大事。雍正最被诟病的就是这事。雍正上台后,兄弟们,老大老二被囚禁处死,老八老九也是这被处死。乾隆觉得这是家族的耻辱。过去强调亲亲为上,家族要团结和睦,才好看。雍正这样做,太离谱了。乾隆心里清楚,大臣没提意见,大伙们心中是充满同情的。为了理…自人心,乾隆发了这样的谕旨。大臣们研究决定应该恢复身份。不久,他们成了贵族,享受相应的待遇。还把十四阿哥放了出来,给了爵位,宅第,这赢得了皇族内部的人心。怨恨就烟消云散了。天下人无不惊讶与佩服。第三是修改奏开垦政策。这是雍正鼓励百姓开荒种地,借此衡量官员的政绩。他们就夸张,借以升官发财。不过有地就有赋税。他下令不得丝毫假饰。

    乾隆心中的出色皇帝:乾隆为什么这样做?有三个原因:一是对母亲有强烈的逆反心理,他喜欢祖父康熙。康熙有人情味。为人宽厚大度。当年弘历见爷爷时就感觉亲切。对父亲就没有这种感觉。雍正个性与此相反,为人刻薄,心胸狭窄。乾隆见到父亲就害怕。乾隆当上皇帝与爷爷赏识有关。他对爷爷崇拜。认他为楷模。他效法祖父。为政原则主张宽大,南巡六次,搞千叟宴,搞博学鸿词科,在位六十年,不敢超过爷爷,选清东陵,而不是与父亲在一起。可见二人感情的深厚。与父亲,关系就可疑。表面卑躬,其实未必如此。有作文《宽则得众论》。他说皇帝的好标准是“包荒纳垢,宥人细故”。不能一天到晚挑毛病。这在隐晦批评父亲雍正。乾隆当然知道接班人的小心,但是忍不住批评。上位就立即推翻了父亲的做法。三是他梦想成为最伟大最成功的皇帝。他是完美主义者,他熟读中国历史,搞过皇帝的排行榜。他认为最成功的只有汉文帝唐太宗宋仁宗。

    唐太宗才没太大缺点。乾隆觉得唐太宗,“三代以下行出之贤君。虚心待物,损己益人,爱民从谏,躬行仁义。”唐太宗为人行政的特点是开明宽厚。他也要这样做。第三是要争取人心。新皇帝上任就是要争取大伙的支持,让自己坐稳皇位。最主要手段就是给甜头。乾隆即位后,就是针对各阶层给好处。让大家得点利益。减轻百姓负担。还有普惠措施,发现国库存银多,雍正时期欠的部分钱不用交了。这是大的普惠措施。交不起的都是底层穷苦百姓,减轻了他们的负担。百姓感激涕零。还有官员这个阶层,乾隆宽大为政,争取他们的支持。雍正时君臣关系是猫鼠关系,雍正上朝,冷着脸。乾隆温文,遇到不懂的虚心求教。实际间题实际解决。乾隆上任宽大,搞甄别,历年夸空有一线可宽者,即宽大。雍正十三年底,就放了曹家。乾隆上任前几年,宽大处理了二千多官员。乾隆时大家上朝时,心放下了。乾隆让他们觉得春天来了。“万民欢悦,颂声如雷”。大家希望他永远统治下去。

    宽严相济的乾隆:乾隆上任,全面否定雍正,不孝…自吗?如果仅从父子关系来看,肯定有点。但是从历史来看,有道理。之所以出现康雍乾的盛世,成因就在这里。统治久了就会出现间题。要别人来纠正。康熙宽大,晚年就宽松了,为了太子的事闹得不开心,没心思管理官员官员就出现了许多贪污事件。如果继任者软弱,就会成为乱世。幸好雍正是性格强硬的人,上台后,大幅度改革,惩办贪污,解决了矛盾,让政治得以持续。不过,这些优点背后是过于严厉。过于追求政绩,增加了百姓负担,社会各阶层的承受力达到了极限。乾隆宽仁,他知道父亲的清理差不多了。迎来大家的感恩戴德,何乐而不为?他晚年与爷爷也出现类似的间题。嘉庆也在乾隆死后三天就抓了和砷,却没有勇气进一步治理,清走向了中衰。




欢迎光临 草根学园 (http://caogenleyuan.six168.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