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Board logo

标题: 百家讲坛 汉武帝的三张面孔(二十五)父子之间 [打印本页]

作者: 帝王脸谱    时间: 2013-5-23 09:26     标题: 百家讲坛 汉武帝的三张面孔(二十五)父子之间

  作为汉武帝的第一个儿子,刘据七岁被立为太子,母亲是尊贵的中宫皇后,舅舅是显赫的大将军,原本是备受尊宠的皇太子,后来却背上了谋反的罪名,屈死在父亲的皇威之下。这其中究竟经历过怎样的曲折变故?《史记》《汉书》和《资治通鉴》三本史书,对这一事件的记述无法吻合,司马迁的《史记》很多内容都是残缺的,班固《汉书》的记录也非常模糊。反而是离那个时代比较远的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明确写出了,汉武帝对太子刘据的性格明显不满。那么,这是否可以理解为太子刘据失宠的原因?汉武帝是否有过另立太子的打算呢?

  有人评价说,汉武帝一贯的用人原则就是“爱屋及乌”,宠爱上了卫子夫,跟着就宠幸重用她的亲人卫青、霍去病。后来迷恋李夫人,就给她的三个兄弟加官晋爵。汉武帝的“爱屋及乌”可见一斑。 随着皇后卫子夫的年长色衰,爱屋及乌的汉武帝也就慢慢疏远了太子刘据。那么,除此之外,太子刘据又在哪些方面让父亲对他心存成见呢?

  不管这个时候汉武帝内心真实的想法是什么,他的这一举动势必会给太子刘据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与父亲汉武帝的政见不合、母亲的失宠和舅舅的去世这一切的一切已经使太子刘据的处境十分困顿,汉武帝此时让人浮想联翩的举动更是让刘据的太子位置岌岌可危。那么,对于这种事态的变化,三位史学家会有怎样的评论呢?

  复旦大学姜鹏老师,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汉武帝的三张面孔》第二十五集父子之间。
作者: 帝王脸谱    时间: 2013-5-23 09:27


作者: 帝王脸谱    时间: 2013-5-23 09:27

  作为汉武帝的第一个儿子,刘据七岁被立为太子,母亲是尊贵的中宫皇后,舅舅是显赫的大将军,原本是备受尊宠的皇太子,后来却背上了谋反的罪名,屈死在父亲的皇威之下。这其中究竟经历过怎样的曲折变故?《史记》《汉书》和《资治通鉴》三本史书,对这一事件的记述无法吻合,司马迁的《史记》很多内容都是残缺的,班固《汉书》的记录也非常模糊。反而是离那个时代比较远的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明确写出了,汉武帝对太子刘据的性格明显不满。那么,这是否可以理解为太子刘据失宠的原因?汉武帝是否有过另立太子的打算呢?

  有人评价说,汉武帝一贯的用人原则就是“爱屋及乌”,宠爱上了卫子夫,跟着就宠幸重用她的亲人卫青、霍去病。后来迷恋李夫人,就给她的三个兄弟加官晋爵。汉武帝的“爱屋及乌”可见一斑。 随着皇后卫子夫的年长色衰,爱屋及乌的汉武帝也就慢慢疏远了太子刘据。那么,除此之外,太子刘据又在哪些方面让父亲对他心存成见呢?

  不管这个时候汉武帝内心真实的想法是什么,他的这一举动势必会给太子刘据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与父亲汉武帝的政见不合、母亲的失宠和舅舅的去世这一切的一切已经使太子刘据的处境十分困顿,汉武帝此时让人浮想联翩的举动更是让刘据的太子位置岌岌可危。那么,对于这种事态的变化,三位史学家会有怎样的评论呢?

  复旦大学姜鹏老师,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汉武帝的三张面孔》第二十五集父子之间。

   作为汉武帝的第一个儿子,刘据七岁被立为太子,母亲是尊贵的中宫皇后,舅舅是显赫的大将军,原本是备受尊宠的皇太子,后来却背上了谋反的罪名,屈死在父亲的皇威之下。这其中究竟经历过怎样的曲折变故?《史记》《汉书》和《资治通鉴》三本史书,对这一事件的记述无法吻合,司马迁的《史记》很多内容都是残缺的,班固《汉书》的记录也非常模糊。反而是离那个时代比较远的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明确写出了,汉武帝对太子刘据的性格明显不满。那么,这是否可以理解为太子刘据失宠的原因?汉武帝是否有过另立太子的打算呢?

      汉武帝登基到二十九岁前,都没有儿子,缺少合适的继承人,会引发潜在的混乱,是严重的间题。不过,在29岁时,卫子夫生下了刘据。汉武帝高兴,请东方朔专门写文章来祭祀媒神。这也反映出他的迷信。正好,在刘据出生前两年,陈皇后被废,卫子夫成了名正言…自的皇后,到了前122年,刘据七岁,册为太子。汉武帝宠爱并寄予厚望,教他读书,学《春秋》。

      另外,长大后,造博望苑,结交人物。汉武帝在刘据成长上,挺花心思。刘据的表现也不错,有口碑。性格仁厚,人们都看好。卫子夫与刘据,让卫家享受荣宠。卫子夫兄弟都当差,卫青做了将军,再后来,卫家的际遇是咸鱼大翻身。卫子夫碰到汉武帝前,还是奴仆家族。自从卫子夫得宠,一家成了家门。但是,人无百日好,美好难持续。卫氏家族的幸福生活仰仗着汉武帝,万一有一天,汉武帝态度变化,就难说了。所以,汉武帝对二人的态度,有了明显变化。

      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看。汉武帝与卫子夫关系的变化,也可以从与刘据关系的变化来看。卫子夫本在当奴仆,讴者。汉武帝登基早年,去姐姐家吃饭,开席后,让她来唱歌,汉武帝看着开心,因为卫子夫的关系,赏了不不少Ⅲ}物。散席后,带卫子夫进宫。关键要看她进宫后怎么样。汉武帝带她进宫后,忘了这事,一年多没找过她。后来,汉武帝觉得宫中女人太多,要选择一批出去。卫子夫请求出去。汉武帝一看,想起了她,勾起了一些回忆与伤感。于是,汉武帝与她相处过一段。卫子夫先是生了三个女儿,第四个是刘据。

      这一年,卫子夫在汉武帝身边十二年了。开始老了。刘据的出生,汉武帝高兴。当初,汉武帝只是觉得她养眼,卫子夫可能有几分姿色,却未必倾国倾城,否则不至于那么快就忘了她。从另外的宠妃来看,李夫人姿色出众,应该比卫子夫强,得宠。后来,李夫人生病了,而且一病不起,毁掉了。汉武帝想亲自去看望一下。来看病时,李夫人用被子蒙住身体,不让汉武帝看。“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爱弛则恩绝。”总结得非常恰当。

      李夫人不肯见汉武帝,应该是对的。李夫人去世后,兄弟们混得不错,因为李夫人去世时还年轻。娇好的身体在汉武帝心中还有深刻的印象。幸运的是卫子夫活得好,不幸的是姿色与容貌在衰老。汉武帝心中的形象,也在一天天地打折扣。这影响到卫子夫也影响到刘据。

  有人评价说,汉武帝一贯的用人原则就是“爱屋及乌”,宠爱上了卫子夫,跟着就宠幸重用她的亲人卫青、霍去病。后来迷恋李夫人,就给她的三个兄弟加官晋爵。汉武帝的“爱屋及乌”可见一斑。 随着皇后卫子夫的年长色衰,爱屋及乌的汉武帝也就慢慢疏远了太子刘据。那么,除此之外,太子刘据又在哪些方面让父亲对他心存成见呢?

       汉武帝与刘据的关系,我们会发现有趣的一面。刘据的出生,不仅结束了汉武帝没儿子的历史。他出生后,汉武帝接二连三地生,先后有六个出生了。这六个儿子,包括卫子夫在内的五位妃嫔生的。本是立场不一,背后有不同的势力集团在支持,相互间的矛盾与摩擦也有。汉武帝未必摆得平。儿子一多,选择就多了,就可以比较了,哪个更有前途,哪个更像自己,都可以比。刘据长大后,性格上温…自,与雄武的汉武帝不一样。

       汉武帝在位时,少有不对外打仗的,损失大。刘据因为性格宽容,所以反对战争,常提意见。这事上看得出二人性格差异。肯定会体现在处理事情的态度与方法上。《资治通鉴》说“上嫌其材能,少不类己。”对于性格不像自己,汉武帝有想法,就可能在其他儿子中寻找更像自己的。卫子夫与刘据的地位是否稳固就难了。卫子夫首先感受得到。卫子夫一旦感觉到,就不安,也让汉武帝察觉到了。

       汉武帝找卫青来谈话,说汉朝的统治不稳,制度不全,外面强敌,我不得不四面征伐,我做得到一定程度就可以了,如果我的继位者也这样,就会像秦始皇一样失天下。“太子敦重好静,必能安天下。”汉武帝表示太子这样好,能安定守成,保住汉家天下。长期来看,是好事。这番话讲完,主题出来了,听说最后皇后与太子不安心,请你把这些告诉他们。汉武帝的举动,有点意思。是为了安抚卫子夫与刘据,谈话却不找他们,找了卫青,这背后有什么玄机?

   不管这个时候汉武帝内心真实的想法是什么,他的这一举动势必会给太子刘据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与父亲汉武帝的政见不合、母亲的失宠和舅舅的去世这一切的一切已经使太子刘据的处境十分困顿,汉武帝此时让人浮想联翩的举动更是让刘据的太子位置岌岌可危。那么,对于这种事态的变化,三位史学家会有怎样的评论呢?

        先来分析一下姐弟关系。卫子夫与卫青关系经过三次变化。卫青因为是卫子夫的弟弟,受重用,卫青得仰仗姐姐;后来卫青屡立战功,卫子夫与卫青相互扶持;三是岁月流逝,刘据不是唯一儿子,卫子夫地位下降,这时,卫青仍是大将军,仍立战功。霍去病也是卫青的外甥。卫青尽管低调,手握重兵,威望不可小视,这阶段,谁想挤兑卫子夫,就得看卫青脸色。再来看,汉武帝找卫青谈话,就可以理解了。这是不是真话,不说,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与其说给刘据听,不如说给卫青听,卫青才是他要诉说燕稳住的。如果有风吹草动,有实力来较劲的,就是卫青了。稳住卫青才是根本。这番话,是不是真心话?在卫青在世,看不出来。

       可是,前106年,卫青去世,形势急剧变化。汉武帝有可能换太子。有尧母门事件,赵婕妤也生了,就是后来的汉昭帝。他出生时有奇怪事。刘弗陵到十四个月才出生。汉武帝题词,尧母门。传说尧也是母亲怀了十四个月才出生。赵婕妤就像尧母,刘弗陵不就相当于尧了?尧是古代伟大圣王。谁还有资格竞争皇位?汉武帝尽管只写了三个字,在当时与后世,纷纷有人猜测,这里有含义。这就是汉武帝可能对刘据不满,想让人取代。才透露出这个信息。

       这段历史,看三部史书,会发现,离时代越近,描述得越模糊,远的却透彻。点得透的是《资治通鉴》,“奸人逆探上意,知其奇爱少子欲以为嗣,遂有危皇后、太子之心。”投机分子猜测汉武帝的心思,想知道这个举动的用意,可能是喜欢赵婕妤生的儿子。他们为此扫清道路。这是导致卫皇后与刘据遇难的祸根。在司马光看来,父子间反目成仇,祸根就在这里。更有甚者,汉武帝与卫青的对话,是为了稳住卫氏家族,这个细节也只有司马光记载了。《汉书》中只记了尧母门一事。

       刘弗陵五六岁时,形体高大,聪明,汉武帝常讲这个儿子像我。刘据死了后,重立太子,就立了刘弗陵,原因就是因为他像自己。这不禁让人想起,当年汉武帝与卫青的谈话,喜欢稳重的太子,有利于统治的维持。现在却因为刘弗陵像自己,立了他。当年与卫青讲的是真心话?未必。找卫青谈话的目的就是稳住他们,是策略。司马迁更隐晦。班固对刘据一生有详细记载。

       而司马迁本应有《三王世家》,有哪三个应该介绍没介绍呢?刘据刘弗陵与刘博。不介绍刘据,被迫造反,是敏感话题,回避可以理解,不提刘弗陵与刘髑,为什么呢?一是年轻,说得过去,再仔细分析,恰恰是二人,是刘据最大的竞争对手。本打算介绍三位核心人物,却没有介绍。刘弗陵与刘据的关系介绍了。刘髑呢?怎么说呢?有两个旁证,汉武帝对刘髑看好,生母是李夫人。

       其次,汉武帝扶植李氏家族上,像扶植卫家。李夫人哥哥是李广利,率军抢夺汗血宝马的将军。汉武帝用人路数上,就看得出,取代卫子夫的是李夫人取代卫青的是李广利。是不是刘髑就会取代刘据?不会,刘髑早死,李广利也在博弈中失利。就是这个《三王世家》也失传了。原因不明。这足以看出司马迁的隐晦,也说明当时严重到了不能谈的地步。




欢迎光临 草根学园 (http://caogenleyuan.six168.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