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Board logo

标题: 百家讲坛 汉武帝的三张面孔(二十三)封禅大典 [打印本页]

作者: 帝王脸谱    时间: 2013-5-23 09:24     标题: 百家讲坛 汉武帝的三张面孔(二十三)封禅大典

  封禅大典是宣扬帝王“受命于天”,“功德卓著”的祭祀活动,是历代帝王狂热追求的一件盛事。而汉武帝热衷于封禅却并非仅仅为了夸耀自己的功德,他还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目的。那么,汉武帝究竟为什么要“封禅”? 史学家们又为什么对他的做法众口不一呢?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登上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对于这次在历史上影响巨大的旷世盛典,《史记》《汉书》《资治通鉴》都做了详细的记录,然而,三位史学家的记录和评价却大相径庭。班固对于汉武帝的这次封禅大典给出了正面的评价,司马迁和司马光却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批判。尤其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冷峻的言语透露出嘲讽和愤懑。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三位史学家站在了不同的立场之上?对于汉武帝封禅的评价,谁的说法更为客观真实呢?

  封禅大典被视为国家鼎盛 、天下太平的象征,汉武帝身边的许多官员都热衷参与,并把这一活动看作是至高无上的荣誉,而司马迁对此却始终冷眼旁观、坚守着自己的立场,最终,司马迁把汉武帝祭祀鬼神和封禅的活动整理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史记•封禅书》。那么,在《封禅书》里司马迁是怎样评价汉武帝的封禅活动的?

  汉武帝在位期间,曾先后十次到泰山,六次封禅。封禅泰山的次数居历代帝王之首。对于汉武帝的封禅活动,相比于司马迁的冷眼旁观和班固的极力粉饰,司马光却有着不同的立足点。那么,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是如何评价汉武帝的封禅活动呢?复旦大学姜鹏老师,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汉武帝的三张面孔》第二十三集封禅大典,敬请关注!
作者: 帝王脸谱    时间: 2013-5-23 09:24


作者: 帝王脸谱    时间: 2013-5-23 09:25

  封禅大典是宣扬帝王“受命于天”,“功德卓著”的祭祀活动,是历代帝王狂热追求的一件盛事。而汉武帝热衷于封禅却并非仅仅为了夸耀自己的功德,他还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目的。那么,汉武帝究竟为什么要“封禅”? 史学家们又为什么对他的做法众口不一呢?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登上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对于这次在历史上影响巨大的旷世盛典,《史记》《汉书》《资治通鉴》都做了详细的记录,然而,三位史学家的记录和评价却大相径庭。班固对于汉武帝的这次封禅大典给出了正面的评价,司马迁和司马光却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批判。尤其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冷峻的言语透露出嘲讽和愤懑。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三位史学家站在了不同的立场之上?对于汉武帝封禅的评价,谁的说法更为客观真实呢?

  封禅大典被视为国家鼎盛 、天下太平的象征,汉武帝身边的许多官员都热衷参与,并把这一活动看作是至高无上的荣誉,而司马迁对此却始终冷眼旁观、坚守着自己的立场,最终,司马迁把汉武帝祭祀鬼神和封禅的活动整理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史记•封禅书》。那么,在《封禅书》里司马迁是怎样评价汉武帝的封禅活动的?

  汉武帝在位期间,曾先后十次到泰山,六次封禅。封禅泰山的次数居历代帝王之首。对于汉武帝的封禅活动,相比于司马迁的冷眼旁观和班固的极力粉饰,司马光却有着不同的立足点。那么,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是如何评价汉武帝的封禅活动呢?复旦大学姜鹏老师,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汉武帝的三张面孔》第二十三集封禅大典,敬请关注!

  封禅大典是宣扬帝王“受命于天”,“功德卓著”的祭祀活动,是历代帝王狂热追求的一件盛事。而汉武帝热衷于封禅却并非仅仅为了夸耀自己的功德,他还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目的。那么,汉武帝究竟为什么要“封禅”? 史学家们又为什么对他的做法众口不一呢?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登上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对于这次在历史上影响巨大的旷世盛典,《史记》《汉书》《资治通鉴》都做了详细的记录,然而,三位史学家的记录和评价却大相径庭。班固对于汉武帝的这次封禅大典给出了正面的评价,司马迁和司马光却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批判。尤其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冷峻的言语透露出嘲讽和愤懑。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三位史学家站在了不同的立场之上?对于汉武帝封禅的评价,谁的说法更为客观真实呢?

    汉武帝在位期间,曾到泰山封禅,不仅是当时重要的一件事,影响也极大。可以从两角度来理解:一是政治文化与礼仪制度来理解,古人相信,上天安排好了一切,王朝有兴,人做皇帝都是天命,皇帝是代表上天来统治国家,做皇帝就得承担起使命,尽到责任。上天是浩德的,皇帝要把这种德行体现出来,让百姓安居乐业,让国家风调雨…自,做到了就可以封禅,向上天报告。

    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封禅是皇帝…自利完成使命后进行的祭天典礼。这是一种礼节,这是理想化的,是学者们的理解角度。古代的现实政治中,皇权至高无上,遇到暴君,现实制约因素太少,学者们想借天命来威慑,可是皇帝真实的想法是,想借这种活动来夸耀自己的功德。向臣民们表示自己的伟大,汉武帝前,秦始皇曾到泰山封禅,在泰山顶立碑,内容完全是歌颂功绩。

    选择在泰山上祭天,因为泰山地位之高,古代早期,人们相信泰山之巅离天最近,可以在这儿告天。一共341位皇帝中,封禅过的加上武则天不过七人,除此是秦始皇、汉武帝、刘秀、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这些人去泰山封禅有政治目的,要么是个性强,好大喜功的人。秦始皇前,传说也有,有七十二位圣王上去过,不过这是传说,真正历史记载的最早就是秦始皇。秦始皇与汉武帝都想成仙。封禅与成仙联系,源于黄帝的传说。传说黄帝是封禅后达到成仙的状态。

    汉武帝迷信神仙,身边许多方士就讲这个故事。整理史料来看,这个故事对汉武帝影响极大,李少君年轻时就说过,“以封禅则不死,黄帝是也。”汉武帝感兴趣,到最后实践,中间发生了许多事,重要契机有二:一是司马相如的遗书;二是有人在汾水南发现宝鼎,公孙卿方士讲了精彩的故事,这时间与黄帝得到宝鼎都在冬至日,当年黄帝功德圆满,天上出现黄龙,把胡须垂到地面,黄帝爬上去了,化仙了。同时还有七十多位的大臣们。当时许多没福分的,爬到一半,就掉了下来。

    公孙卿说,汉代也注定一位皇帝可以封禅并成仙,这应该是谁呢?“汉之圣者,在高祖之孙且曾孙也。”排排,正是汉武帝。他说,这时上天会有暗示,“宝鼎出而与神通,封禅。”预示着汉武帝可以成仙。汉武帝说,“吾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躐耳”。意思是说,如果真成了仙,不惜放弃人世间的一切。在泰山东筑了一个大土堆,然后带着霍子侯从泰山正面山道上主峰,这是霍去病的儿子。霍去病去世后,把他常带在身边。这样的神秘重大事,霍子侯能够上去,在泰山顶上,待了一晚,第二天从背面下山,到肃然山举行仪式,这是封禅的二步,祭天与祭地,封禅礼节才基本完成。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帮助准备封禅的重要人物,“今天子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除了这样的封禅,其他的活动也相当频繁。这样的事,朝中有官员必须参加。这就是太史令。太史令的职责是保存整理文献档案。封禅涉及到天人沟通,汉武帝准备封禅时,司马谈正是太史令。当时跟随的人多,司马谈最初也应该在队伍里,但是走到洛阳时,司马谈被留下来,没有被允许去泰山。

    为什么这样?不清楚,但是这个安排让司马谈激烈。“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故发愤且卒。”这里太史公指司马谈。作为学者,司马谈仍然认为是与上天沟通的重大事件,却被留下了。这个决定对司马谈掌管天文的学者来说,是羞辱。工作本来是与此有关,现在有重要事件,居然不让参加,这是对他工作与学识的否定。这种愤懑,甚至让他失了命。当时司马迁刚好完成出使任务,听说后,赶到洛阳,临终前,司马谈反复感慨这事外,还瞩咐司马迁要好好保存记录历史。之后,去世了。

    汉武帝为什么不让司马谈去泰山?史记中没有明说,但是可以根据史料分析,制订礼仪的主要是儒生,应该也包括司马谈。后来被废的学者中,也应该有司马谈。这些学者与汉武帝间有观念的冲突。这些学者与皇帝对封禅理解不一样。学者们认为是通过封禅通过天命来监督皇权,皇帝是要夸耀自己。汉武帝还有要成仙的目的,双方肯定谈不到一块。

    不让司马谈去,应该与此有关。这是我们的分析与推断。要谈的是这些对司马迁写史记产生了哪些影响?父亲临终前的愤怒一定深深触动他,一定会常常浮现在他脑海中,他会更冷峻地审视汉武帝其人。司马迁与父亲看法不同了,司马谈是学者,对封禅有希望,想借此来完善皇帝的统治,但是,司马谈的死,让司马迁看到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能完成巩固统治也因此不抱希望。

  封禅大典被视为国家鼎盛 、天下太平的象征,汉武帝身边的许多官员都热衷参与,并把这一活动看作是至高无上的荣誉,而司马迁对此却始终冷眼旁观、坚守着自己的立场,最终,司马迁把汉武帝祭祀鬼神和封禅的活动整理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史记•封禅书》。那么,在《封禅书》里司马迁是怎样评价汉武帝的封禅活动的?

    汉武帝正式封禅前,也有一系列祭祀活动,有一次去嵩山,这次登上了太室山,敬神灵。祭祀中,有趣一幕出现,许多人在山下听到山上喊万岁的声音,据说是神在喊。当时司马迁听到后,想间间明白,“间上上不言,间下下不言。”都沉默。讲这个是通过这些表达司马迁的质疑。没有的事呀。既然这样,封禅也就不言而喻了。封禅不过是闹剧。汉武帝想学黄帝,黄帝却各说不同。哪个是真实的,学者们都不清楚,言下之意,汉武帝想学的黄帝,根本是骗子们胡说八道的东西。

    登太室山的事,在班固那儿不一样。“御史乘属,在庙旁吏卒,咸闻呼万岁者三,登礼罔不答。”这些神灵一一应答,班固的记载,汉武帝了不起呀,能与神灵相沟通。司马迁记的是间上上不言。班固在一百多年后,却记录详细,明显是在抄官方说法,替他粉饰。要承认他的眼光更高,班固讲前104年,“夏五月正历,以正月为岁首,色上黄,数用五,定官名,协音律”。改定了历法,秦始皇后,汉武帝改历前,当时的历法,不是以正月为首,从十月份开始。

    汉武帝即位初,是沿用了。到这时,改过来了,以正月为首了。第二点,金木水火土,确定汉属土德。跟土德相配,用黄色。班固强调这个,重要。黄帝也是土德,所以才称为黄帝。班固这样说,汉武帝的模仿,不要看作简单的效仿,要与黄帝相匹配,这不是个人的爱好与品行,要放在制度建设中来看,给汉寻找机会。《资治通鉴》中讲,汉武帝上太室山,司马光用的是“从官在山下,闻若有言万岁者三。”好像听到上边有人喊了三声。不是纯粹抄官方说法,也不戳穿。间完后,司马迁有资格讲,司马光却没这个资格,他也不信,用“若有言”,好像有。这样的疑间词来表达疑间。这与时代距离有关。

  汉武帝在位期间,曾先后十次到泰山,六次封禅。封禅泰山的次数居历代帝王之首。对于汉武帝的封禅活动,相比于司马迁的冷眼旁观和班固的极力粉饰,司马光却有着不同的立足点。那么,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是如何评价汉武帝的封禅活动呢?

    司马光与班固、司马迁最大不同点,司马迁把它与财政联系起来。讲完封禅后,司马光说,“先是,桑弘羊为治粟都尉,领大农,尽管天下盐铁。弘羊作平准之法,令远方各以其物如异时商贾所转贩者为赋而相灌输。”把桑弘羊敛财理了一下,与史记汉书不同。司马光把二事联系起来思考,之所以大规模活动,得益于弘羊敛财。这事的结局是所有人预料不到的。司马光收尾的是,许多地方出现灾难,有人说煮了桑弘羊,天就下雨了,看起来是对财政政策不满。司马光借此为结尾,是告诉我们这样的假大空对于巩固统治无用。进行这类活动,消耗大量财富,反而有损统治。司马光借此来告诫后世,巩固统治的基础,是培植民本,不要搞假大空的东西。这个立场要更高,不是斤斤计较封禅本身,从更高的角度来理解。




欢迎光临 草根学园 (http://caogenleyuan.six168.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