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Board logo

标题: 百家讲坛 汉武帝的三张面孔(二十)聚人用人 [打印本页]

作者: 帝王脸谱    时间: 2013-5-23 09:18     标题: 百家讲坛 汉武帝的三张面孔(二十)聚人用人

  可以看出来,东方朔确实是让是汉武帝另眼相看的人才,但是为什么汉武帝对东方朔在治国兴邦方面的才能视若无睹,反而特别欣赏他幽默诙谐的性格呢?这里反映了汉武帝对待人才的一个怎样的态度?司马迁、班固和司马光这三位史学家,又是如何解读汉武帝的这种特殊行为的?

  通过解读三本史书中的东方朔,特别是对照同为汉武帝臣子的司马迁的人生经历,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汉武帝对人才的态度,很多情况下取决于他个人的兴趣喜好,对东方朔如此,对司马迁也是如此。那么这样一位以个人好恶来处理事情的汉武帝,是如何创造了人才济济,英雄辈出的盛世局面的?他究竟会不会识人用人?

  在人才辈出的汉武帝一朝,赵过虽然是个专业人才,但是相对于犯颜直谏的汲黯,开疆扩土的卫青,出使西域的张骞等等这些耀眼的文臣武将,他不过是一个并太不起眼的普通臣子,甚至司马迁在《史记》中,班固在《汉书》中,都没有为他花费太多笔墨。

    那么为什么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却专门详细描述和评价了赵过这个人?司马光这么做的特殊用意又是什么呢?

    复旦大学 姜鹏老师,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汉武帝的三张面孔》第二十集《聚人用人》,敬请关注。
作者: 帝王脸谱    时间: 2013-5-23 09:18


作者: 帝王脸谱    时间: 2013-5-23 09:18

  可以看出来,东方朔确实是让是汉武帝另眼相看的人才,但是为什么汉武帝对东方朔在治国兴邦方面的才能视若无睹,反而特别欣赏他幽默诙谐的性格呢?这里反映了汉武帝对待人才的一个怎样的态度?司马迁、班固和司马光这三位史学家,又是如何解读汉武帝的这种特殊行为的?

  通过解读三本史书中的东方朔,特别是对照同为汉武帝臣子的司马迁的人生经历,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汉武帝对人才的态度,很多情况下取决于他个人的兴趣喜好,对东方朔如此,对司马迁也是如此。那么这样一位以个人好恶来处理事情的汉武帝,是如何创造了人才济济,英雄辈出的盛世局面的?他究竟会不会识人用人?

  在人才辈出的汉武帝一朝,赵过虽然是个专业人才,但是相对于犯颜直谏的汲黯,开疆扩土的卫青,出使西域的张骞等等这些耀眼的文臣武将,他不过是一个并太不起眼的普通臣子,甚至司马迁在《史记》中,班固在《汉书》中,都没有为他花费太多笔墨。

    那么为什么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却专门详细描述和评价了赵过这个人?司马光这么做的特殊用意又是什么呢?

    复旦大学 姜鹏老师,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汉武帝的三张面孔》第二十集《聚人用人》,敬请关注。

    汉武帝时期人才济济,特别多,有值得讨论的间题。他是怎么把这些人聚拢来的?并且是怎么处理关系的呢?我们看看东方朔的个例。班固说“滑稽则东方朔”,本意是言谈能变换常理。起到幽默的效果。像向汉武帝自我推荐时说,“臣朔年二十二,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若此可以为天子大臣矣。臣朔昧死再拜以闻。”

    说自己身高两米多,又说自己眼睛像珍珠,性格与才华,勇敢像孟贲,敏捷像庆忌,像鲍叔廉洁,守信用像尾生,这种自我推荐把自己说得好得不得了,说自己学习,积累下来,能背诵二十二万言,兵书等二十二万,要什么有什么。哪有这么夸自己的?“文辞不逊,高自称誉”。

    汉武帝恰恰欣赏,留下来了,给职位。可以看看典型的例子,一次汉武帝赐肉,本应该有官员来念旨意,可是负责的人没来,东方朔等得不耐烦。割一块肉自己走了。汉武帝责备他,得自我检讨一下。东方朔呀东方朔,居然不等旨意,切肉,太无礼了,但是有勇气这样做,是壮举呀。却割这么少,太廉洁了。给太太吃了,太有爱了。这哪里检讨,是滑稽表演。

    汉武帝还赏了他。这次汉武帝没处理,还能了表演机会,这说明东方朔对汉武帝是解闷的开心果,不当一回事来处理。但是,东方朔善于幽默搞笑,但要知道这不是他的本职工作,优伶的工作才是解闷的事。他应该做的事呢?像汉武帝年轻时想出去走走,汉武帝就常化装,扮演去打猎等,扰民。

    汉武帝觉得也不行,不安全。于是就想在宫外,把一块地,把百姓迁走,建成皇家林苑,划了几个县成了上林苑。东方朔就讲,这样作乐,打猎,把百姓都迁走,剥夺了主业,还剥夺了他们的生机,这与国计民生哪个重要呀?多少帝王因此灭亡,知道吗?这是义正辞严的。汉武帝表面上不能怎么样,另一面,上林苑照建,我行我素。这里我们可能看出二人性格不同。东方朔愿意匡救,敢于当面批评皇帝。但是长久来,人们只注意他的幽默,这与汉武帝对他的态度有关。导致了正经的才能没得到发挥,汉武帝只喜欢他的插科打诨。

    可以看出来,东方朔确实是让是汉武帝另眼相看的人才,但是为什么汉武帝对东方朔在冶国兴邦方面的才能视若无睹,反而特别欣赏他幽默诙谐的性格呢?这里反映了汉武帝对待人才的一个怎样的态度?司马迁、班固和司马光这三位史学家,又是如何解读汉武帝的这种特殊行为的?


      谈到东方朔,《汉书》介绍最完全。班固对汉武帝有自己的解释“武帝既招英俊,程其器能,用之如不及。”量才录用,能识人用人。又举了公孙弘、董仲舒、主父偃等,根据特长来一一任用,唯独东方朔不能,得找找他自己的原因。东方朔长处是幽默,搞笑。谈到真才实学,名过其实。班固对他定位,是“滑稽之雄”。《资治通鉴》完全不同,留下的事迹,全是提意见,没一个玩笑的事。这与书的性质有关。一个臣子,如果能提正面的,是治国的关键。

    司马光给的是正面的借鉴。他选择是在提醒我们,汉武帝作为皇帝的不称职。《史记》也有传,这份传记不是司马迁写的。对东方朔,司马迁可能当初没想写传,因为当时他还健在。但是司马迁对东方朔印象深,曾共事好久,通过东方朔能看到许多。尤其是汉武帝的态度,会影响司马迁的看法。像当作开心果,二人都把握到了。“以俳优畜之”,当作调笑的俳优看待。司马迁在谈汉武帝对自己时说过,“倡优畜之”。说明汉武帝有帝王的游戏心态,凭的是兴趣爱好,而不是理性判断。

    通过解读三本史书中的东方朔,特别是对照同为汉武帝臣子的司马迁的人生经历,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汉武帝对人才的态度,很多情况下取决于他个人的兴趣喜好,对东方朔如此,对司马迁也是如此。那么这样一位以个人好恶来处理事情的汉武帝,是如何创造了人才济济,英雄辈出的盛世局面的?他究竟会不会识人用人?

      这一点上班固是肯定的,他说,汉武帝选拔人才,有三大特点:一是人才类型齐全,像文臣有公孙弘,武有卫青等,法律有赵禹等,“汉之得人,于兹为盛……后世莫及”,在他笔下是人才济济;二是英雄不间出处,有许多出身不高,像卫青,本是奴仆出身,桑弘羊是商贩之家,还有匈奴中投降而来的,只用真才实干,不间出身,放心地作用;三是真心仰慕,非常敬重,举了例子,像“以蒲轮迎枚生”,是枚乘,赋写得好,汉武帝久仰其大名,但是他年龄大了,不适合长途奔波,汉武帝用一辆车用蒲草裹起车轮,让他坐得舒坦些,结果还是死在半路上,却也能体现出尊重人才的姿态。这是班固的记载。这些看得出,东方朔只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能汇聚人才上,二位司马都没不同意见,分歧却在能不能用人上。司马迁生活在那个时代,笔下写过许多突出人才,比如说庄助,曾支持汉武帝发动闽越战争,汉武帝即位时,许多重大决策常受元老反对,像打闽越,舅舅叔叔都反对,是庄助这样的晚生坚决站出来支持。不讲打得对不对,像这样积极支持自己的,照例应该保护有加,但是庄助最后落到什么地步,张汤说他与刘安有关,所以,也与刘安一起杀掉了。

   当年的确有过来往,派庄助去与刘安沟通,本是替汉武帝办事上,却因此丧命,能不让这样的人才伤心?司马迁也领教过汉武帝的威严,处以宫刑,他深有体会。说到自己的地位是,“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不要真把自己当人才。汉武帝对待司马迁与东方朔态度基本是一样的。

    对人才的杀戮,还是以倡优畜养,都是冷酷无情的。这是司马迁经过自己经历揭露的冷酷一面。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谈到时,强调能汇聚,却不能任用。一处描绘了与汲黯间的对话,谈的是如何对待人才,先整体介绍一下对待人才,“上招延士大夫,常如不足。然性严峻,群臣虽素所爱信者,或小有犯法,或欺罔,辄按诛之,无所宽假。汲黯谏曰:陛下求贤甚劳,未尽其用,辄已杀之。”

    花不少心思,表现出姿态,关键性格上太严厉,汲黯就讲,“陛下求贤甚劳,未尽其用,辄已杀之。”找这么贤才,刚找来还没派大用场,就杀掉了,早晚会被杀光,那时谁来替你治理国家。汉武帝说,“何世无才,患人不能识之耳。苟能识之,何患无人,夫所谓才者,犹有用之器耳。有才而不肯尽用,与无才同,不杀何施?”

    人才是工具是器具,想找就会找到。这样回答汲黯,肯定让人心凉。另一处,司马光说汉武帝晚年恢复农业生产,任用赵过,这是当时的农业专家。司马光评论,“天下信未尝无士也”,现在汉武帝想恢复农业了,赵过就出现了。可见人才是时时能出现的。但是哪一类人才能当道,就取决于帝王的兴趣了。

     在人才辈出的汉武帝一朝,赵过虽然是个专业人才,但是相对于犯颜直谏的汲黯,开疆扩土的卫青,出使西垅的张骞等等这些耀眼的文臣武将,他不过是一个并大不起眼的普通臣子,甚至司马迁在《史记》中,班固在《汉书》中,都没有为他花费大多笔墨。那么为什么在《资冶通鉴》中,司马光却专门详细描述和评价了赵过这个人?司马光这么做的特殊用意又是什么呢?)把《资治通鉴》与《汉书》比较,会发现,班固的名单里提到许多人,这里没有赵过其人。

    赵过在《汉书》中,仅仅出现一次,哪轮得到赵过这样的小人物?而司马光恰恰相反,对多数人,他没评论,对赵过,却专门评论一下,觉得这是大事,赵过当时从事农具的改良,是做事踏实的专家。不像许多宠臣,不像班固中名单的人,成天锦衣玉食,是默默无闻的人。司马光却借他来反映汉武帝用人前后的变化。这看得出历史学家的观点及关注点,汉武帝早年有许多弯路,未必是庆幸的事。

    反而降低了百姓的幸福指数,晚年改了,任用赵过,曾风光的人物,远不如赵过这样的能够让百姓幸福的人,这个事例展现了用人前后的变化,汉武帝知错能改。我们不妨总结一下,三位史学家用人政策上的特点,司马迁揭示冷酷一面,戏弄的心态;司马光相对更动态,既批评了早年的汉武帝专杀一面,也表扬了晚年的知错能改,有前后变化。所以汉武帝在聚人用人上,三位史学家能了三张面孔。




欢迎光临 草根学园 (http://caogenleyuan.six168.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