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Board logo

标题: 百家讲坛 汉武帝的三张面孔(十五)通使西域 [打印本页]

作者: 帝王脸谱    时间: 2013-5-23 09:08     标题: 百家讲坛 汉武帝的三张面孔(十五)通使西域

  汉武帝开辟西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虽然未能达到结盟的目的,但是开拓了当时人们的视野,加强了华夏文明和西域文明的交流,建立了汉王朝与西域各国广泛的经济文化联系,可是对于汉武帝开辟西域的行为,三位史学家却一致给予了批评,尽管他们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

  司马迁虽然没有直接批评汉武帝的所做所为,但是却通过一些细节的描写,把汉武帝虚荣浮夸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呈现在了我们面前;倒是一直维护汉武帝形象的班固这一次非常直接地对汉武帝不计成本通使西域提出了批评,认为汉武帝花这么大的代价开辟西域,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司马光呢, 汉武帝所有的对外军事行动,不管是匈奴问题还是西域问题,司马光都是不赞成的;三位史学家不约而同地达成了一致,他们都认为汉武帝这么做是有问题的。

  那么我们今天又该怎样来看待张骞通使西域这件事呢?我们在肯定张骞通使西域给我们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改变的同时,又该如何来看待它的负面效果呢?

  复旦大学 姜鹏老师,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汉武帝的三张面孔》第十五集通使西域,敬请关注。
作者: 帝王脸谱    时间: 2013-5-23 09:08


作者: 帝王脸谱    时间: 2013-5-23 09:09

  汉武帝开辟西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虽然未能达到结盟的目的,但是开拓了当时人们的视野,加强了华夏文明和西域文明的交流,建立了汉王朝与西域各国广泛的经济文化联系,可是对于汉武帝开辟西域的行为,三位史学家却一致给予了批评,尽管他们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

  司马迁虽然没有直接批评汉武帝的所做所为,但是却通过一些细节的描写,把汉武帝虚荣浮夸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呈现在了我们面前;倒是一直维护汉武帝形象的班固这一次非常直接地对汉武帝不计成本通使西域提出了批评,认为汉武帝花这么大的代价开辟西域,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司马光呢, 汉武帝所有的对外军事行动,不管是匈奴问题还是西域问题,司马光都是不赞成的;三位史学家不约而同地达成了一致,他们都认为汉武帝这么做是有问题的。

  那么我们今天又该怎样来看待张骞通使西域这件事呢?我们在肯定张骞通使西域给我们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改变的同时,又该如何来看待它的负面效果呢?

  复旦大学 姜鹏老师,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汉武帝的三张面孔》第十五集通使西域,敬请关注。

    建元三年,前l38年,汉武帝登基不久,投降而来的匈奴人传来信息,月氏王被俘,“遁而怨匈奴,无与共击之”,得到这个信息,汉武帝就想,当时匈奴与汉表面和亲,但不结实。当时汉武帝觉得单独开战,结果难讲,所以,就想联合月氏人共同打击匈奴人。月氏人迁到西域,这在汉的西北边陲,当时的玉门关与阳关,往西到葱岭间,称为西域,对汉来说,是非常陌生的。

    是异乡,班固说,“西域以孝武时始通,本三十六国,其后稍分至五十余,皆在匈奴之西,乌孙之南。”这告诉我们:西域本没有来往,在汉武帝后才有联系;当时这里的族群颁布复杂,三五十,风俗不同;从相对地理位置来说,在匈奴西,乌孙也是其中一个国家,其他各国都在西域的西,乌孙之东。汉与匈奴相比,汉在匈奴南,如果与月氏一起攻打,容易合围,于是汉开始招募。如果出使,怎么走,怎么面对异族人。这些都得即时面对的,这必然充满艰险。就有一个愿意出头,这就是张骞。

    张骞面临的任务艰巨,因为西域扼制了交通要道,得通过西域。就被匈奴人抓住了。去见单于,单于知道了,把他扣了下来,一扣扣了十多年。匈奴还不错,张骞却没忘记使命,在找机会出来,时间长了,匈奴放松了警惕。一天,终于暴走到了大宛国,然后到了大月氏,十余年艰辛后,终于达到了月氏。月氏人对张骞的出现,对于共同打击匈奴的建议不感兴趣,当时杀死月氏王的时间久了,现在过得安逸。对于汉他们也不了解,也远,对此战略是事可行有疑虑,就没答应张骞。张骞没有完成使命。最后只得回来,又被匈奴抓住了,好在匈奴内讧,趁乱跑了回来。离出使十三年过去了。走时一百多随从,回来时只一个人,外加老婆。人生最辉煌时间就在苦难中度过了。这也让他名垂青史。

    张骞本是联合月氏,结成联盟。十三年,汉武帝当然没希望了。他过程中发动了几次战争,也有一定收效。张骞却因个人经历,对匈奴的地理熟悉。就让他跟随卫青一起随军打仗,张骞让汉军从来不缺少水,他知道水草的情况。汉武帝封他为博望侯。两年后,与李广一起打匈奴,张骞却延误了战机,导致李广失败。张骞花钱赎了罪,却失去了爵位。他想找机会再找回爵位。

    他想起汉武帝间起那边的情况,就想从这儿打回机会。这次提供了一个潜在盟友,就是乌孙国。这与月氏、匈奴间都有过过节。乌孙人打败了月氏人,向西追击时,东边的土地被匈奴占领了。“蛮夷恋故地,又贪汉物,诚以此时,厚赂乌孙,招以东居故地,汉遗公主为夫人,结昆弟,其势宜听,则是断匈奴右臂也。”如果成功,对乌孙来说,可以得到汉的财物,还可以夺回土地。如果有人牵制匈奴,对汉也有利。为了加大成功把握,就建议汉武帝嫁一个公主去。这个愿景听起来是美好的,但只不过是张骞的一厢情愿。可是,乌孙人会这样想吗?张骞是求侯心切,想说服汉武帝。这时,也表现了心理的阴暗面。

    这就要提到司马迁的评价:“世俗之言匈奴者,患其激一时之权,而务谄纳其说。”利用汉武帝的脾气,想方法来出主意,其实是给自己捞好处。前138年出使,这时没发动过战争,这时确实是想找盟友。第二次出使,目的不同了。找不到盟友,汉也是能把战争扛下来。这次对汉武帝来说,不在于单纯的结盟。张骞说过,如果在西域树立大汉权威,“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

    如果西域归于汉,那么皇帝的威德可以遍于四海。汉武帝听过,就做起了世界领袖的美梦。这次张骞又说,“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可以让大夏等国成为汉的藩属国。张骞也是摸准了汉武帝的心思。汉武帝让他第二次踏上通使的路。目的是炫耀威德。张骞到达乌孙后见到昆莫,对他说,如果愿意联手打击匈奴,汉可以提供物资与嫁公主过来,昆莫出于三点考虑,拒绝了。乌孙内部分裂;贵族不愿意东迁;曾长期服从匈奴。他们离汉远,也不敢贸然答应。这次张骞又没完成使命。

    还有一项使命,就是替汉武帝炫耀威德,就是撒钱。准备了丰富的物资,价值几千万的钱币与布帛。夸耀大汉的富足,让他们臣服于汉。派了许多使节来报答,也是借机来看虚实。这些使节看到汉的繁华,知道了实力雄厚,西域就越来越重视与汉的关系了。这次又没找到盟友,汉武帝看到这么多使节来了,也感觉相当好。这个过程中,见识了许多新鲜的东西,有些献了杂技,当时汉武帝也看到过后,高兴异常,招待各国使节。

    第一个后果,张骞出使取得封侯的机会,有许多人效仿,“自骞开外国道以尊贵,其吏士争上书,言外国奇怪利害,求使。”不管是不是真的知道外国情况,反正纷纷上书,愿意出使。为什么这些人喜欢出使?这可是苦差,之所以愿意,是因为有巨大利益回报。汉武帝每次派使节出使,都会准备大量钱币,这些争相出使的人,都是妄言之人,看到有利可图,一出了边境,就想办法把这些Ⅲ}物,变成自己的现钱。

    第二个后果就是,在沟通西域的名义下,大量的民脂流入了他们的腰包。频繁的出使有有意义的一面,使得当时人们对世界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同时,也在深深伤害百姓,劳动果实被践踏。历来统治者评论也就不一了。司马迁对汉武帝通使这事,评论仅仅是落脚在改变了当时人们的视野。虽然没有直接的评论,却描写了“令外国客,遍观各仓库府藏之积,见汉之广大倾骇之”,把国家仓库参观一下,见识储藏丰富,夸耀我们的富足。一个爱慕虚荣的帝王形象呈现出来了。这样的事还多,只不过是零碎在散落在《史记》中。

    《汉书》中,分开讲,《西域传》结局直接批评了汉武帝,付出沉重代价开辟西域是值得批评的。“广开上林,穿昆明湖,营千门万户之宫,”为了自己游玩,建造繁华的宫殿,这就引出了“民力屈,Ⅲ}用竭,因之以凶年,寇盗并起。”碰到年成不好,百姓没法活。成了不安定因素,这是《汉书》中少见的批评文字。司马光主要是引用,他整体是批评汉武帝的,表明了态度,外拓行为是错误的。班固在打击匈奴上是支持汉武帝的。但是通使西域,想寻找盟友,没达到目的,他觉得这是需要反思的。在司马光看来,外服四夷上是整体错误的。但在班固看来,是局部性错误。




欢迎光临 草根学园 (http://caogenleyuan.six168.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