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Board logo

标题: 百家讲坛 汉武帝的三张面孔(十一)马邑失谋 [打印本页]

作者: 帝王脸谱    时间: 2013-5-23 09:00     标题: 百家讲坛 汉武帝的三张面孔(十一)马邑失谋

  元光二年的时候,一个叫聂壹的商人通过朝廷官员王恢给汉武帝献策,怎么说呢?他跟汉武帝说,我有办法,诱引匈奴单于带领军队开到边境来,然后你们呢,提前做好埋伏,在几个重要的关口埋伏好人马,我们就打一个围歼战,重创匈奴,出了这么一个主意。那么这不是一件小事情啊,要发动军队去伏击匈奴单于,所以呢,汉武帝他也不敢贸然地采取行动,就把这个大臣们又召集过来,大家讨论一下,这个计策可不可行。

  在朝廷辩论当中,产生了激烈的分化,分成赞成派和反对派两大阵营。经过反复地辩论,最终这个汉武帝的天平倾向了王恢,倾向了主战派,决定采取行动。这就是我们历史上非常著名的马邑之谋,马邑之谋也拉开了汉匈之间历时长久的对抗关系的序幕。那么马邑之谋究竟是怎么实施的,最后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复旦大学 姜鹏老师,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汉武帝的三张面孔》第十一集马邑失谋,敬请关注。
作者: 帝王脸谱    时间: 2013-5-23 09:01


作者: 帝王脸谱    时间: 2013-5-23 09:01

  元光二年的时候,一个叫聂壹的商人通过朝廷官员王恢给汉武帝献策,怎么说呢?他跟汉武帝说,我有办法,诱引匈奴单于带领军队开到边境来,然后你们呢,提前做好埋伏,在几个重要的关口埋伏好人马,我们就打一个围歼战,重创匈奴,出了这么一个主意。那么这不是一件小事情啊,要发动军队去伏击匈奴单于,所以呢,汉武帝他也不敢贸然地采取行动,就把这个大臣们又召集过来,大家讨论一下,这个计策可不可行。

  在朝廷辩论当中,产生了激烈的分化,分成赞成派和反对派两大阵营。经过反复地辩论,最终这个汉武帝的天平倾向了王恢,倾向了主战派,决定采取行动。这就是我们历史上非常著名的马邑之谋,马邑之谋也拉开了汉匈之间历时长久的对抗关系的序幕。那么马邑之谋究竟是怎么实施的,最后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复旦大学 姜鹏老师,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汉武帝的三张面孔》第十一集马邑失谋,敬请关注。

    汉武帝做过许多重要的事,其中就有与匈奴交战。怎么评论,要搞清历史背景,在战争前,二者间是怎样的关系。华夏民族保持农耕传统。北边的匈奴对我们的压力大,在秦始皇前就存在,秦燕赵都修过长城,抵挡入侵。秦始皇大量屯兵,来抵抗匈奴,到汉建立后,匈奴的压力仍然存在,刘邦在位第七年,匈奴要打太原。刘邦亲自出征来解决这事。刘邦没解决间题还惹祸了,差点回不来了。到晋阳时,听说冒顿单于驻军,派人去刺探情况。

   冒顿单于知道会有这一天,让老弱暴露在使者面前,隐藏了实力。刘邦派十位使者前去,回来都说可击。刘邦信了,决定主动出击,当时是冬天,刘邦率军以步兵为主,行军困难,刘邦就先期到达到平城。这是前线地方,刘邦到了平城,冒顿单于看到汉军前来,刘邦还脱离了大部队,非常高兴,诱敌深入成功,把刘邦围困,刘邦一看,傻了眼。匈奴骑兵围困了刘邦七天七夜,眼看撑不下去了,出现了情况,冒顿单于主动撤了一个角,让刘邦撤走。冒顿单于这种做法,历史学家讲不清楚。根据资料看,是阏氏跟单于说,不如放他回去,从他身上得到好处,两主不相困,不要轻易杀了他。冒顿单于听信了太太的话。

    史书是这样讲的。后来的史学家觉得不满意,没这么简单。所以大家估计,陈平出的主意中,肯定有更意义的内容。冒顿放刘邦回来,肯定有更重大的交易在里面。除了后来和亲等,还有可能是刘邦向单于称臣了。后来汉匈关系发展来看,不排除这种可能。从吕后到汉文帝到汉景帝到汉武帝时期,主动都占据在匈奴手中。汉武帝六年,匈奴派使者来和亲,希望嫁一个宗室的女子去匈奴那儿。大多数大臣建议和亲,嫁一个过去,不要正面冲突。

    汉的边境上有雁门郡,有马邑县,有聂壹,这处在汉与匈奴交界处。马邑县的聂壹,商业头脑强,借助与匈奴的地理优势,常去那儿卖东西。赚了不少,对匈奴了解。与匈奴人熟,元光二年,王辉向汉武帝献策,有办法诱引匈奴带兵来边境,埋伏好人马,来围击他们。这不是小事。汉武帝他也不敢贸然地采取行动,就把这个大臣们又召集过来,大家讨论一下,这个计策可不可行。在朝廷辩论当中,产生了激烈的分化,分成赞成派和反对派两大阵营。赞成派是王聂壹,反对派是韩安国。聂壹说是“今以陛下之威,海内为一。然匈奴侵盗不已者,无他,以不恐之故耳。臣窃以为击之便。”

    要打击他一下。韩安国说,不同意,把刘邦受到围困的例子搬了出来。像刘邦这样久经沙场都差点难逃。我们这样行动,可能让朝廷背上风险。经过反复地辩论,最终这个汉武帝的天平倾向了王恢,倾向了主战派,决定采取行动。这就是我们历史上非常著名的马邑之谋,马邑之谋也拉开了汉匈之间历时长久的对抗关系的序幕。那么马邑之谋究竟是怎么实施的,最后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聂壹先跟单于说,我在马邑有不少势力,你带军向这儿开发,我在县城中杀掉县令,里应外合,Ⅲ}物归你们了。这是军陈单于了。军陈单于不精明,听到有利可图,率军十万向马邑开发。

    汉武帝分兵四路,早设好了埋伏。除四位将军外,还安排韩安国护军,一开始不赞成这样的行动,这时也甘心执行。聂壹回到了马邑,提了几个死囚,挂上城头,欺骗匈奴。单于带领军队快到达马邑时,忽然发现,这儿漫山遍野的牛羊,奇怪的是没放牧的人。单于觉得不正常,让军队停下来。指挥人攻打一个亭哨。一个雁门将领被逮捕,将汉军的计划告诉了单于,单于赶紧撤军了,追击,也没追上,汉军中有一支王恢率领的,本打算攻击军用物资,后来想,追上也讨不了便宜,也放弃了作战计划。这是不理想的开局。可是与匈奴的仇结下了。汉武帝生气,气王恢,当时献策的是他,力主采取行动的也是他。最后审判的结果是,要判王恢斩刑,他重金贿赂田蛉。田蛉看到汉武帝生气,不敢当面提,去跟王太后讲。跟王太后讲,气王恢的是匈奴,杀掉王恢最高兴的是匈奴。汉武帝说,我调动这样的军队去做这事,抢点物资,有点战果,也好向天下交代,总比现在好。最后汉武帝说,“今不诛恢,无以谢天下。”王恢知道没活路了,自杀了。

    看《史记》与《汉书》的看法不一样。班固说,“若王恢为兵首,而受其咎,岂命也?”他认为是命运的间题。他不认为是责任。班固觉得如果从功过赏罚方面看,王恢不应该付出生命代价。司马迁多次提到这次事,对于王恢,没有一句评论。这样的态度也说明司马迁的态度是不同情。对于这两种态度,学者们往往认为二人都反对马邑之行的。拉开了长期对匈奴之战的序幕。司马迁与班固不赞成这种谋划。司马迁认为这次行动,王恢是献策者,汉武帝是决策者,都应该负责。班固同情,是认为这次行动由汉武帝负责,不成功,还找王恢做替罪羊。

    班固对王恢的同情恰恰是对汉武帝的批判。对这个,我不太赞同,班固整体上是支持对匈奴作战的。“和亲无益,已然之明效。”和亲来换和平,不可能,得在成熟情况下用武力来摄服。路子是对的,很多事情不可能一下子成功。这样的大事,得有挫折与失败。王恢正是跨出第一步的人。司马迁不同情,他对汉武帝的作战批判,重点在汉武帝不会用人。这些人不过是为了自己的功名,为了自己的富贵,这种行动,当然也得由他们负责。还有一个间题。汉武帝这么气愤,除了追究责任,有其他原因吗?当时汉武帝兵分四路,除了王恢,另有三位,有李广,有公孙贺还有李息。韩安国是护军。马邑之谋,领军人物,三部史书都是这样记载。这里是不是缺少点什么?主帅是谁?没有交代。

    看这样的行动,伏击的对象是单于,这是汉武帝第一次正式向强敌宣战。这是规格级别高的行动,不应该没主帅,一定是大人物。三部史书,为什么没有记载?前后翻遍,就是找不到主帅是谁。奇怪。尤其是司马迁,不可能是漏了,知道为什么不记?真有这个主帅,间题就在,这样的人,司马迁知道,出于某种原因不记,可能是不能记,得犯忌讳。二是回来后,处罚了王恢,自杀了。

    主帅也应该被间责,为什么没处罚主帅呢?唯一可能是这个主帅无法处罚。两点结合起来考虑一下,司马迁知道这个主帅,不敢记载,这个主帅应该负责,不能处罚,只能是汉武帝自己了。这不是我的原创,许多学者都有这个共识,我也赞同。是汉武帝亲自率军去了马邑,也就因此对王恢如此痛恨。王恢鼓动汉武帝去了,却是如此扫兴。这当然有证据,刘向做过重要事情,负责宫廷内部的藏书与档案。记载了许多事件,有《新序》就有记载“孝武皇帝自将师,伏兵于马邑,诱致单于。”是由于谋划不密,让单于逃走了.




欢迎光临 草根学园 (http://caogenleyuan.six168.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