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檢舉)
分享
新浪微博
QQ空间
人人网
腾讯微博
Facebook
Google+
Plurk
Twitter
Line
标题:
百家讲坛 汉武帝的三张面孔(六)真假儒学
[打印本页]
作者:
帝王脸谱
时间:
2013-5-23 07:45
标题:
百家讲坛 汉武帝的三张面孔(六)真假儒学
元朔五年,汉武帝任命了一位新宰相,这个人叫公孙弘。这次任命,他不仅代表着汉武帝不拘一格用人才的这么一个局面的开始,而且也是汉代历史上非常有标志性的一个事件。
我为什么这么说呢?从刘邦登基以来,一直到汉武帝任命公孙弘之前,汉代一共出过18位丞相,这18位丞相有一个共同特点,什么特点?无一例外都是从贵族集团内部产生的。那为什么说他们是贵族集团呢,这些人或者是帮助刘邦建立、巩固汉朝政权的功臣,或者是这些功臣的后代,那么或者是皇亲国戚,所以这些人在做丞相之前都有一个侯的这样一个身份,拥有侯爵。公孙弘是一个例外,公孙弘成为汉代历史上第一位不是从这个贵族集团内部产生的丞相,公孙弘他的身份跟之前的这18位丞相相比,简直是相去天壤,为什么这么说呢?公孙弘年轻的时候非常贫苦,可能是由于家里条件实在是太不怎么样了,所以公孙弘呢,他学习起步的时候也非常晚,到40岁的时候才开始学习儒家经典。
那么在公孙弘的这个特征里面,我们看到有两点是非常关键的:
第一,他是一个儒生,他学习过儒家经典。第二,他不是贵族。
那么,我们以前说过,汉武帝为了清除窦太后的影响,开始调整统治学说,用儒学来代替黄老学说。那么公孙弘他的出任丞相和汉武帝的这个策略之间是否有关系?
那么另外一个问题,在此前长期被贵族集团把持的这个丞相的职位,现在由一个出身贫寒的儒生来担任,这一点,对于汉武帝时代的政治来说他意味着什么?那么这个对于儒学发展来说,又意味着什么?
复旦大学姜鹏老师,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汉武帝的三张面孔》第六集真假儒学,敬请关注。
作者:
帝王脸谱
时间:
2013-5-23 07:46
作者:
帝王脸谱
时间:
2013-5-23 07:48
元朔五年,汉武帝任命了一位新宰相,这个人叫公孙弘。这次任命,他不仅代表着汉武帝不拘一格用人才的这么一个局面的开始,而且也是汉代历史上非常有标志性的一个事件。
我为什么这么说呢?从刘邦登基以来,一直到汉武帝任命公孙弘之前,汉代一共出过18位丞相,这18位丞相有一个共同特点,什么特点?无一例外都是从贵族集团内部产生的。那为什么说他们是贵族集团呢,这些人或者是帮助刘邦建立、巩固汉朝政权的功臣,或者是这些功臣的后代,那么或者是皇亲国戚,所以这些人在做丞相之前都有一个侯的这样一个身份,拥有侯爵。公孙弘是一个例外,公孙弘成为汉代历史上第一位不是从这个贵族集团内部产生的丞相,公孙弘他的身份跟之前的这18位丞相相比,简直是相去天壤,为什么这么说呢?公孙弘年轻的时候非常贫苦,可能是由于家里条件实在是太不怎么样了,所以公孙弘呢,他学习起步的时候也非常晚,到40岁的时候才开始学习儒家经典。
那么在公孙弘的这个特征里面,我们看到有两点是非常关键的:
第一,他是一个儒生,他学习过儒家经典。第二,他不是贵族。
那么,我们以前说过,汉武帝为了清除窦太后的影响,开始调整统治学说,用儒学来代替黄老学说。那么公孙弘他的出任丞相和汉武帝的这个策略之间是否有关系?
那么另外一个问题,在此前长期被贵族集团把持的这个丞相的职位,现在由一个出身贫寒的儒生来担任,这一点,对于汉武帝时代的政治来说他意味着什么?那么这个对于儒学发展来说,又意味着什么?
复旦大学姜鹏老师,为您精彩讲述系列节目《汉武帝的三张面孔》第六集真假儒学,敬请关注。
汉代早期,丞相一职都由贵族垄断。但汉武帝却起用出生贫寒的公孙弘为丞相,打破了贵族把持丞相职位的格局。公孙弘一介寒儒,在当时情况下能做到丞相,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但更大的奇迹是,公孙弘七十岁才出仕,用了短短六年时间,就做到了丞相。简直令人匪夷所思。公孙弘的成功秘诀是什么?他的命运、际遇,折射出那个时代什么样的问题?
元朔五年,汉武帝任命了一位新宰相,这个人叫公孙弘。这次任命,他不仅代表着汉武帝不拘一格用人才的这么一个局面的开始,而且也是汉代历史上非常有标志性的一个事件。为什么这么说呢?从刘邦登基以来,一直到汉武帝任命公孙弘之前,汉代一共出过l8位丞相,这18位丞相有一个共同特点,无一例外都是从贵族集团内部产生的。
那为什么说他们是贵族集团呢,这些人或者是帮助刘邦建立、巩固汉朝政权的功臣,或者是这些功臣的后代,或者是皇亲国戚,所以这些人在做丞相之前都有一个侯的身份,拥有侯爵。
公孙弘是一个例外,公孙弘成为汉代历史上第一位不是从这个贵族集团内部产生的丞相,公孙弘他的身份跟之前的这l8位丞相相比,简直是相去天壤,公孙弘年轻的时候非常贫苦,“家贫,牧豕海上”,穷到在海边替人看猪。他可能是由于家里条件实在是太不怎么样了,学习起步的时候也非常晚,到40岁的时候才开始学习儒家经典。那么在公孙弘的这个特征里面,我们看到有两点是非常关键的:第一,他是一个儒生,他学习过儒家经典。第二,他不是贵族。
那么,我们以前说过,汉武帝为了清除窦太后的影响,开始调整统治学说,用儒学来代替黄老学说。那么公孙弘他的出任丞相和汉武帝的这个策略之间是否有关系?那么另外一个间题,在此前长期被贵族集团把持的这个丞相的职位,现在由一个出身贫寒的儒生来担任,这一点,对于汉武帝时代的政治来说他意味着什么?
那么这个对于儒学发展来说,又意味着什么?汉武帝亲政后,为了革新政治,“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罢黜了非儒学思想,重点提拔儒者,提拔的多达数百人,就有公孙弘,这是山东人。他曾回答汉武帝如何治国的对策,汉武帝看后,决定提拔公孙弘。这一年公孙弘七十岁了。
他出道晚,但是晋升的速度相当快,短短六年,从一个贫寒的儒生成了丞相,这么快,绝对让当时许多同样是提拔的儒生感到羡慕嫉妒恨。怎么做到的呢?元光五年,汉武帝积极开拓边疆,设立了两郡,汉武帝在四川调了几万军民开山,大量士卒死亡。百姓反应不好,汉武帝派公孙弘去巡视。回来后,跟汉武帝说,“盛毁西南夷,无所用。”这地方这样劳民伤财,其实没什么用处。汉武帝的态度是,“上不听”。没有听。汉武帝还是没停止开拓。这是公孙弘的第一次任务。反馈的意见,汉武帝没接受。这个态度上看,汉武帝有了坚定的看法,那么为什么要派公孙弘去呢?
经历了一次后,公孙弘知道,皇帝派你去做事,辛苦未必讨好。因为你讲的未必是皇帝想听的。公孙弘是七十岁了,这个年龄也有好处,老于世故,他就琢磨汉武帝喜欢什么样的人,喜欢听什么话。“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司马迁《史记-平津侯列传》)每次开会,他都是把所有意见陈列,不做任何评论,让汉武帝自己去选择。即使不恰当,他也不提任何反对意见。今天看是老滑头,汉武帝“于是天子察其行敦厚”。汉武帝觉得公孙弘老成持重,可靠了。不到两年,提为左内史,是重要职位。公孙弘知道了,关键是能不能让汉武帝知道是不是尊重汉武帝的意见。
“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倍其约,以…自上旨。”与几个大臣商议去汉武帝面前讨论,本来讨论好的,发现汉武帝意见不一样,立即转变立场。人们肯定会愤怒,但是在汉武帝看来,“益厚遇之”。越来越器重公孙弘,提为御史大夫,相当于副丞相了。公孙弘这样善于伪装,在御史大夫,干了两年就提为丞相了。前后不过六年。他完成了人生华丽的三级跳。
公孙弘是在拉拢儒学之士的时候出现的,那么看中的是不是他的儒学素养?公孙弘“年四十余,乃学春秋杂说”,司马迁是想说他的学间并不纯正。董仲舒是春秋学的专家。司马迁把他们二人比较过,“公孙弘治《春秋》不如董仲舒”。既然这样,汉武帝为什么不重用董仲舒这样的?司马迁有结论,“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说他是善于迎合才做到了高官。善于钻营,丞相,难道就能够这样得到?汉武帝的用人策略?汉武帝打破常规,可能是贵族与贫寒的差别。找一个贵族丞相来对比。
田蛉是他舅舅,觉得有利于巩固统治,不过相处不久,觉得不好。“丞相入奏事,坐语移日,所言皆听,荐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权移主上。”来谈事情一坐半天,提许多意见,仗着这一点,常荐官,一举荐马上成高官,在中高级官员中,许多成了他的势力,对皇权构成威胁。一次汉武帝说,“君除吏已尽未?吾亦欲除吏。”我也想任命几个干部,这是敲警钟。田蛉不过是舅舅,才做了丞相,对汉武帝依赖性强,还难驾驭,更何况功臣后代呢?汉文帝登其时,就有许多人可以左右政局,这是一个大的利益集团,对朝政有发言权。丞相在这个集团内产生,意味着共同享有国家权利。汉武帝要打破这个常规,就是想独享权力。挑中公孙弘,他年龄大,没有血气,谙于世故;二是儒学修养差,不会坚守自己的原则。在汉武帝特殊需要下,反而成了竞争优势?
公孙弘做了丞相,做了平津侯。汉武帝让他先做丞相后封侯,这想要告诉世人,这是厉害的一招,昭告天下,不要以为自己有功勋,对国家有贡献,富贵取决于用不用,取决于对皇权…自不…自从。司马迁说“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向风矣。”榜样的力量无穷,天下所有读书人,想通过靠读书取前途,就有了榜样。当他取得了身份地位后,也没忘记给儒学做贡献。他建议鼓励儒学,选拔人才以此为标准,免除部分徭役。
“自此以来,则公卿大夫士吏,斌斌多文学之士矣。”官僚里充满了文化人士,有夏侯胜说“士病不明经术,经术苟明,其取青紫,如俯拾地芥。”意思是说,精通儒家经典,想当大官就像拾草一样容易。这表面是儒学发展的机遇。可是,危机也就潜藏了。儒学可以成了治国平天下的依据,可是,有人拿它来博取功名利禄,对于儒者来说,得不得志,培养独立人格,比博取富贵重要,这是孟子告诉我们的道理。汉武帝选拔儒家人才,对于人才是有机遇的。但是公孙弘的榜样,万一理想与皇权发生冲突时,怎么办?坚持原则,可能性命担忧,如果服从皇权,儒家的人格理想,就毁了。
这就提出严肃的间题,在不破坏儒学理想的前提下与皇权共适?处理不好,儒家遭遇的就是厄运。儒者如果换了功名,如果屈从假儒学,真正的儒家精神就万劫不复了。
汉武帝时代,儒学思想有了机会,三位史学家都看到了。司马光也注意到了这个,并给予了高度关注。可是三人对儒家的地位,看法不一样。《史记》有“余读功令,至于广厉学官之路,未尝不废书而叹也。”说他一读到鼓励读书来做官,就想废书而叹,这个表达就有意思。《汉书》说“古之儒者,博学乎六艺之文”,班固说,古代儒者学习六部经书,这是介绍基本功。
班固这样开头,与司马迁相比,显得镇定得多。这预示了,两份传记主题不一样,司马迁感叹以此为诱饵,来鼓励读书,他特别关注这些人最后当了什么官,像“孔安国至临淮太守,周霸至胶西内史,夏宽至城阳内史”。交代每个人时,他只点一笔,他们的官职,至于对诗经的理解,一字不提。
司马迁还提到大量的儒家学者,同样是这样。看《儒林列传》,应该介绍这些学者,修养学间呀,这才是探讨的正题。他想告诉我们什么?是有思考的,是在表达一种忧虑,担心儒家学说遭到诱惑后还能保持纯正的本色,在高官厚禄面前还能守住自己的信仰?公孙弘就是反面的例子。司马迁在《孔子世家》中写到孔子一生饱经风霜,一辈子流离颠沛,最困难时连饭也吃不上,却从来不屈服,不为满足统治者而贬损过自己的理想,从来没有。
他生活在汉武帝时代,公孙仅的虚伪他亲眼目睹,他看到更多像这样的学者,这是他这样的感叹的原因。这是悲叹,他感觉到真正的儒学精神在丧失,儒学成了获取功名的工具。而这恰恰是汉武帝要的。那么,在司马迁看来汉武帝就是儒学的伤害者。班固也看到了这一点。“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为各科设立了博士,收学生。他觉得这是推动儒学的发展。
“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学习的人越来越多,一部经典研究又研究,研究的用处在哪?“先圣所以明天道,正人伦,致至治之成法也。”六经中,包含了所有道理,为我们提供了治理国家的成法。班固的描写下,何等生机勃勃。在他看来,汉武帝是儒学发展的推动者。不同是与汉武帝时代的差距有关。司马迁是亲眼目睹了公孙弘的虚伪。
他却无法预见身后的历史。班固却恰恰看到了儒家的影响。班固不会认为公孙弘这样的个案会影响到全局,他感谢汉武帝的推动作用。司马光生活在儒家得志的时候,他看来,汉武帝时的儒家并没有皇权起不到制约的作用。不过,秦始皇死后不久,秦灭亡了,而汉武帝时却不是这样,不管是真心还是假意,毕竟汉武帝还是知道儒家思想的价值。把他与秦始皇划分开来了。但是,在让汉武帝能避免秦始皇的覆辙上,儒学起到了作用。在司马光看来,汉武帝就是儒学走上政治舞台历史舞台的引介者。
欢迎光临 草根学园 (http://caogenleyuan.six168.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