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Board logo

标题: 百家讲坛 唐高宗真相(六)舅甥争锋 [打印本页]

作者: 盛唐的背影    时间: 2013-5-18 17:03     标题: 百家讲坛 唐高宗真相(六)舅甥争锋

在上一集孟宪实先生讲到唐高宗李治为了夺回属于自己的黄帝的权力,想到了利用换皇后作为理由突破长孙无忌的防线,那么他这一招能够奏效吗?

        我们知道《新唐书》这样的正史甚至说唐高宗李治就是一个昏童,一个昏童想出的招数会不会是昏招呢?要知道长孙无忌可是大权在握,又是唐高宗李治的舅舅,他怎么会轻易的答应李治的要求呢?

        而唐高宗李治这个被《新唐书》称为“昏童”的黄帝究竟会采取怎样的策略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呢?长孙无忌和唐高宗李治一个是舅舅,一个是外甥,在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争斗呢?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孟宪实副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解密唐高宗。
作者: 盛唐的背影    时间: 2013-5-18 17:03


作者: 盛唐的背影    时间: 2013-5-18 17:04

解说词:在上一集孟宪实先生讲到唐高宗李治为了夺回属于自己的黄帝的权力,想到了利用换皇后作为理由突破长孙无忌的防线,那么他这一招能够奏效吗?我们知道《新唐书》这样的正史甚至说唐高宗李治就是一个昏童,一个昏童想出的招数会不会是昏招呢?要知道长孙无忌可是大权在握,又是唐高宗李治的舅舅,他怎么会轻易的答应李治的要求呢,而唐高宗李治这个被《新唐书》称为“昏童”的黄帝究竟会采取怎样的策略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呢?长孙无忌和唐高宗李治一个是舅舅,一个是外甥,在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争斗呢?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孟宪实副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解密唐高宗。

    永徽五年唐高宗27岁,武则天30岁,武则天又怀孕了,所以为了未出生的孩子和未来已经在世的孩子唐高宗肯定要拼命。重点是长孙无忌,目标是夺回属于黄帝的权利,怎么做的呢?先是登门拜访,武则天跟高宗一起到长孙无忌家去送礼,去求情。黄帝送礼那肯定小不了,少不了,送了十车精品的丝绸和珠宝。

    具体的东西我们不知道,总之是10车,浩浩荡荡的赶到他们家去了。长孙无忌很高兴全收下,然后在长孙无忌家吃的饭,这是长孙无忌的光荣,高宗来吃饭。席间谈话甚欢,还谈得不错,说别的事都很高兴,一个很高兴的项目是高宗给长孙无忌小妾们生的好几个孩子当场给了官职,给了五品以上的高官的官职。这其实都是贿赂的一部分,就在席间正高兴的时候高宗要谈论主题了,说舅舅皇后多年不生育,这个事儿说一半,长孙无忌就捣乱,上菜上菜,不听,反正是王顾左右而言他,不听他这个话,不往这说。没听清,再说一遍,再说一遍上茶上茶,总之是捣乱。不往这话茬上搭,高宗说不成,武则天也说,也是这个办法,就是回避不谈论这个问题,什么皇后不生育,长孙无忌心想皇后不生育还不是因为你。但是仅仅这样成吗?也是个问题,但是不管怎么样反正是长孙无忌是油盐不进,怎么说说不进去就不往这话上提,你一说他就说别的,所以这一个晚上最后是很不愉快,你该收人家的东西全收了,照单全收,人家求你的事你就根本不接。高宗这心里那个窝火,你就想去吧,这顿饭回去没法吃了,好几天吃不下去这顿饭,一个意思,这是第一次。

    高宗就想哎呀,也许我舅舅有难处,你说我这个皇上亲自出面说这样的话题舅舅不好意思接招,不好意思,也许他心里有别的想法,总之换一种方式吧。跟武则天想,琢磨,这个事怎么办呢,派谁去,好找了一个人。找到了武则天的母亲,武则天母亲姓杨,杨氏就派杨氏去找长孙无忌,杨氏去了以后就被长孙无忌挡回去了,杨氏是把话说清楚了。求他,为了我的女儿求求你,长孙无忌说没有这事,你回去吧。比较客气地把她拒绝了,但是他她是说完了,又不成了。第二个回合求情又失败了。第三回合再派人,派谁呢?许敬宗,这个许敬宗倒不是一个年轻的大臣,是一个老臣,贞观时期就已经官做中书省侍郎了。文笔好,会写文章,学问大,无所不至,无所不晓,在高高宗当太子的时候许敬宗就是东宫的官员,现在高宗当皇上了他当然也是他的大臣了。他跟高宗的私人关系显然很密切,于是他出面去找长孙无忌。结果被长孙无忌破口大骂,原来长孙无忌并不是什么话也不说,根据不同的人发表不同的脾气,发不同的脾气,高宗就是王顾左右而言他,对这个杨氏那就稍微客气一点回绝了,到了许敬宗就破口大骂,把他一顿骂,许敬宗没戏只好向高宗报告不成啊,不同意。那大家就会说高宗要换皇后,为什么非要找长孙无忌他舅舅,拿到这是家事非得他舅舅批不可吗,没有长辈了一定要舅舅来批吗?他不是这样的。

    为什么?因为唐代是个有制度的朝代,黄帝不能走到大街上我宣布换皇后了,不能这样。重要的决定,重要的事项其实不重要的也是一样的,都要有一个文书形式,就是要有一个正式的批文手续,如果长孙无忌不同意你这手续办不下来,就是这么个意思。为什么呢?黄帝所有的命令都不能自己去发,他必须经过中书省的起草,门下省的审核,然后上书省去执行。所以黄帝即使是决定了,大臣们也不敢执行,因为他舅舅没有点头,一个比他还大的人在后面没点头,所以这个工作只能去找长孙无忌做,找别人做没有用,别人也不敢批。

    解说词:黄帝说话下面的人为什么还不敢批呢?要解释这个现象我们需要再强调一下唐朝的制度。唐朝的制度规定黄帝的命令要经过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核,然后上书省才能执行。也就是说只有经过这三道程序黄帝的命令才能生效。但这三省的官员都是长孙无忌的人,所以当大臣的长孙无忌不点头,当黄帝的唐高宗李治一点权力都没有,就连一个皇后也换不了,你说李治的心里能够舒服吗,他怎么能咽下这口气,但是在正史的记载中,在这个时候唐高宗李治对长孙无忌没有任何不满的表示,似乎根本不在乎自己说话算不算话,那么唐高宗李治真的这么有涵养,一点也不在乎吗?让我们还是从正史中记载的一件事情入手,去揭开背后隐藏的历史真相。

    在唐高宗李治想立武则天为皇后的想法被拒绝之后,长孙无忌支持的现任皇后,也就是王皇后她身上发生了一件事情,唐高宗李治立刻抓住不放,马上就对相关人员作出了处分,李治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王皇后到底做了什么呢?

    孟宪实:就在这时高宗找到了一个机会,什么机会呢?王皇后又出错了。王皇后犯了个错,犯了什么错呢?据说王皇后的母亲柳氏跟王皇后在一起搞了一些巫术,,像巫蛊之祸那样的巫术。当时有一个说法叫做厌胜之术。我们现在也说不太清楚,大概意思就是他们搞一些咒语之类的,然后弄个纸人什么的,插个针什么的,然后在那儿,据说这个纸人如果是高宗就对高宗起作用,是武则天就对武则天起作用,一般的巫蛊之祸就是这套迷信。唐朝人其实是信这个的,所以法律规定很严格,如果有人犯了这种事,那看各种各样的事,看情形不同惩罚的不同。比如说要求媚于皇上,后宫的女人要求媚于皇上,就是想跟皇上把关系搞好,她用这种办法据说可以实现。比如说让黄帝爱我,然后念咒语皇上就爱了。如果是这样的咒语,这样的事是严重的,叫求媚于上。如果被抓住要被杀掉的,那么王皇后她的母亲到底干了什么呢?谁也说不太清楚,据说是武则天的侦查系统发现的,大概王皇后身边的人还向着武则天。所以王皇后那有什么动静跑到武则天这来报告,今天又来报告说柳氏进宫了,他们两个怎么着怎么着了,然后武则天马上报告给高宗,高宗一调查就说有这事。

    其实事情本身不清,我估计基本情形应该是这样。高宗要换皇后,皇后不知道吗?肯定知道的。这柳氏进宫,他的母亲进宫会跟他的女儿商量这些事,商量这些事的时候不能让下人听见,大庭广众之下说高宗要换你了,这下人都听见了多不好啊,肯定是关着门回避下人,母女俩在那儿悄悄的嘀咕。可是这一关门不让人听,那是干什么呢?那不是巫蛊之祸啊,于是下人可是就这么告了武则天,武则天就这么告诉了高宗,于是这个事就出来了。

    这个事的处分到不是很严,可见证据不足,怎么处分的呢?从此以后高宗下了一个命令柳氏,王皇后的母亲不许再入宫。下了这么一个命令,高宗的决心至少在这个事情上是有表现的。现在说是拉锯战,进入第二阶段这是拉锯战,你给我一拳,我给你一脚,现在高宗先给长孙无忌一拳,把柳氏打回家去了,不许在入后宫。可是武则天这个事长孙无忌那么反对,到底怎么办呢?于是高宗就想了一个另外一个办法,这个办法就是降低自己的要求,同时提高武则天的地位。所以呢他就在嫔妃的封号里面新起一个名字叫宸妃,这个宸妃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就是不比皇后高,但是比其他的宸妃都高。起了一个新的名称,一个新的名号,他就把这个名号正式提出来给长孙无忌他们说,现在给武则天新任命一个名号,叫宸妃。可不可以,大臣们就讨论,他们说制度没有根据,说宸妃,黄帝那些女人名号都是写在法律书上的,几个人这个叫什么名都是有规定的,有规矩的,有规定的。你突然冒出来一个新的来怎么摆平呢,所以说于制度没有根据就不要有了。第二仗武则天他们又被打回来了,他们有一个退一步的要求,结果人家也不批准,还是不批。

    解说词:我们知道唐高宗李治是黄帝,他想换掉皇后长孙无忌反对,他就换不了。李治想立武则天为宸妃,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大臣集团还是不同意,这时候唐高宗李治心里到底是什么滋味呢?正史中没有公开的记载,但孟宪实先生从正史中为我们找到了一件小事。从这件小事中我们可以读出当时唐高宗李治心里的真实想法,可以看出唐高宗李治究竟想要做什么,那么这是一件什么事情,这件事到底改变了什么呢?

    孟宪实:正在高宗郁闷的时候忽然喜从天降,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一件小事。有一个人叫李义府,以后会反复讲到这个人,这个李务府是个什么人?是个才子,贞观时候的进士,这个李务府长的不错,一副温文尔雅的样子,书生面孔,据说未说话先开笑,未言先笑,所以很多人都很喜欢他,唐高宗也喜欢他,诗写得挺好。在唐高宗当太子的时候这个李务府就也是在东宫当社人,就是跟太子们讨论文章,读书啊,干这事。后来李治当了黄帝,这个李务府就到中书省当中书舍人,中书舍人就是具体起草诏书的人,多少年这个位置没有变,不仅没变,还出麻烦了。

    史书上说不知道为什么李务府得罪了长孙无忌,没有讲原因,我们现在也不知道原因,总之是长孙无忌没有看上他,长孙无忌就决定把他外放到地方上做小官,外放。李务府不是在核心机构吗,所以他听说了这个消息,听说把他外放的那个命令已经从中书省到了门下省,但是现在刚到门下省还没有正式形成最后正式的决议。他就紧张,紧张找朋友商量,他有一个朋友叫王德俭,这个王德俭是谁呢?是许敬宗的外甥,王德俭这个人其他的形象不知道,只知道他脖子上长的大瘤子,外号叫智囊。这个人有招,他知道的消息显然更多一点,他就跟李务府说,你现在怎么样才能自救,李务府就求他,你看看我怎么能自救,马上就把我放外地去做官,麻烦大了。

    他说你不知道,现在高宗想换皇后,但宰相们都不同意,如果你现在赶快给高宗上疏,支持武则天当皇后,高宗肯定会保你,那样的话你就被留下,他们就不会把你派出去了。李务府高兴啊,然后连夜就跟王德俭换了班,本来是王德俭值班,现在王德俭回家了李务府替他值班。在值班的过程中,晚上吗他就写了一封上表,直接呈给高宗,送给高宗。表上说什么呢?没有太多的透露,就是说废王立武,废的王皇后立的武则天那是人心所向,天下人民都有这种要求,赶快立吧,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一定是把话说得很婉转,意思就是这个意思,说立武则天为皇后是人心所愿。当天晚上高宗好多年都没有这么激动了,突然看了一个大臣五品官上了一封奏疏,是同意赞成拥立武则天的。唐高宗高兴了,当晚接见了李务府,给李务府赐了一斗珍珠,真给东西呀。然后命令你就任原职,你原职不动,高宗发布新的命令,你不是要贬他出去吗,我现在又发了新的命令原职不动。所以李务府就保下来了,李务府的出现那是天上给高宗掉下来一个大馅饼,让高宗突然看到一条路线,原来他都没有走过的路线。

    就是充分利用黄帝应有的权力来拉拢一部分官员支持自己,是可以做到的。李务府也一定向他透露了这个方向,所以从李务府这儿开始,朝臣这面就了一面缺口。利用李务府,利用许敬宗开始拉拢很多官员,大理寺的人,御史大夫们开始纷纷出现了,就是在中央的大臣里边终于出现了拥护高宗的声音。

    解说词:根据《新唐书》《资治通鉴》等正史的记载,许敬宗、李务府这样的官员支持唐高宗李治立武则天为皇后,这是因为他们都是武则天的人,当然要帮着武则天说话,那么事实的真相是这样吗,孟宪实先生对此又有别的看法,他的看法是什么呢?

    孟宪实:其中有一个插曲,有一个小枝的问题需要我们讨论。那就是现在拥护高宗的大臣从许敬宗到李务府,他们到底属于谁?什么叫属于谁啊?许敬宗和李务府到底是属于武则天的人还是属于高宗李治的人,这个话之所以这么问,是因为史书在记载这个事情的时候,他总这么说。说什么呢?说李务府是皇后的人,许敬宗是皇后的人。我就不太明白,那个时候武则天还没有立成皇后,或者是后来武则天已经立了皇后,这些大臣他把自己交给皇后合适,还是交给皇上合适呢,是站在皇上一边正确呢,有保险呢,还是站在皇后一边有保险呢?可是史书为什么总是那么说,说他们是皇后的人。说是武则天的人,那就是我今天在这里先交代一句,因为这也是一个问题。这是妖魔化武则天的另外一部分,同时弱化高宗的另外一个部分。事实上我们今天已经没有这样的背景,我们就能够想明白,在高宗和武则天之间追随者为了自身的利益,当然追随黄帝那才有希望,毕竟那是黄帝,皇后是黄帝附属的关系。

    那么史书上为什么会那样说呢,说许敬宗、李务府是属于皇后的人?为什么?因为在唐代的史书中,李务府和许敬宗是被列入奸臣的。记录唐代历史的官员们,他们都要考虑今上的感情,今上就是现在黄帝的感情,不管怎么样现在的皇上都是高宗的子孙,高宗的子子孙孙。所以在武则天和高宗之间,如果选恶的话,谁做的坏事多呢?后来的使臣宁愿把武则天放弃,而选择保护唐高宗,这就是妖魔武则天的一个动机是保护唐高宗,保护我们今上黄帝的直系祖先,这是原因之一。

    原因之二当然就是武则天毕竟后来篡夺了唐朝,虽然篡夺得不那么彻底后来又回去了,但是她毕竟改变了唐朝的国号,这是武则天罪大恶极之处。而唐朝的使官们是有这种借鉴需要的,就是要避免武则天这种悲剧再次上演。所以他就宁可什么,宁可什么呢?在史书中把武则天写的恶一点,宁可在事实和他们的倾向之间选择他们自己的倾向。所以呢我们现在看的史书关于这个部分,许许多多其实都是不可信的。

    解说词:根据上面的讲述我们知道许敬宗、李务府这样的官员公开支持立武则天为皇后,其实也就意味着他们要和反对立武则天的长孙无忌作对,如果背后没有更大的靠山可以依靠,他们应该是不敢这样做的。而根据孟宪实先生的分析,许敬宗、李务府虽然替武则天说话,但他们却不一定就是武则天的人,他们的靠山应该是唐高宗李治,如果这种情况属实的话,就是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围绕着立武则天为皇后的事件在朝廷中形成了两同的阵营,一派是以唐高宗李治为首,另一派则以长孙无忌为首,这两派是针锋相对,但是在《新唐书》等正史的记载中和长孙无忌对着干的从来都是武则天,而不是唐高宗,那么历史的真相是什么呢?要解开真相让我们还是回到当时的历史场景,来看看双方阵营是怎么准备的,又是怎样争斗的呢?

    孟宪实:现在的形势看来双方的阵营已经变得清晰了,也有大臣,部分大臣拥护了高宗,而绝大多数的人还是站在长孙无忌这一边,双方这个态势,这个阵营变得清晰了,应该是永徽六年的夏天发生了一件事。我们看到双方在这样的问题上斗争非常紧张,每时每刻都小心的瞄着对手。长孙无忌他们开过一个会议,出席会议的除了长孙无忌还有一个人叫裴行俭,这个裴行俭是谁呢?是长安县的县令,这个长安县虽然叫县令,但是级别高,像一个州一样,所以长安县令是一个五品官。据说他们在一起开会或者是他们在一起聊天,在一起喝茶、喝酒然后说话,说什么呢?他们说话的核心内容是关于高宗要立皇后的问题。然后他们的结论是,如果高宗真立了这个武则天做皇后,那天下用无宁日。从现在史书记载的口吻和这个角度上来观察,是站在长孙无忌一边的,是说立武则天不好,因为他们描述的语句都是忧国忧民的样子,不知道他们会怎么说这件事,总之他们的结论是立武则天就国无宁日。

    一定是一个比较秘密的会议,结果就被大理寺丞袁公瑜给发现了,袁公瑜发现了他们的会议然后就告诉了武则天的母亲,武则天的母亲又告诉了武则天,武则天再告诉唐高宗,还真费劲,这个情报线索是这样的。告诉高宗以后,高宗就做了公开的处分,把裴行俭贬到西州去做官,西州就是现在的吐鲁番,那就是很远了,跑到那边去做官。这样的一个事情我们应该怎么看呢?很清楚,双方其实都是在调动自己的人马,然后核心的问题就是立不立武则天。那面呢在想办法集中起立武则天不好的证据,在讨论,为什么立武则天好,怎么样才能够不立武则天,这边的人呢对那边也很小心,仔细观察他们,所以才有袁公瑜能发现他们的会议。

    好了现在双方阵营都在严阵以待,只要有机会就要打击对方,现在这个态势已经很清晰了。那么最后应该怎么办?最后其实就是决战时分。所谓的决战时分就是唐高宗跟几个宰相的两次会议,有一天高宗派人通知几个重要人物,阁下留下,高宗有话要说,要跟大家见面,要跟几个人见面。哪几个人呢?一个是司徒长孙无忌,一个是右仆射褚遂良,一个是司空李霁,一个是做仆射于志宁。其实就是朝廷中大臣里面最重要的四个人物。

    高宗要跟大家见面,要跟四个人见面。干嘛啊,当事人就知道了,一定是讨论废王立武,要立武则天的问题,一定是这个事。高宗突然通知开会,大家没准备,当场大家得到通知以后褚遂良首先发言,说皇上一定是要讨论皇后的事儿,说黄帝要立武则天决心已定。谁反对定死无疑,皇上决定太大了。说长孙无忌皇上的元舅,你不能提反对,不能让皇上有杀舅舅的名声,为了保护皇上。李霁你是国家的功臣,你也不能出面,你不能出面,你要出面了被皇上杀了,皇上就落一个杀功臣的名义,这对皇上也不好。那谁出面,只好我出面,这话只能我来说,我一方面对国家的功劳不大,没有立下什么功劳。第二,我又是托孤大臣,我对先王是有责任的,如果这个事我不出来表态,我不出来抗争,我以后死后怎么在地下见唐太宗呢,我没脸见他。所以皇上要召集咱们,你们都不要说话,我来说。我豁出去了,非死不可。

    干嘛呢?知道这是干嘛吗?皇上突然通知大家开会,大家也知道这一定是关于武则天当皇后的事。可是必须要商量一个对策,对不对,怎么对付,知道这个事,也知道大家是反对的,但是怎么对付皇上呢,大家应该商量商量,可是现在来不及商量,而且不能商量,为什么呢?这里边有一个李霁这个人,这个李霁跟长孙无忌可不是一伙的,他一直是溜边的,非常低姿态的,在那很谨慎的做人。但是他是个大人物,长孙无忌、褚遂良看李霁很低调,所以也抓不到他什么把柄,这就算了。可是现在大家跟李霁一讨论,要立皇后,咱们商量商量,是反对呢还是支持呢?不能商量,因为李霁说了,回头到皇上那说他们商量了,一起要反对,这事不就麻烦了吗,不能商量。这个褚遂良在干什么呀,说了这么一番慷慨激昂的话,他要干什么?他要李霁不要发言,很厉害。说了半天很光明正大的,李霁也不能说,好象李霁就是他一伙的一样,李霁一说肯定是反对立皇后,李霁你怎么知道人家李霁是反对立皇后的呢。他知道李霁真保不准。皇上说我们今天开会,大家有什么意见,李霁说我支持立皇后,这些人不立刻就傻呀。

    所以不能让李霁发言,不能让李霁发言,但找给李霁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是先把李霁划在自己阵营里,咱们都是反对立武则天的,都是。但是你们发言都不成,先从长孙无忌那开始说,长孙无忌是大老,坐在上面,当然不先发言。但是关键是不让李霁发言,要把李霁口封住。你看还是挺高的,先把他表扬,然后把他封住口,那李霁呢,李霁是什么想法?李霁又不是傻瓜,你说我跟你一伙我就跟你一伙,咱们一起开会去吧。李霁是聪明人,那太聪明了,平时你们都想方设法排挤我,关键的时候我又成你一伙的了,你把我卖了我还帮你数,李霁不干,刚开始还挺健康的,说我们一起开会,后来说不行了,我不行了,病了,脑袋肚子痛跑了,我不能去开会了,我不行了,我病了,我也不知道哪病了。

    皇上我就见不了,你们去吧,我就回家休息了。李霁才不那么傻呢,才不上你当呢,被你当墙使,不干。所以李霁一溜烟跑掉了,那么现在只有三个人,长孙无忌、褚遂良和于志宁三个人去见高宗,高宗怎么说他们怎么反应,这就是决战十分,结果如何下次再讲。




欢迎光临 草根学园 (http://caogenleyuan.six168.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