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Board logo

标题: 百家讲坛《大故宫(第三部)》(五)天潢贵胄 [打印本页]

作者: 北京故宫    时间: 2013-5-16 22:26     标题: 百家讲坛《大故宫(第三部)》(五)天潢贵胄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历来对于皇子有着繁琐而严格的制度规定,到了明清两代,皇子的相关制度更是趋于完备。在明清两朝五百多年的时间里,明朝十六位皇帝有皇子104人,清朝十二位皇帝有皇子113人。当然,在众多的皇子之中,能够最终继承皇位、君临天下的,毕竟是极少数,绝大多数皇子虽然已拥有普通人无法拥有的地位和待遇,却只能屈居人下、俯首称臣。

而围绕着皇子的等级、爵位、府邸、住地、驻军、子嗣等等,形成了一系列名目繁多、程序繁琐的典章制度,那么,这样的一整套制度,能够保证明清两朝江山稳固、四海升平?两个朝代的皇子制度究竟有着怎样的异同?其中的利弊得失又是什么呢?

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阎崇年先生继续做客《百家讲坛》,精彩讲述系列节目《大故宫》第三部第五集《天潢贵胄》,敬请关注。
作者: 北京故宫    时间: 2013-5-16 22:27


作者: 北京故宫    时间: 2013-5-16 22:27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历来对于皇子有着繁琐而严格的制度规定,到了明清两代,皇子的相关制度更是趋于完备。在明清两朝五百多年的时间里,明朝十六位皇帝有皇子104人,清朝十二位皇帝有皇子113人。当然,在众多的皇子之中,能够最终继承皇位、君临天下的,毕竟是极少数,绝大多数皇子虽然已拥有普通人无法拥有的地位和待遇,却只能屈居人下、俯首称臣。而围绕着皇子的等级、爵位、府邸、住地、驻军、子嗣等等,形成了一系列名目繁多、程序繁琐的典章制度,那么,这样的一整套制度,能够保证明清两朝江山稳固、四海升平?两个朝代的皇子制度究竟有着怎样的异同?其中的利弊得失又是什么呢?
  
  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阎崇年先生继续做客《百家讲坛》,精彩讲述系列节目《大故宫》第三部第五集《天潢贵胄》,敬请关注。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历来对于皇子有着繁琐而严格的制度规定,到了明清两代,皇子的相关制度更是趋于完备。在明清两朝五百多年的时间里,明朝十六位皇帝有皇子104人,清朝十二位皇帝有皇子113人。当然,在众多的皇子之中,能够最终继承皇位、君临天下的,毕竟是极少数,绝大多数皇子虽然已拥有普通人无法拥有的地位和待遇,却只能屈居人下、俯首称臣。而围绕着皇子的等级、爵位、府邸、住地、驻军、子嗣等等,形成了一系列名目繁多、程序繁琐的典章制度,那么,这样的一整套制度,能够保证明清两朝江山稳固、四海升平?两个朝代的皇子制度究竟有着怎样的异同?其中的利弊得失又是什么呢?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阎崇年先生继续做客《百家讲坛》,精彩讲述系列节目《大故宫》第三部第五集《天潢贵胄》,敬请关注。】
  
  皇帝的子孙和人不一样叫天潢贵胄,今天讲三个小题目:1、明朝皇子。2、清朝皇子。3、后人思考。
  
  明朝和清朝的皇子就住在皇宫,明朝皇子住的皇宫后来改动过,现在已经不清楚了,清朝皇子在皇宫住的就是,南三所、北五所、重华宫等等。
  
  1、明朝皇子
  
  第一,皇子分封,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研究宋朝和元朝的历史教训,认为:“宋元孤立,失未封建。”宋朝弱,元朝亡,朱元璋认为这是对皇子没有分封建国。于是,朱元璋就实行了皇子分封,把皇子分封到全国重要的地方,建立藩王。一是建城池。二是建府邸。三是设衙门。四是有经济,有军队。一个王府军队少的是三千人,多的是一万九千人。朱元璋没想到这样会出现一个问题,时间长了这些皇子会变成独立王国,大了以后,就威胁到皇朝的中央政权,明朝宗室先后有五次主要军事政变。1)燕王靖难之役,大家非常熟悉,是燕王朱棣发动的。2)汉王高煦之叛,是燕王的儿子朱高煦发动的叛乱。3)正统南宫复辟,是朱祁镇发动的南宫复辟。4)安华王寘鐇之叛。5)宁王宸濠之叛。朱元璋分府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
  
  第二,福禄终身,朱元璋得天下以后,首先要维护子孙的利益,他们得到终身福禄之后,有六不许。1)不许为士,2)不许务农,3)不许经商,4)不许做工,5)不许从军,6)不许出城。就是坐享其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过着贵族的享受生活。
  
  第三,事请于朝,有事情向朝廷请示,比如:生孩子了,孩子起名字,要娶媳妇了,女儿要出嫁了,清明节出城扫墓。好处是朝廷直接控制藩王的活动,但是问题来了,有的皇帝太懒了,不上朝,不批公文。从万历到崇祯压着数以千计的王府的请示报告,孩子生了没名字,大了不能结婚,死了不能埋葬。结果出现,头发白了不能成家,尸体腐朽了不能埋葬,也没有名字。
  
  第四,设立高墙,宗室子弟犯法了,一般法律不能惩办,由皇帝直接来办,在安徽凤阳设立高墙,就是贵族宗室监狱,囚在这里。讲几个故事给大家听。1)汉王朱高煦曾经和洪熙帝,要争夺皇位的继承权,最后还是由明仁宗洪熙帝继承了,到明仁宗儿子明宣宗宣德帝的时候,朱高煦就憋不住了,就发动了叛乱,就是汉王高煦之叛,后来举兵平定了,把汉王高煦抓住了,把他放到凤阳高墙吧,不行,怕跑了,就押到都城关到西华门里,弄个铜缸扣上,有一天,宣德帝想看看关的怎么样了,就来到西华门,汉王高煦一听皇帝来了,就把缸拱起来,用脚一扫,差点把宣德帝到倒,宣德帝大怒,命令把缸上放柴火烧,结果把汉王高煦烧死了。2)朱元璋的第二十五个儿子,伊厉王朱yi(不会打这个字),四岁就封王了,这个小王爷稍大以后,胡作非为,在王城王府里胡闹,拿弹弓随便打人,地方官都绕道走。有一天小王爷想拓展王府,旁边有家姓陈,叫陈大壮,不同意,小王爷就派十来个大汉来到陈家,同吃同住,你睡他们也睡,你吃他们也吃,最后把陈大壮饿死了。小王爷高兴了要找美女,把城门都关了,挨家挨户找美女,找出700人,最后筛选90人留到王府了,剩下的600多人,要嫁人花钱来赎回。
  
  皇子皇孙里也有好的典型,我讲几个故事大家听听。1)周王朱橚,封在开封,是燕王朱棣的同母弟弟,建文帝要削藩,就削藩到周王,把他押到了南京,朱棣起兵打到南京就把他放出来了,还封他为周王到开封。朱橚非常严格要求自己,时间都用来读书写诗,做些有益的是,那个时候经常弄灾荒,经常饿死人,朱橚就研究百草,一共找出400多种可以吃的草,编了书画了图,写了说明,书名叫《救荒本草》,是我们救荒史上一部重要的书,朱橚在朱元璋得儿子里面也是有出息的一位。2)朱载堉,朱载堉的父亲叫朱厚烷,这个人通情达理,平时注意学习读书,教育子女,把王府管理的井然有序,人很正直。这个时候是嘉靖皇帝,嘉靖信道教,和朱厚烷是同辈。就写了奏章规劝嘉靖皇帝,写了四个建议叫“四箴”,居敬,穷理,克己,存诚,要敬重天地,读理学的书,严格要求自己,对天对民要心诚。本来是好意,结果嘉靖一看火了,抓起来关到了凤阳高墙。他儿子朱载堉一看很生气,就不在王府住了,搬了出来,在王府外面盖个土房子,席地而卧,独处读书一十九载,他爸爸放出来,他才回去,不久爸爸就死了,按照规定可以世袭爵位,他不要。他在研究乐律、数学和历法,他写了几部书,一部是《乐律全书》,一部是《律吕正论》等等,他的书在音乐史上有重大贡献。
  
  【明朝从明太祖洪武帝朱元璋,1368年建国立朝,到明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检,1644年煤山自缢,历二百七十六年,明朝的皇子制度几经修改,已经相当完备,却无法阻止明朝宗室内部,前后五次大的军事政变,更无法阻挡清军大兵压境,直至山河破碎的灭国之灾,那么,当入住中原的清王朝,重建皇子制度时,他们将会怎样吸取明朝的经验教训,一套新的皇子制度,又是否能够保证清帝国的代代相传,江山永固呢?】
  
  2、清朝皇子
  
  清朝皇子分十二个等级,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清朝皇子制度的特点:
  
  1)内襄政本,外领师干。就是清朝研究明朝的皇子制度,有的可取,有的不可取,他们发现了三个特点:1、分封而不赐土,2、列爵而不临民,3、食禄而不治事。清朝就改成了内襄政本,外领师干,就是王爷可以参政,睿亲王多尔衮是摄政王,恭亲王奕?辅政王,清朝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议政王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内务府总管大臣、内大臣,亲王、郡王都可以做。对外可以做将军、做统帅。多铎做定国大将军,帅军队打南京,豪格做靖远大将军,康熙十四子允禵,做抚远大将军。
  
  2)王府在京,不到外地。明朝王府不在京,全国都有。清朝的王府一概在京,顺治入关以后,所以王府都在内城以里,这是吸取明朝教训了,在外面容易搞独立王国,发生了五次军事政变。所以清朝都在眼皮子底下,清朝268年,宗室的军事政变一次没有,就跟制度有关。
  
  3)世袭罔替,按代递减。一代代世袭,不降也不废,睿亲王多尔衮从清初一直到清末,开国八个铁帽子王是世袭罔替,礼亲王代善(太祖子), 睿亲王多尔衮(太祖子), 豫亲王多铎(太祖子), 郑亲王济尔哈朗(太祖侄), 肃亲王豪格(太宗长子), 庄亲王硕塞(太宗子), 克勤郡王岳托(代善子), 顺承郡王萨哈璘(代善子)。雍正年间,又增加了怡亲王允祥。同治年间,又增加恭亲王奕欣。光绪年间,又增加醇亲王奕譞和庆亲王奕劻。 世袭王只有这十二个。其他的按代递减,亲王第二代降郡王,以此类推。这个办法稍微聪明点,清朝的亲王很复杂。
  
  乾隆的第十一子成亲王永瑆,永瑆的妈妈是乾隆的贵妃,永瑆人长得漂亮,读书用功,知书达理,很懂礼貌,乾隆很喜欢他,就到他的王府去坐一坐,永瑆画画的好,字写的好。永瑆年轻的时候,有个老太监,老太监有个师傅,师傅又是个老太监,这个老太监年轻的时候,是明朝皇宫的太监,亲眼见过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写字,董其昌是哪三个手指写,永瑆在董其昌书法上创造发展。
  
  【清王朝从清太祖努尔哈赤,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算起,到末代皇帝溥仪,1912年被迫逊位,历时296年,“千秋万代,江山永固。”最终也只能是大清帝国,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那么,回望明清两朝,五百多年的沧桑历史,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其皇子制度的利弊得失呢?】
  
  3、后人思考
  
  有三点思考。
  
  1)皇子制度,制定有因。制定一个制度,要考虑当时的需要,还要考虑持续性,嘉靖一朝有个御史叫林润,就提出一个问题,天下最大弊病,在于宗藩禄廪。这些人不干活,要一代代养,他举个例子,一年进到京师的粮食是400万石,一年天下供王府的禄廪是853万石,供京师的粮食还不够王府的一半。还有官员和养兵,而且宗室像雪球一样,越滚人越多,结果亲王、郡王生活还可以,将军以下不能自存,饥寒困辱,强者在街上抢夺,弱者担任掮夫、皂吏。
  
  2)不士不农,不工不商。从朱元璋到崇祯的儿子十六代,什么也不做,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而且这些人越来越多,万历儿子叫福王,封到河南,赐地四万顷,400万亩。当朝的宰相叶向高说:“天下地已尽,今日非但百姓无田,朝廷亦无田矣。”,地只有掠夺老百姓的,老百姓没饭吃,就要揭竿而起,官员就说:“盖中叶以后,庄田侵夺民业,与国相终云。”一直伴随明朝终始。
  
  清朝除了王府养起来之外,八旗也吃钱粮,到光绪,特别到宣统初期的时候,很多旗人生计解决不了了,甚至有乞讨的,明朝也好,清朝也好,初衷为爱之,终则实害之。即害子孙,更败江山。
  
  3)时进未进,势变未变。明朝到嘉靖时候,修玉牒到三万人,过不久又修变成五万人了,周王王府一个子孙五千人,养不起,戚元佐提出两个办法。一是是变,一是不变,变,有人反对,理由是“祖制不敢擅更”,戚元佐就说,朱元璋得时候,亲王禄米五万石,后来不够就减成一万石了,朱元璋自己就变。明成祖永乐皇帝继承王位的时候,又变了,有的王减到六百石,现在时代变了也得跟着变,他又提出一个具体办法,比方说王有五个女儿,只有两个解决,其他的给点银子就算了,这道隆庆皇帝了,一看,就批给礼部尚书了。
  
  礼部尚书一看,很主要,但也事关重大,就发给王府讨论,让他们提提意见,这不等于与虎谋皮吗,最后统一上来意见“且格不行”不了了之了,所以明清的皇子制度,值得思考,就是制定一个制度,要考虑当时的需要,还要考虑持续性。




欢迎光临 草根学园 (http://caogenleyuan.six168.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