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檢舉)
分享
新浪微博
QQ空间
人人网
腾讯微博
Facebook
Google+
Plurk
Twitter
Line
标题:
百家讲坛《大故宫(第一部)》(四)午门凤翔
[打印本页]
作者:
北京故宫
时间:
2013-5-15 22:08
标题:
百家讲坛《大故宫(第一部)》(四)午门凤翔
第04讲 午门凤翔
一、午门雄姿
二、午门廷杖
三、午门献俘
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位于紫禁城的中轴线上。由于它居中向阳,位当子午,故取名为“午门”。午门由东、西、北三面城台相连,环抱成一个方形广场。北面门楼,面阔九间。东西城台两端各有重檐攒尖顶阙亭一座。威严的午门,宛如三山环抱,金凤展翅,气势雄伟,故俗称“五凤楼”。那么,在明清两代,这样一个建制独特、威武雄壮的城门,到底有着怎样的作用呢?这里又发生了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午门作为紫禁城的正门,不只见证了明清两代的辉煌,也见证了封建君主的冷酷专权,而一些不畏皇权的大臣,就在午门广场被廷杖,致伤、致残甚至当场毙命。那么午门廷杖到底是怎么回事?朝臣们冒死一搏的原因又究竟是什么呢?
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阎崇年先生继续做客《百家讲坛》,精彩讲述系列节目《大故宫》第一部第四集《午门凤翔》,敬请关注。
作者:
北京故宫
时间:
2013-5-15 22:08
作者:
北京故宫
时间:
2013-5-15 22:08
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位于紫禁城的中轴线上。由于它居中向阳,位当子午,故取名为“午门”。午门由东、西、北三面城台相连,环抱成一个方形广场。北面门楼,面阔九间。东西城台两端各有重檐攒尖顶阙亭一座。威严的午门,宛如三山环抱,金凤展翅,气势雄伟,故俗称“五凤楼”。那么,在明清两代,这样一个建制独特、威武雄壮的城门,到底有着怎样的作用呢?这里又发生了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午门作为紫禁城的正门,不只见证了明清两代的辉煌,也见证了封建君主的冷酷专权,而一些不畏皇权的大臣,就在午门广场被廷杖,致伤、致残甚至当场毙命。那么午门廷杖到底是怎么回事?朝臣们冒死一搏的原因又究竟是什么呢?
在中国古代,军队出征凯旋之后,一般会在京城举行专门的献俘之礼,也就是向皇帝报告胜利,献上战俘和各种战利品,这种仪式体现了王朝的兴盛和威仪。献俘礼古已有之,不过到了明清两代,这种礼仪达到了空前隆重的程度,方式也发生了一些特殊的变化。那么,明清两代的献俘礼到底是如何进行的呢?
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阎崇年先生继续做客《百 家讲坛》,精彩讲述系列节目《大故宫》第一部第四集《午门凤翔》,敬请关注。
今天讲第四讲,一是午门雄姿,二是午门廷仗,三是午门献俘。午门是皇宫正门在中轴线各门中最有特点,高大雄仕,显示帝王的威严,午门的用途多,一是出入,今天从天安门进后,是三个门,出来时,是五个门,有左掖门右掖门,这五个门出入有讲究,中间只许皇帝通过,例外是皇帝大婚时,皇后讲来走中间门,只走一次,以后不能百走了。科举考试前三名,可以从这里走一次,两侧的门是王公贵族们走的,掖门,左文右武,这是从故宫往外看的,第二个功能是政务,官员上朝时,明初是在太和门御政,官员提前到,在午门前集合,到点进到太和门参加朝政,重要活动,官员部在午门前集合,三是礼仪,重要礼仪,比如三大节,初一元旦冬至,皇帝生日,太子大婚,皇帝大婚,礼仪都在午门外,还有十月初一领布历书也在这儿。四是外事,向朝廷进贡,贡品先到午门前,礼部官员代表皇帝接受,再送给皇帝,皇帝要回礼,要赐一些礼物给来朝贡的国家,礼部把这些礼品向这些使臣转交,使臣们到了午门,许他们参瞻。皇帝让他们看,也是展示一下天朝皇威。五是防卫,还可以防水明前期,雨水大,嘉端三十三年,1554年,还有1607年,夏天发大水,永定河河水大,水能上到岸上,午门前的水都能达到一尺多深,所以午门还能防水。
(午门作为紫禁城的正门,不只见证了明清两代的辉煌,也见证了封建君主的冷酷专权,而一些不畏皇权的大臣,就在午门广场被廷杖,致伤、致残甚至当场毙命。那么午门廷杖到底是怎么回事?朝臣们冒死一搏的原因又究竟是什么呢?)
一个重要事清是廷仗。就在午门前的东朝房,这事有的说是早就有,但是明史说,“廷仗之刑,始于太祖”把官员两手绑起来,伸开,用网兜罩起来,托到东朝房地上,后来放在案子上,打屁股,抡开打,每五仗打,换一个人打,打得大臣皮开肉绽,鲜而横流,惨状声不忍闻,目不忍睹,有人直接被打死,明有五百多人,在这儿被打,最突出的是正德朝,正德皇帝二岁就做太子,不懂人间疾苦,做了十六年皇帝,整天喜欢玩,巡幸,巡游,好大喜功,自封威武大将军,有时微服,大臣找不到他,在民间百姓家胡闹,这样的怪异皇帝,正义大臣们直谏,我觉得最感人的是蒋钦与舒芬二人。二人因此受到廷杖的悲剧,蒋钦是江苏常熟人,进士,做御史。另一个御史陆昆是归安人,陆昆为首约集十三御史,联合上书,劝皇帝不要游荡,要疏远太监,正德皇帝接到后,闻过则怒,下令廷杖,十三道御史,每人杖三十,关起来,蒋钦顽强,一次廷杖完后三天,还写,更厉害了,皇帝火了,不服再次廷杖三十。 伤还没好,又打三十,抛到监狱中,不能躺看了,得趴看,三天,缓过一点,趴看写,第三封谏言疏上去,快写完时,有的书说,监狱房里发出怪声,他细细一听,还是有声音,他就勉强地爬起来,整理衣冠,说为了坚持正义,我在写谏言疏,这是第三封了,我知道后果,继续施刑,声音是不是祖先在警告我,赞同我写,不羞辱先人,就继续发声,让我不写了,就不要出声音了,还有声音,他说这是先人让我坚持正义事业,直言上疏,与先了第三封,再投,正德皇帝下令再仗三十,仗完后,抬进监狱,过了三天,就死了,年49岁。
还有一些正义的士大夫继续,这就是舒芬,一百零七个官员向正德皇帝直言,建议他不要到处巡游,要关心江山社稷,正德皇帝下令罚跪,在午门前跪五天,舒芬是江西进贤人,这人了不起,十二岁就写驯雁赋,后来考了一甲第一名,是翰林院修揍,下令廷仗,一共l46人在午门前廷仗,一人打五下。光打人的校尉就有多少人。是怎样黑暗的场面。舒芬被抬到翰林院,掌院学士说,把舒芬架出去,怕连累自己,舒芬说,吾官此,即死此耳,不走。翰林院一把手还不干,还要抬走,正德皇帝贬他到福建,他是裹着伤口上路,他逐渐养好伤,正德皇帝死了,嘉端继位,把舒芬免了,官复原职,他对嘉端的做法也有意见,直言上书,嘉端也下令廷仗,后来母亲故去了,他回到老家,在老家死了。死时44岁,嘉靖时,廷仗也厉害,一个故事说,嘉靖皇帝从湖北到了北京,继承正德皇帝的皇位,他在北京的名义是什么呢。是过继给正德帝的父亲,那么生父叫什么,礼部官员有两种意见,称明孝宗是太上皇,另一种意见认为是生父才是太上皇,这是“大礼议”,争了三年这时,朝中有官员叫丰熙,率二百来个官员给嘉端上疏,他生气了要眨低生父,廷仗,这中间有大学士呀,不好打,五品以下打,打了l34人,午门外廷仗,打前,这些人申诉,不听,他们在左顺门哭喊,二百人声震殿堂,嘉端先抓八个,还不听,继续大喊嘉靖下令廷仗134人,打死了17人,当场打死了17个,不是一般人呀。上次舒芬仗146个,这次,134个,这二百八十都是六部二院的官员,都不是一般人,《明史》记,“公卿之辱,前此未有”午门是一个历史的见证,见证的是中国正义士大夫们的精神,就是正气,是浩然正气,中国正义士大夫的浩然正气在他们身上表现有四::一是坚持正义敢于直谏,不怕廷仗。二是坚持正言,敢说真话,不怕羞辱。三是坚持正义,敢做实事,不怕邪恶。四是坚持正气,敢犯天颜,不怕皇威,他们身上的铮铮铁骨,斯人死矣,浩气长存,几百年后,我们看到这段历史,还心存感动,这正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精神,正如文天祥说的,“留取丹心照汗普”。
(在中国古代,军队出征凯旋之后,一般会在京城举行专门的献俘之礼,也就是向皇帝报告胜利,献上战俘和各种战利品,这种仪式体现了王朝的兴盛和威仪,献俘礼古已有之,不过到了明清两代,这种礼仪达到了空前隆重的程度,方式也发生了一些特殊的变化那么,明清两代的袱俘礼到底是如何进行的呢?)
午门廷仗悲剧结束,但是,献俘又开演,献俘礼是传统的礼节,战胜看抓来俘虏来庆贺胜利,文明社会发展,也越来越文明,明献俘礼在这儿举行,先后有四次,万历二十年,日本发动侵略明鲜战争,明派兵,抗侯战争,取得胜利。把抓来的俘虏帝到北京,这一年是万历二十七年,万历皇帝登上城楼,举行盛大典礼,百官穿着朝服,按秩序站立,俘虏用白绳拴看脖子,先进太庙,告祭,从右门出来进了社稷坛,再到午门前,刑部礼部令俘虏跪下,兵部奏报,战争胜利,献俘。这时,万历皇帝说,拿去,午门城楼高,哪能听得到呀。有办法,两人同时说,旁边四个,百往下八个,十六个,三十二个同声喊,全场就能听到。清朝乾隆雍正都举行过,乾隆二十年,新疆发生一事,达瓦齐举行叛乱,骚扰当地部民,反抗朝廷,乾隆派兵去新疆把叛乱扫平了,百姓欢庆,达瓦齐从新疆捉到北京,达瓦齐拴到了午门前,仪式一样,乾隆由养心殿到午门上升座,这时,官员奏报,平定准葛尔战争胜利,献俘。乾隆皇帝说,交理藩院,不交刑部,这是民族事务,交理藩院,磕头谢恩。达瓦齐被赦免了,还封为了亲王,把一个郡王的孙女嫁给了他,给了房子,开了府,乾隆为什么征讨,却给府第,给孙女。乾隆在这个问题上有一定胸怀,争取支持的力量,分化反对力量,因为他征抚并施,使得新疆的准格尔部与回部平定,实现了新疆的大统一,午门献俘,见证的是中华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是任何外来势力不能吞灭的,也是任何内部势力不能分裂的,中华民族会更统一更强大更繁盛,午门之后进去是太和门,故事下次再讲。
欢迎光临 草根学园 (http://caogenleyuan.six168.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