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Board logo

标题: 百家讲坛《大故宫(第一部)》(二)天下之中 [打印本页]

作者: 北京故宫    时间: 2013-5-15 22:00     标题: 百家讲坛《大故宫(第一部)》(二)天下之中

第02讲 天下之中   

一、哪吒传说   

二、北京心脏   

三、北京脊梁

  北京作为首都的历史非常悠久,经过金中都和元大都建设,在明朝永乐年间迁都之前,北京城的形制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历史在永乐皇帝朱棣身上转了一个弯,北京城曾经中断的“龙脉”又续上了,从此开启全新篇章并延续至今。

  在今天的北京,我们仍能从这些遗留的城门中看到祖先们的智慧,从这些亲切熟悉的地名中回到旧日时光。北京城自明朝永乐年间建成迁都后,就以它的布局严谨、雄伟壮丽著称于世。然而北京城从无到有却是源自一个“八臂哪吒”的传说,这是怎么回事呢?一条中轴线、内外四九城,作为天下之中的北京城,包含着中华文化中怎样的理念和精髓?

  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阎崇年先生做客《百家讲坛》,为您带来系列节目《大故宫》第一部第二集《天下之中》。
作者: 北京故宫    时间: 2013-5-15 22:00


作者: 北京故宫    时间: 2013-5-15 22:01

北京作为首都的历史非常悠久,经过金中都和元大都建设,在明朝永乐年间迁都之前,北京城的形制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历史在永乐皇帝朱棣身上转了一个弯,北京城曾经中断的“龙脉”又续上了,从此开启全新篇章并延续至今。

  在今天的北京,我们仍能从这些遗留的城门中看到祖先们的智慧,从这些亲切熟悉的地名中回到旧日时光。北京城自明朝永乐年间建成迁都后,就以它的布局严谨、雄伟壮丽著称于世。然而北京城从无到有却是源自一个“八臂哪吒”的传说,这是怎么回事呢?一条中轴线、内外四九城,作为天下之中的北京城,包含着中华文化中怎样的理念和精髓?

      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阎崇年先生做客《百家讲坛》,为您带来系列节目《大故宫》第一部第二集《天下之中》。

      永乐元年正月十三诀定迁都到永乐十九年,北京城正式建成,整整十八年,重在一个“中”字“择天下之中而亚国,择国之中而亚宫”中字有两个基本点,一是宫殿是心脏,一个是中轴线是脊梁,得从哪吒闹海说起,主人翁有两个,一是道衍和尚,二是刘伯温.刘伯温聪明,特别精通易经.受了孟子影响,饿其体肤,三旬九食,三天才吃一顿饭,这是夸大,不过是要专注思考而已,二人修北京坂的故事,我来介绍一下,永乐帝派二人来北京设计北京城图,姚广孝是军师谋士,刘伯温是朱元障的谋士与军师,刘伯温住东城公馆,姚广孝住在西城公馆,各画图稿,二人边走边看,耳中有小孩声音,照我画不就成了吗。二人都听到了,哪来的声音?完了各回公馆,第三天再到现场,又听到这句,一追小孩就跑,老说一句话,二人纳闷,再回到公馆,第四天再去,发现哪吒,又回去,第十天正午,再到现场,摆好桌杨,两人背对,背画很快画完了,刘伯温画完了,姚广孝也画完了,交换,两人笑了,都一样,是八臂哪吒城,前门是脑袋,瓮坂俩门是耳朵,正阳门大明门这长条是哪吒的食道,天安门是胃口,皇城是五脏,宫城是心脏,八臂,东是崇文门,东便门,朝阳门东直门,是左四臂。右是宣武门,西便宜门,阜成门西直门。二人交差了,北京是这样吗。这只是传说,这个不要当真,但是事出有因,故事来源跟元大都的建设有关,刘秉忠是总设计师,这人当过和尚,做过忽必烈的谋士,与二人有相似的地万,就在故事中涅在一起了,朱棣有蒙古血统,为建北京城,请母亲贡妃出谋划策,这故事在蒙古族中也有记载,甚至翻译成西万文字也流行,故事反应了蒙汉中外元明僧俗的交流与融合。

      北京坂是像八臂哪吃一样吗。有同处有不同处,相同处是北京心脏,这是我要说的第二点.是恨据《周礼》而来设计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纵横各九条大道,九辆车并行那么宽,左是太庙,后是百姓交易的市场,永乐帝是参照这个来建的,再加上历代建都的经验“初迎建北京,凡庙社郊祀,坛场悉如南京,而高敞仕丽过之”,门阙都按照南京的规制,却比它更宏伟,实际分四层城坂池,宫城,是心脏,周围六里多一点,又叫大内,紫禁城,因为古代人把天上的北斗星不动,众星拱卫,皇帝居住的也叫紫宫,加“禁”字,是因为一般人不能进的“擅入宫城着,仗五十,徒一年”所以加起来叫紫禁城,第二重城是皇城,周围十八里,主要是为皇帝负责的监司局库,皇城民国时大部分拆了,现在天安门前的一片,红墙是当年明清皇坂的坂墙,开七个门,大明门、承天门,东安门,西安门,北安门,长安左门,长安右门。北京第三重城是大城,也叫京城。周围四十八里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朝阳门,东直门,阜成门,西直门,等,城墙高十二米,上世纪六十年代,护城河填了,下有地铁。主要是百姓居住。

      北京第四重城是外城,古代有规矩,城以卫君,国以卫民,外成是因为当时蒙古贵州势力常犯北京。为了南城百姓安全,加修了外城,1553年修的,所以,外城有七个城门,永定门,广渠门,东便门等七个。现在看到的永定门门楼是2009年修的,又用了大约二十年,九门的门楼,等重修了,内外城才水经其间,仕丽辉煌,北京四种城,宫城皇城内城外城有特殊现象,元建大都城时中心是太液池,元住的是大内,现在故宫处,南是降福宫,北是兴圣宫,成了品字形,中间是太液池。元大都宫的特点是,太液为主,宫殿为客,明朝变了,紫禁城在太液池东边,变成了宫殿为心,太液为客。两种文化不同蒙古是草原文化,牛羊赖草生存,明朝不是这样,水不发愁,愁的是安全,是农科文化,所以,形成了元与明城的宫殿主客变化。

  明北京城的宫殿坛庙之辉煌壮丽,超过了南京,具有天子之都的雄伟气概。北京城分为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四重城:

  北京第一重城为宫城。宫城就是皇宫,也称大内,又称紫禁城,是皇帝理政和居住的地方,也是北京城的心脏,所谓的天下之中。按照中国古代对天象的认识,紫微星垣(即北极星)高居中天,永恒不移,众星环绕,是天帝之所居,所以叫作紫宫。皇帝是天帝之子,便用紫宫来象征世上皇帝的居所,而皇帝居住的宫城,宫禁森严如规定:擅入宫城者“杖六十、徒一年”;“持寸刃入宫殿门内者,绞。”因此明清宫城就有了紫禁城之名。这个名称,给皇宫抹上了神秘的色彩。

  北京第二重城为皇城。宫城之外套着皇城,分布朝廷办事机构监、局、司、库等,是为皇家服务的地方。皇城周围约18里,四面开7座城门:正南为大明门(清改称大清门),其东转为长安左门,西转为长安右门,中为承天门(天安门),东为东安门,西为西安门,北为北安门(清改称地安门)。皇城的城墙用砖包砌,涂以红色,上面盖着黄色琉璃瓦。我们今天看到的天安门两侧的红墙就是皇城的南城墙。皇城同样被列为禁地,民间百姓,擅自闯入,杖责一百。

  北京第三重城为内城。皇城之外又套着内城。内城,初称京城,也称大城,嘉靖修外城后便叫内城。在清朝,内城是旗人居住的地方。城周围约45里,城墙高12米,城墙内外,用砖包砌。城墙四隅,建有角楼。城墙的外面,环绕护城河。今北京2号线地铁是在原内城城墙和护城河的位置修建的。内城共有9座城门:南面,中为正阳门(初称丽正门,习称前门),东为崇文门,西为宣武门;东面,南为朝阳门,北为东直门;西面,南为阜成门,北为西直门;北面,东为安定门,西为德胜门。正统年间,九门之外,各立牌楼;内城九门楼建成之后,崇楼峻阁,固若金汤,崔嵬宏丽,焕然一新。

  北京第四重城为外城。内城之外,罩着外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为防御塞外骑兵骚扰,按“城必有郭,城以卫君,郭以卫民”的规制,始筑外城。在清朝实行“旗民分城居住”政策,民人(汉人等)都搬到外城居住。原议修120里,因财力不足,只在南面修了28里,开七座城门:南面中为永定门、东为左安门、西为右安门;东面南为广渠门、北为东便门;西面南为广宁门(清避道光帝旻宁名讳改为广安门)、北为西便门。城墙全用砖包砌,也挖了护城河。

  这样,在明清时期,北京四重城——宫城、皇城、内城、外城,宫城为中,层层环卫,界域清晰,等级分明。历史传统,影响至今。

  我想在这里介绍一个有趣的历史现象。

  元大都宫殿布局是以太液池(今中南海、北海)为中心,大内、隆福、兴圣三组宫殿呈“品”字形,夹太液池,形成“太液为主、宫殿为客”的布局。而明北京则将宫城集中在太液池东岸,形成“宫殿为主、太液为客”的布局。

  为什么会有如此主客布局的转换呢?这有文化上的原因。草原文化的牧民“逐水草而居”,以牛羊为衣食之源,而牛羊食草而生,草又依水而生,所以水是草原文化的生命。而武力篡夺侄子皇位后迁都北京的朱棣,生长于江南水国泽乡,在北京最缺乏的是安全感,所以把高筑紫禁城的城墙放在首位,太液池则是消闲游憩之地。因此,元大都“太液为主、宫殿为客”与明北京“宫殿为主、太液为客”的布局,是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在城市规划和宫殿布局上的映现。

     北京四重城池,中间有一条轴线,讲三个中轴脊梁,梁思成先生说,“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亚而产生”,全长七点八公里,步行前后共花了四小时这条中轴线,有一个现象,打开北京图,有三个“凸”,一是午门往南,到承天门,左边祖,即太庙,右是社授坛,封闭的两边完全封闭,中轴线好比北京的“脊梁”。北京建城,先有中轴线,后有北京城,而皇宫在这条中轴线上,前有“出”后有“靠”,形成中轴线的一个个高潮。

  中轴线即子午线,明北京城沿用了元大都城的中轴线,是规划设计中最先确定下来的核心要素。也就是先定中轴线,后建北京城。正如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所言: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线的建立而产生。

  在明清时期,这条中轴线上,从南到北排列着永定门、正阳门、大明门(大清门)、承天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乾清门、神武门、地安门等10座最重要的城门,纵贯宫城、皇城、内城;这条中轴线上,矗立着太和殿(奉天殿,皇极殿)、中和殿(华盖殿,中极殿)、保和殿(谨身殿,建极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即前三宫、后三殿,共6座雄伟的宫殿,全城建筑都以中轴线为基线而对称展开,皇帝的宝座,就安设在中轴线上。这些伟大的建筑,形制体量,平衡对称,结构疏密,壮美谐和,高低错落,井然有序,阴阳之间,不激不随,构成了一幅世间独具的隽美画卷,同时也形成北京中轴线的高潮。

  打开明清北京地图,可以清晰地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在皇宫之南,有三个坐北朝南、平面呈“凸”字形的建筑布局,层层递进,在中轴线上形成三个高潮,显示出向前发展的磅礴气势。

  第一个“凸”字形的布局,依托宫城向南凸出。北依午门五凤楼,经端门,南望雄伟壮丽的承天门(天安门),东西两侧,各有一道红墙或庑廊围合。两翼分别布置一组对称的建筑群:左祖——祭祀祖先的太庙(今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右社——祭祀社(土地)和稷(五谷)的社稷坛(今中山公园)。前者,是生命的延续,感恩祖先,因为没有祖先,就没有子孙;后者,是生活的维系,感恩土地及其生长的粮食,因为没有土地和粮食,就没有兆民生命。“左祖右社”按照明清规制,都算在宫城之内。从社会伦理看,这个布局,体现了对生命的敬畏、对自然的敬畏;从建筑格局看,这个布局,既突出了宫城的雄伟气势和帝王的至尊至上,又表现出天之骄子的社会责任。

  第二个“凸”字形的布局,依托皇城向南凸出。北依承天门(天安门),中经大明门(大清门),南望正阳门(前门),东有长安左门,西有长安右门,中间为宽阔的御道,两旁有东西向的千步廊,各110间,折而北向,廊房各34间,共288间,连檐通脊,组成巨大的宫前场院,以红墙封围。两侧红墙外面(约今正义路以西、石碑胡同以东、长安街以南、前门以北),对称地布列着中央政府主要官署:左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工部和翰林院等,右武——中军、左军、右军、前军、后军的五军都督府和锦衣卫等,都在千步廊东西两侧和皇城附近。这个布局,进一步突出了宫城的雄伟气势和帝王的至尊至上,又表现出中央公务区集中办公的特点。

  这里就是现在的天安门广场。后来城市发展,拆除宫前广场红色围墙,又加以拓展,成为现今的天安门广场。宫前广场西拓,建了人民大会堂;东拓,建了国家博物馆;南拓,临近正阳门(前门),更增加天安门前的恢弘气势。

  第三个“凸”字形的布局,依托内城向南凸出。从正阳门(前门)往南,到永定门,两侧最重要的建筑群是“左天右地”——东面是天坛,西面是山川坛即先农坛。这两组建筑群,天与地、乾与坤,相互对应,彼此对称。这个布局,进一步突出了宫城的雄伟气势和帝王的至尊至上,又表现出天地对应、天人感应的神秘色彩。

  以上这三个“凸”字形空间,在皇宫以南,沿着中轴线恢弘展开,高潮迭起,既烘托出皇宫的宏伟气势,更延展了城市轴线的开阔气魄。
  
  故宫前有“三凸”,后有“三靠”, “三凸”“三靠”加上位于中间的故宫,形成了规整大气的建筑布局。

  第一“靠”是景山。在皇宫北侧堆土,形成高49米的万岁山(又称煤山,清改称景山),收住宫气,形成皇宫的第一靠。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又在景山五峰上建起五亭——中为万春,左为观妙、周赏,右为辑芳、富览,增添了秀丽的景色,也为我们今天欣赏故宫提供了登高望远之处。

  第二“靠”是钟鼓楼。中轴线上的通道,从南到北绵延近8公里,到此打住,收拢城气,形成皇宫的第二靠。

  第三“靠”是北城墙,内城北城墙正中不开城门,再守城气,形成皇宫的第三靠。

  故宫以北的这“三靠”,还是沿着中轴线恢宏展开,高潮迭起。既收住皇宫的宏伟气势,更挺起城市轴线的空间高度。

  中轴线体现出中华民族一个沿袭至今的伟大理念,那就是“中正安和”。

  北京中轴线,从永定门到正阳门3100米,正阳门到钟楼4648米,全长7748米,过去称15里,现在称约7.8公里。在中轴线上,正阳门,突出“正”——中即是正,正即是中;天安门,突出“安”;太和门,突出“和”,所以,中轴线的主旋律是“中正安和”。“中正安和”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魂,体现着中华文化的精髓,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

  中与正——北京在全国居中,宫城在北京居中,三大殿在宫城又居中。北京城又是按照都城方正型理论建造的。居中与对称是呼应的。北京的宫殿、坛庙等也多是对称的。在中轴线两侧,从南到北——天坛与先农坛、太庙与社稷坛、日坛与月坛、文华殿与武英殿、东六宫与西六宫、东安门与西安门、东华门与西华门等都东西对称,南北对称的如前三殿与后三宫、中和殿与交泰殿、天安门与地安门等,都对称布局,以求建筑平衡、理念和谐。

  安与和——居中对称,讲求安和。

  就“安”来说,皇城南门,明为承天门,清改为天安门;皇城的北门,明为北安门,清改为地安门。天和地都突出一个“安”字。总之,皇城六门的天安、地安、东安、西安、长安左、长安右这六座门,都突出“安”。这六个“安”,反映人们的愿望和期待:个人安康,家庭安福,人我安和,自然安顺,社会安泰,世界安宁。社稷江山,讲求谐和。

  就“和”来说,宫城外朝的三大殿,明初分别为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突出“天”;明嘉靖重修三大殿后,依次改名为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突出“极”。清初重修三大殿后,依次改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这个由神权的“天”,到君权的“极”,再到社会的“和”,反映出帝制社会虽然发展缓慢,思想理念却在不断进步。还有太和殿前庭院通向东华、西华的两门,东面左顺门(后改会极门,清改名协和门)、西面右顺门(后改归极门,清改名熙和门)——总之,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与太和、协和、熙和三门,都突出“和”。这六个“和”,反映人们的愿望和期待:个人和悦,家庭和睦,人我和敬,自然和顺,社会和谐,世界和平。

  但是,“中正安和”在帝制时代只能是一种理念,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的。

  总上,明永乐十八年间,兴建宫城、皇城、大城,以中轴线贯穿其南北,展现“中正安和”理念。在中轴线上:南有“三凸”,意境深邃,是起兴之笔;中有宫城,宏伟壮丽,是高潮之笔;北有“三靠”,平实厚重,是收束之笔。坐落在这条中轴线上的明清皇宫,既是北京的中心,也是天下的中心。




欢迎光临 草根学园 (http://caogenleyuan.six168.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