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Board logo

标题: 百家讲坛:客家人(上)客从何来 [打印本页]

作者: 风云三国    时间: 2013-5-15 18:50     标题: 百家讲坛:客家人(上)客从何来

这是中华汉民族中一个历尽沧桑却永远前行、永远探索、永不停步的族群,他们在千年之间,完成了中国历史上鲜为人知的五次大迁徙,上演了一幕又一幕开天辟地的壮举,这就是客家人。

    为了逃避中国历史上五次大规模的战乱,他们从中原地区不远万里迁徙而来,因此被南方迁徙地区的人们称之为“客家人”。

  那么,客家先民在这五次大迁徙的过程中,究竟是如何选择自己目的地的?

    漫漫的迁徙路中,他们到底形成了怎样独特的客家文化呢?

    福建省龙岩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主任、国家一级编剧、文化学者孙国亮先生,一位客家文化的宣传者,走进《百家讲坛》栏目,与您一起领略客家文化的深刻内涵,为您讲述系列节目《客家人》上集《客从何来》,敬请关注。
作者: 风云三国    时间: 2013-5-15 18:51


作者: 风云三国    时间: 2013-5-15 18:51

  【这是中华汉民族中一个历尽沧桑却永远前行、永远探索、永不停步的族群,他们在千年之间,完成了中国历史上鲜为人知的五次大迁徙,上演了一幕又一幕开天辟地的壮举,这就是独特而坚强的客家人。为了逃避中国历史上五次大规模的战乱,他们从中原地区不远万里迁徙而来,因此被南方迁徙地区的人们称之为“客家人”。从方言分布和生活习俗上,客家人被列为中华汉民族八大民系之一,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世界的客家人大约有八千万到一亿二千万人,其中以我国广东、福建、江西的闽、粤、赣变为主要集中区,尽管所处环境多位于偏僻的山区,但是勤劳的客家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历史,衍生出了多姿多彩的客家文化,而要说起客家人的诞生,就不得不提起一千七百年前的一次浩劫,那么这个史无前例的劫难,到底是如何发生的?】
  
  客家人其实是来自中原的汉族,是由于战乱迁徙至闽粤赣,这一个特定的区域,然后吸收了当地的土族文化,创造了自己独特的客家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孕育、催生了中华汉民族八大民系之一的客家民系。那么客家人为什么会从中原故土不远万里,跋山涉水迁徙到这里呢?
  
  第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内乱——八王之乱。那是1700多年前的西晋太熙元年,公元290年,一生精明强干,文治武功的晋武帝司马炎,竟然选择了类似白痴的儿子司马衷,来继承自己的王位,司马衷几乎是中国历史上最低能的皇帝,大家觉得奇怪一生逐鹿中原,精明强悍的晋武帝怎么会选择这样一个白痴儿子来继承自己的王位呢?也许是因为自己精明。不希望太子过于精明,过于能干从而影响自己的霸业,或者理政以及享乐。也许他认为虽然这个儿子有点傻,但是孙子,皇长孙已经初长成了,政权落到傻儿子手里,那也是过渡性的人物,到时候把大权交给皇长孙就行了。
  
  但是,老天恰恰跟他开了个玩笑,他来不及权利的异常交接,就倒下去了,再也没起来。那么按照长幼顺序,白痴儿子司马衷就继承了王位,史称晋惠帝,从小就不读书,只知道吃喝玩乐,老爹一死,天下的军国大事,由白痴皇帝做决定,就闹出了很多笑话,可是别人能看下去,司马家族能看下去吗?于是为了争夺最高权力,以八个诸侯王为首的,掀起了连续十六年的,大规模的自己人杀自己人的社会动乱,牵扯到社会各个阶层的方方面面,竭尽了社会的人力和物力,最终导致西晋王朝的灭亡。所以这就有了客家先民为什么要从中原,迁徙至闽粤赣边的第一个愿意——内乱。
  
  【西晋末年的这次大动乱历时十六年,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与此同时北部地区以匈奴、鲜卑、羯、羌、氐为代表的游牧民族,大举向南进犯,直接动摇了西晋政权,也带给西晋社会更加严峻的内忧外患问题,那么雪上加霜的中原先民,该如何面对一次跨越万里,涉及千百万人口的大迁徙,是否能够换来和平安定的梦想呢?】
  
  第二个主要原因:就是外患——五胡乱华。自身的内乱,首先带来的自身力量的削弱,然后带来的外族的窥探,再西晋的永嘉五年,公元311年,以匈奴、鲜卑、羯、羌、氐为代表的五个游牧民族,从北部高原,如同一道滚滚的铁流,朝着没有多少准备的大地扑了下来,在那个完全依靠老天恩赐,和手工劳作的时代,在中南部平原上的农耕文明,已经发展到一个非常成熟的阶段,比如说,春耕,夏播,秋收,冬藏。形成了按部就班的轮回秩序,以稻谷、高粱、玉黍作为生活的主食,以猪、鸡、鸭、鱼等为辅,构成了我们汉族的食物结构,以儒家的出世,道家的入世,这种中庸文化构建起来的,我们中原汉族知识分子,从小以苦读“四书五经”,然后,吟诗作赋,然后逐级赶考,博取功名,或者经商,或者是农耕,以此来成就人生,就是以这样儒家文化建构起来的中原汉族,就形成了勤劳、勇敢、坚韧、善良的民族性格,以及温良恭俭让的民俗风尚。
  
  而北部高原的游牧民族,是常年生活在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高原,骡马牛群散放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住着帐篷,喝着马奶子酒,吃着牛羊肉,一个在马背上成长的民族,没有土地的归属感,当自己民族的主体意识尚未形成,能够登高一呼的英雄还没有诞生的时候,北部高原的游牧民族与我们中南部平原上的农耕的汉民族,是能够和平共处的,何况中间隔着千里万里的山川河流,那个时代几乎是难以大规模跨越的黄河和长江。
  
  终于有一天,当由于连续多年的大雪灾,和大旱灾,造成了游牧民族的食物链条的断裂,饥饿和渴望把他们聚集到一起,于是在枯黄的草原上,窥视着前进的方向,就是中南部平原上的汉民族,地域辽阔,水草丰美,粮食布匹,金银财宝,工匠美女几乎是要有尽有,更主要的是这块土地上连续十六年来,大规模的发生着自己人杀自己人的“八王之乱”,他们已经失去了抵挡我们的能力,于是,从未见过的高头大马,和长弯刀,从天边席卷而来,我们中原也是猛将如云,愿意精忠报国的将士也不少。
  
  可毕竟文化传统不一样,一个是“小桥流水”,一个是“冀北秋风”。饮食结构不一样,一个是“稀饭配咸菜”,一个是“马奶子酒配羊排”。体型装备也不一样,一个是“秀才碰到兵,有理讲不清”,一个是“屠夫上肉案,抬头举刀就是砍”。就像拳击场上,级别悬殊太大的比赛,于是中国战争史上,从未有过的,大追击,大屠杀,大掠夺,从此就拉开了序幕。
  
  男女幼孺如同草芥,飞刀卷过身首异处,,粮食布匹,金银财宝,工匠美女捞上马背转身就走,整个中原就像他们的客厅,或者财宝储藏室,战争的惨烈,令中原汉人魂飞魄散,打不赢只好走,这就是李白《永王东巡歌》“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由内乱和外患的双重夹击之下,以今天地域来看,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这一代,联动了湖北、湖南、安徽、浙江、四川、贵州、江西、福建、广东、海南、台湾等十几个省市数千万人口,时间长达一千多年,多达五次的大规模的,中原汉人的大迁徙浪潮。
  
  【客家先民的五次大迁徙,西晋末年由于“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所导致的第一次大迁徙。唐代末年由于黄巢农民起义,和藩镇割据的战争,导致的第二次大迁徙。北宋、南宋末年,由于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导致大的第三次,大迁徙。明末清初,由于北方游牧民族,再次入主中原,并实行移民政策,导致的第四次大迁徙。清代中后期,由于人口剧增,人均土地锐减,导致的第五次大迁徙。历时一千余年,涉及千百万人的迁徙之路,就这样在历史的长河中缓缓走过。那么客家先民在这五次大迁徙的过程中,究竟是如何选择自己目的地的?漫漫的迁徙路中,他们到底形成了怎样独特的客家文化呢?】
  
  第三个主要原因:追求——世外桃源。在迁徙的队伍当中。
  
  第一支是一路无歇,越过武夷山脉,最早到达福建的东南沿海,有两条江,那个时候还没有名字,就在两岸落籍,为了让后人记住,自己是来自晋朝的,来自于河南的洛阳,分别叫晋江和洛阳江。江上达的桥,叫洛阳桥,人被称为河洛人,或者叫河洛郎,也就是“闽南语系”族群。
  
  另外一支规模更大,人员更多的迁徙队伍,离开中原大地,一路走走停停,他们想战争早点过去,自己重回故乡,于是,他们依贮湘楚大地上,不断着回望着家乡,回望着烽烟滚滚的故土,可是,过了一代又一代,战争的烽烟不但没有消失,有时,反而更加浓烈。
  
  朝符六年(公元879年),黄巢率起义军征闽途中,见一客家妇女,肩背一男孩,手牵一男孩匆匆逃奔。黄巢看她手牵的男孩比肩背的男孩还小,便责怪妇人不近情理,妇人不知眼前的就是黄巢,便说:“当今黄巢造反,听说他的军队到处杀人放火,我只好带上子侄随大家逃难。我背的大孩子是先兄的遗孤,手牵的幼孩是我的亲儿子。亲儿子苦点累点没关系,侄儿的父母不在世了,如果他有什么闪失,我这当婶娘的怎么对得起先兄呢?”黄巢被其德所感动,便告诉这妇女:“我就是黄巢,你不用害怕,可速速回家,并将葛藤挂于门首,做个标记,我的大军就不会侵扰你。”这位妇女听后谢过黄巢便立即回村,告诉乡亲们赶忙采集葛藤挂在门上。次日,黄巢大军进村,由于黄巢已下令全军,不得骚扰门户悬挂葛藤者,因而,保护了全村人的平安。这天,刚好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事情传出后,客家地区家家效仿,祈求平安。从此,端午节户户门挂葛藤成为客家人世代相传的独有习俗。
  
  可是,长年累月的迁徙,什么时候才是头呢?什么地方是我们的理想国——桃花源呢?其实陶渊明写《桃花源记》之前,在打规模的客家先民的迁徙队伍里,就流传着,在中国的南部大山之中,一定有远离战乱的桃花源,这也是先民长期迁徙的动力所在。
  
  【在追求桃花源梦的憧憬中,在和平安定生活的向往中,客家先民踏上艰苦卓绝的寻求之路,而在跋山涉水的路途当中,客家先民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如何套装生理极限,和意志极限,成为他们必须要克服的难题,而在这个过程中,客家先民已逐渐形成了,他们鲜为人知的客家文化,那么客家先民是如何克服重重困难的最终突出重围?他们又会有哪些鲜明和独特的客家文化呢?】
  
  在迁徙的过程中,就有人突发恶疾,突然倒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当地的土族人就告诉他们,这是由于邪恶的瘴气所造成的,瘴气侵蚀了人的人体,基本就没得救了。只有把瘴气驱逐出来,这就是汉人进入南方的第一关,水土不服,客家先民就把中原熏蒸发汗的方式,和土族生吃中草药的方式,相结合做成了著名的饮品“擂茶”,就是用擂钵,把茶叶、炒花生、炒黄豆、炒芝麻这些香的,加上大青叶、淮山叶、细叶金钱草、艾叶、竹竹叶椒、肉桂等,这些具有发汗和治疗功能的中草药,揉在一起捣烂,揉成酱状的茶泥,用开水冲泡或煮开,作为迎客茶,药饮或者药膳。
  
  擂茶一旦喝下去,顿时就会觉得浑身毛孔逐渐地扩张,被侵入体内的瘴气,或者是风煞,就随着茶汗渐渐地排出,顿时会觉得神清气爽,体轻如燕,把瘴气了。于是,迁徙的队伍有继续前行,可是那些倒下的人怎么办呢?于是,后人在先人的坟墓附近筑庐为舍守孝三年,然后开馆,取出先人的骨骸,洗净放入预先烧制好的陶瓮,称之为“拣金”,然后把陶瓮,背起来加入迁徙的后面队伍,这就是客家人著名的习俗“二次葬”的形成。
  
  终于有一天,他们跨过了洞庭湖,鄱阳湖,到达福建宁化的石壁村,这就是被桃花源的区域,然后,顺着汀江,抵达汀江上游的第一重镇,就是唐开元二十四年设立的汀州,他们想在这扎下根来,可是后面迁徙队伍不断到来,汀江流域人口骤然增加,粮食地域供求矛盾,越来越突出,为了缓解矛盾,大量客家先民沿着汀江的上下游,和腹地进行分迁,沿着汀江北岸,向九龙江南岸分迁的一部分客家族群,却遭遇了从九龙江下游,向九龙江上游开疆扩土而来的,具有排他性和攻击性的闽南文化的拦截,这两个一同出于中原故土,但是由于迁徙时间不同,目的不同,形成的语系不同,民俗风情不同,当他们来到九龙江南岸,为了争夺生存空间,发生了严重的文化对峙。
  
  客家先民为了自身的安全,他们就把从中原老家,儒家和文化,与夯土建筑技术相融合,就地取材,以生黄土为原料,从构建古堡、古寨和围屋起步,逐步摸索,就建成了即能够聚族而居,又能防御外敌的福建土楼,为什么会建成这样形状呢?为什么没有选择硬度高的材料,而选择的软的生黄土呢?请听下一讲。




欢迎光临 草根学园 (http://caogenleyuan.six168.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