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Board logo

标题: 百家讲坛 千秋是非话寇准(二)科举幸运儿 [打印本页]

作者: 寇老西儿    时间: 2013-5-12 13:16     标题: 百家讲坛 千秋是非话寇准(二)科举幸运儿

  寇准从政几十年,从来不欺君、不罔上,一生光明磊落,而这个品质从他参加科考时就初见端倪。19岁时,寇准第一次参加科考,眼前高耸着科考的“三重门”,“三重门”三道关,关关都是拦路虎,多少饱学之士都被它无情地拒之门外。19年的寇准第一次参加科举,决心一搏。

  首先,他面临的是第一关“解试”的考验,然而,寇准在“解试”的地点选择上却有违常理,给后人留下了种种猜疑,这就是寇准的“科举移民”,寇准为什么不在老家参加科考?他这样做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科举的“一重门”,当得了别人,挡不住寇准,寇准信心满满准备接下来的考试,而就在此时,有人却意外地给他泼了一瓢冷水,这使得寇准的科考结果充满了玄机。寇准面临一个关系成败的重大选择,要么选择造假,蒙混过关,要么选择诚实,冒着被淘汰的危险,在这个棘手的问题面前,寇准最终冒险选择了光明磊落,并幸运地过了关。

  那么,寇准要面对的风险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说他的科举之路实在是太幸运了呢?而这段经历又将给他的未来人生路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北京大学赵冬梅副教授和您一起走进大宋初期的那段曲折多变的历史当中,为您讲述系列节目《千秋是非话寇准》之《科举幸运儿》。
作者: 寇老西儿    时间: 2013-5-12 13:17


作者: 寇老西儿    时间: 2013-5-12 13:19

寇准从政几十年,从来不欺君、不罔上,一生光明磊落,而这个品质从他参加科考时就初见端倪。19岁时,寇准第一次参加科考,眼前高耸着科考的“三重门”,“三重门”三道关,关关都是拦路虎,多少饱学之士都被它无情地拒之门外。19年的寇准第一次参加科举,决心一搏。

    首先,他面临的是第一关“解试”的考验,然而,寇准在“解试”的地点选择上却有违常理,给后人留下了种种猜疑,这就是寇准的“科举移民”,寇准为什么不在老家参加科考?他这样做的目的又是什么呢?科举的“一重门”,当得了别人,挡不住寇准,寇准信心满满准备接下来的考试,而就在此时,有人却意外地给他泼了一瓢冷水,这使得寇准的科考结果充满了玄机。寇准面临一个关系成败的重大选择,要么选择造假,蒙混过关,要么选择诚实,冒着被淘汰的危险,在这个棘手的问题面前,寇准最终冒险选择了光明磊落,并幸运地过了关。

    那么,寇准要面对的风险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说他的科举之路实在是太幸运了呢?而这段经历又将给他的未来人生路带来怎样的影响呢?北京大学赵冬梅副教授和您一起走进大宋初期的那段曲折多变的历史当中,为您讲述系列节目《千秋是非话寇准》之《科举幸运儿》。

    寇准第一个机遇是科举考试,宋这是典型的造梦机器。宋有俗话叫,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举是宋的造梦机器。980年寇准中了进士,当时只十九岁。通过考试,成了大宋的国家官员。太平兴国五年的科举改变了他的命运。但是其中一个决定差点送了他的前程。对他来说,这是有惊无险。结局虽令人欢喜,过程中却存在一定风险。先来说,这大比之年的三个故事。

    一是科举移民的故事。宋的科举要长得多。今天的高考报名到结束大约三四个月。宋却要前后整年时间。考生在参加解试,卅l试,相当于地级市,这是第一重门,这是第一步。通过了,就可以进京赶考了。过了解试是开了头,第二道门是省试,过了才是第三道门,殿试。殿试是在宫殿里举行,主考官是皇帝本人。宋朝皇帝要亲自主持最后的考试,原因是皇帝想通过这个考试与考生间建立私人关系。过了考试,考生就成了皇帝的门生了。三级考试是宋科举的三重门。从解试到省试到殿试,一场场考下来时间长了。一般来说,解试在头年秋天考,省试在第二年正月,殿试在三月考试,全部考下来,时间加起来就差不多一年了。

    寇准是科举移民,解试是初级考试,按宋制,考生得在户籍所在卅l参加考试,他的户籍在陕西,应该在华卅l参加考试。但是他却在河北大名府参加。两地相差七百公里。寇准去,113J L考试,为什么呢?他是陕西下部。他功成名就后,许多人不敢称他的名,称他为上谷寇公,或者是上谷公,上谷的寇氏是最发达最显赫的寇氏。现在他有了地位,所以大家叫他上谷寇公,表达尊敬。上谷在山西,传来传去,寇准就变成了山西了。一个老陕就变成了老西了。寇准舍近求远,做科举移民,为什么呢?今天想肯定是这儿容易考。这种想法来自今天的生活经验。这种印象,能不能用到宋朝,看寇准移民之迷呢?这得要有证据。

    宋制,大名府录取的名额并不多,录取优势也不明显。我认为,大名府容易考,与大家的推测差不多,我的证据是,太平兴国四年十月,大名府主持解试的程羽,转年被调到了开封负责省试做主考官。程羽本人录取的进士,论文章的路数风格,是他熟悉的,省试就容易中些。这是皇帝赏识的人,来年春天,很有可能主持省试,此前肯定被人发布出来了。这个消息传得快,不赶紧找关系来大名府参加解试吗?寇准考得怎么样呢?成绩非常出色。还有张(言永)两人考得最出色。这就是解元。

    但是呼声最高的二人却联名上书给程羽,要求把解元位置让给张覃,这背后有没有隐情呢?这是第二个故事让解元。考完最后一门,十月十四,寇准与张(言永),就写信给程羽,果真选择了张覃做解元。当时引起轰动,都觉得二人谦虚。从此河北考风变得谦让起来。张(言永)后来也是著名的大臣。这二人真是谦虚谨慎吗?考试就是竞争,为什么要让呢?是虚伪吗?其实背后有不得不让的原因。

    二人让解元的故事宋史的《张言永传》记过了。信中有一部分:昨天刚考完就听到议论,说我的名字要在张覃前边,这让我焦虑不安。大名府都认为张覃是君子,许多名士是他的学友,我只有景仰的份。知府大人想选我,其实张覃要比我强。您不知道张覃有多好,要是真这样做,是逼我做了恶人。这是二人让解元的原因。二人都是科举移民,而张覃是本地人。张(言永)是当时的濮卅l人,也是移民。二人来到大名府借考,本占了人家的名额,要争解元,还要不要当地人喘气呀?这才是真正的让解元的原因。这两个故事有因果关系。当然二人让的是解元,这是阶段性的第一名,让了就让了。接下来,二人也得到了想要的,太平兴国四年的初冬,十九岁的寇准要去开封参加下一阶段的考试。当时是冬天,这是他第一次参加科考,中了,不容易。他不能不得意,他眼前是一片光明的。

    寇准信心满满准各接下来的考试,而就在此时,有人却意外地绘他泼了一瓢冷水,这使待寇准的科考结果充满了玄机。寇准面临一个关系成败的重大连择,要么选择造假,蒙混过关,要么选择诚实,冒着被斓;太的危险,在这个棘手的问趣面前,寇准最终冒险选择了光明矗落,并幸连地过了关。那么,寇准要面对的凤险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说他的科举之路实在是大幸连了呢?而这段经历又将绘他的禾来人生路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给寇准泼冷水的是书铺的先生。当时是帮助考生填写申报表格的,他们熟悉制度,也熟悉人情世故,像现在的留学咨询机构。是帮考生与官府打交道的。这人应该是慈祥的中年人。他们的谈话猜想应该是这样的:小寇呀,你知道DE?殿试合格的都得皇帝亲自面试的呀?你知道皇帝喜欢淘汰什么样的人呢?就是你这样的年轻的。这是事实,这样做也有原因,理由是当时录取的是要立Ill711独挡一面的通判,副卅l长副县长,太年轻恐怕担不起责任来。这番解说,让寇准明白了。寇准不明白要干什么,书铺先生就劝他改年龄,改大一两岁,就可以合理规避风险。改还是不改呢?这是间题。

    寇准这儿却不是间题。“准方进取,岂欺君乎?”我怎么能一上来就欺骗皇上呢?这是第三个故事,不谎报年龄。最终进士及第了,诚实得到了好的结果。可是这中间有风险吗?有,还大大的。其中巨大的风险是什么呢?首先太宗皇帝会真的淘汰小的,不管是否有真才实学。其次,寇准这一榜中,真有小崔先生因为太年轻就被淘汰了。他比寇准还小一岁呢。太宗皇帝面试时,就觉得他太年轻了。还是让他回家等等吧,结果等了一生。后来考了许多次都没考中。有一年又考失败了,走在开封大街上,茫茫然听到喝斥声,他站在路边等仪仗队过去。宰相大臣们过去时,他偷看一眼,那些聊得正开心时,是他当年的同学呀,他们考中了,骑马风光,而他落榜了,简直是入地无门。

    这二人是差不多年龄,有着同样的梦想,是同样的光明磊落,结果是一个落榜一个考上,两人人生轨迹有过短暂的交叉然后越走越远了。为什么寇准的年龄没有被太宗质疑呢?可能是他看上去老成,父亲早死,他不免要承担责任,有责任的人显得老成。另外他个高喜欢锻炼,结实,看上去也比较成熟。事实上,太宗皇帝喜欢淘汰年轻人,不是与青春有仇,是觉得他们不能担当。

    其实,古今中外,世界上所有考试,能不能考过,都要一点运气的。二人明明知道不改年龄,还是诚实地站到考场上,是要勇气的。二人差不多是大宋的同龄人。二人生活在新时代,没有坏习气,这样的时代才会出这样光明磊落的人。寇准经历了三级考试,在太平兴国五年,分配了工作,到了巴东县,迈出了官员生涯的第一步,有什么作为呢?看下集。




欢迎光临 草根学园 (http://caogenleyuan.six168.com/) Powered by Discuz!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