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論壇 繁體 | 簡體
Sclub交友聊天~加入聊天室當版主
分享
返回列表 发帖

百家讲坛《客家人》孙国亮(文字 视频 讲稿 全集)

8UOOR3BV0BGT0025.jpg
2013-5-15 17:59


  由福建省龙岩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主任、国家一级编剧、客家籍文化学者孙国亮主讲的节目《客家人》,为您讲述《百家讲坛》系列节目《客家人》第二集《奇特民居》,讲述客家人的迁徙历程,以及福建土楼的奇特之处。

  据悉,《客家人》分《客从何来》、《奇特民居》两集,分别讲述了客家人为逃避战乱从中原迁徙到南方的艰辛历程,以及客家人所发明创造的福建土楼的奇特之处,福建土楼对人们的启示等,分布于福建西南部群山之中各式各样的土楼多达几万座,勤劳智慧的客家先民,在千百年的生活实践中,利用当地的生黄土作为主要建筑材料,融合了中原地区的传统夯土建筑技术,依山傍水、因地就势,建造出了与大自然的青山绿水浑然一体的土楼。这些土楼或方或圆,或高或低,构成了客家人独树一帜的特色民居。2008年,福建土楼以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文化遗产”。而人们对于土楼的种种猜想和疑问,也常常不绝于耳,比如土楼为什么会有如此奇特多变的造型?客家人在土楼的建造中究竟如何融入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客家人在土楼里的生活又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客家特色呢?

  上集《客从何来》介绍了客家人是中华汉民族中一个历尽沧桑却永远前行、永远探索、永不停步的族群。为了逃避中国历史上的“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等五次大规模的战乱,客家人从中原地区不远万里迁徙南方,完成了中国历史上鲜为人知的五次大迁徙,上演了一幕又一幕开天辟地的壮举。

  下集《奇特民居》以永定土楼中的振城楼、环极楼、福裕楼、承启楼、衍香楼为例,介绍了客家人发明创造出的福建土楼。福建土楼外形结构独特,从空中看如天女散花,从地面看,如地上冒出的一朵朵蘑菇,蔚为壮观。内部结构也有七个方面的独特之处:奇特的八卦布局、强烈的抗震功能、极强的防风功能、极强的防盗功能、极强的防匪功能、极强的防火设计、奇特的排烟设计。福建土楼还给予人们众多启示,体现了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客家人本是中原汉人,他们南迁到福建、广东、江西边界山区之后,为防止盗匪的打劫以及猛兽的侵袭,逐渐创造出多姿多彩而又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样式。比如江西地区的围屋、福建地区的土楼、广东地区的围龙屋,等等。而这其中,又以福建土楼最为奇特。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194896_129817851868Zk.jpg
2013-5-15 18:12


      客家人,又称为客家民系,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客家因从北方中原地区南下迁徙而产生,迁徙给了客家人坚韧的品性。尽管所处环境位于偏僻的山区,但是勤劳的客家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历史。特别是近现代以来,涌现了洪秀全、何子渊、孙中山、叶挺、叶剑英、朱德等杰出人物,为推动社会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

  客家是岭南汉族的一个重要民系或族群,客家人也并非是指我们平常所说的旅居他乡的客人,而是指在岭南地区居住有上千年历史的一个重要民系,是相对于广府、潮汕民系来说的。广东本地的三大民系(广府、潮汕、客家)都是混合同化了岭南最早的原住居民百越诸族而最终形成的。客家民系比广府、潮汕民系形成的时间要晚,但客家人并不比其他两个民系晚来于广东,在广东的河源、惠州等地最早定居的就是糅合了部分原当地族群的客家先民。

  在广东、福建、广西、江西、台湾等地都有客家人的分布,而以广东省内最多,人口总数达到2500万左右,占到广东本地族群的近三分之一。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和岭南,而最终形成于岭南大地。客家人常常以那些英才男儿为榜样,启发教育儿孙,向功勋事业有成的前辈们学习。 有人说: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还有人说:哪里有阳光,哪里就有客家人;哪里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里聚族而居,艰苦创业,繁衍后代。 由于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世界,且在海外商界不乏成功者,因此有“东方犹太人”之称。

  文天祥、洪秀全、孙中山、朱德、叶挺、叶剑英、张弼士、曾宪梓、李光耀、泰国首位女总理英拉等都是客家人的典型代表。

  在广东各地,本地客家人群体内部会用客家话交流,对外会用粤语和普通话交流。

  在海外,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广东客家人的聚居地(起源于几百年前的广东客家人下南洋运动),特别是东南亚的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地,客家话和潮汕话是当地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脉络

六次南迁岭峤


  第一次南迁是在秦时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政治和军事的需要,派兵60万人“南征百越”。南下的秦军,从闽粤赣边入抵揭岭(即揭阳山,今揭阳县北150里),直抵兴宁、海丰二县界。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派50万兵丁“南戍五岭”(今两广地区)。这些兵丁长期“戍五岭,与越杂处”。秦亡后,两批南下的北方中原秦兵都留在当地,成为首批客家人。

  第二次南迁是在西晋末期“五胡乱华”时期。当时,为了避难,一部分中原居民辗转迁入闽粤赣边区。稍后,由于南北对峙,又有大约96万中原人民南迁至长江中游两岸。其中一部分人口流入赣南,一部分经宁都、石城进入闽粤地区。

  第三次南迁是在唐末黄巢起义时期。先是唐朝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巨大灾难,迫使大量中原汉人南逃。唐末黄巢起义,又有大批中原汉人逃入闽粤赣区。如宗室李孟,由长安迁汴梁,继迁福建宁化古壁乡。固始人王绪、王潮响应黄巢起义,率光、寿二州农民起义军五千下江西,致使闽赣边一带人口激增。

  第四次南迁是宋南渡及宋末时期。金人入侵中原,建炎南渡,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太湖流域一带。另一部分士民或南渡大庚岭,入南雄、始兴、韶州;或沿走洪、吉、虔州,而后由虔州入汀州;或滞留赣南各县。南宋末年,元军大举南下,又有大量江浙及江西宋民,从蒲田逃亡广东沿海潮汕至海南岛。

  第五次南迁是在明末清初时期。其时,生活在赣南、粤东、粤北的客家人因人口繁衍,而居处又山多地少,遂向川、湘、桂、台诸地以及粤中和粤西一带迁徙。这次大规模的迁徙,在客家移民史上被称作“西进运动”。四川的客家基本上来源于这次“西进运动”。当时四川人口因战乱、瘟疫及自然灾害锐减,清政府特别鼓励移民由“湖广填四川”。

  第六次南迁是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时期。当时为避战乱,有一部分客家人迁徙到南亚,有的被诱为契约劳工,被押往马来西亚、美国、巴拿马、巴西等地。

  除以上6次大规模的南迁外,中原汉人也有因旱灾水患逃荒而南迁者,另有历代官宦、贬谪、经商、游学而定居闽粤赣边地区的,但并不是所有南迁的汉人都成为客家人,他们中只有闽粤赣系和源自这一系的人,才被称为客家人。

河洛郞另有所指

  现在我们所说的“河洛郞”,并不等于客家人,这一点是需要注意的!现在人们常说的“河洛郞”是闽南语“Hōk ló láng”一词的音译,其本字是“河佬人”(参阅“漳州话”、“河洛人”、“河洛语”词条)。

  清末嘉应州人黄遵宪在《梅水诗传·序》中说:“嘉应一州,占籍者十之九为客家。此客人者,来自河洛,由闽入粤,传世三十,历年七百。”按黄遵宪的说法,嘉应州自清雍正十一年(1733)立州,从嘉应立州之始追溯,客家人已经在嘉应之地定居超过700年,已经延续了三十世嗣,是大约公元1000年前后(北宋时期)中原族群南迁到嘉应之地的。而放眼珠三角许多被归类为广府方言系的居民,至廿一世纪之初仍未有传下三十代孙嗣,可见客家人在岭南定居的时间并不比广府系晚。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事实就是:客家人不可能全部都来自河洛地区,黄遵宪所谓“来自河洛,由闽入粤”必然只是对其中一部分的概述,而不可能是指全体客家人。黄遵宪《梅水诗传·序》对嘉应州居民来源的描写,可能只是以他本人的家族迁徙史为基础。

  另外,在黄遵宪的《乙亥杂诗》中也提到:“荜路挑弧展转迁,南来远过一千年。

    方言足证中原韵,礼俗犹留三代前。”这就再一次证明了客家人根源自中原河洛,其中不少客家人定居岭南已经超过1000年。 大埔县万福寺始建于唐文宗太和八年(834),至二○一四年已经超过1180年。罗孟郊(1091~1153)号休休, 循州兴宁县刁坊镇罗坝村人。北宋宣和年间探花,授职谏议大夫、翰林院学士。据明朝祝枝山编《正德兴宁县志》记载,宋谏议大夫、翰林学士、探花罗孟郊童年时,在神光山南麓贵人峰的小庙里读书。常在池边习书,洗砚池中,其水尽黑。罗孟郊考中探花之后,乡人便扩建这座小庙,并定名为墨池寺。罗孟郊生于北宋初的循州兴宁县,断然不可能是北宋才从中原南迁而来,自是唐代以前便已定居于此。

    有关客家的起源存在多种说法,主要的有客家中原说和客家土著说。客家中原说认为客家主体构成为来自中原的移民,而客家土著说则认为“客家共同体,是南迁汉人与闽粤赣三角地区的古越族移民混化以后产生的共同体,其主体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古越族民系,而不仅仅是南迁流落于这一地区的中原人”。根据这些年的人类学以及移民史研究,大体可认为前一种说法更符合历史真相。从魏晋南北朝、两宋开始,中原汉民受到北方少数民族多次入侵大举南迁,经赣南、闽西到达梅州,最终形成相对成熟的、具有很强稳定性的客家民系。此后,客家人又以梅州为基地,大量外迁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散居之缘

  客家先祖原本居住在北方,后来搬迁到江南,分住赣、粤、闽、湘、台、琼诸省,并逐渐散及国外,漫布全球。赣南是客家先民南迁的第一站,也是客家人数最多居住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客家”这一称谓的来历是与客家先民的迁徙相关联的。对其居住地而言,这些人是从别处搬迁过来的“客”,可以说,离开了迁徙就不会有“客家”这一称谓。

  客家人迁徙的原因多种多样。早期则主要是源于灾害的胁迫。诸如残酷的战争、水、旱、虫等特大自然灾害的打击及瘟疫的流行。中国历史上每次大规模的战乱,几乎都造成了客家人的大迁徙。

     据史料记载,南北朝时期就有过客家先民的大迁徙。试想,在漫长的岁月里,“五胡十六国”,战火不断,哀鸿遍野,不逃离能活命吗?据说我们陈氏先祖就是在那个时期离开豫西故土辗转来到江西最后定居赣县的。“月是故乡明”啊,开始,先民们也许只想暂时客住一段时间,但慢慢地也就习惯了。于是建造房舍,开垦田地,畜养猪牛,长久地居住下去。由暂时的客住到长久的家居。就这样,也就永远的“客家”了!

  值得一提的是,有一种特殊方式的迁徙。据说秦始皇为了建造阿房宫,驱赶数万“木客”往赣南兴国伐木,没累死的后来就留在了当地,这大概便是赣南客家最早的先民。

  迁徙的过程肯定是艰险的。扶老携幼,跋山涉水,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安家过日子。客家先民披荆斩棘,排除险阻,“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他们终于挺过来了,形成今天这样一支有着数千万人丁的兴旺发达的民系群体。

  迁徙的最后一道程序是建房造屋安下家来。一位客属长者说:“安家最重要的是定屋场的位置。怎么定呢?要看风水。这个风水,不是地理先生讲迷信的那个风水。主要是采阳光,看风向,近水源,傍硬山,择高地。而坐北朝南、向阳背风、柴近水便、视野开阔则是理想的选择。”

  人们常常赞叹客家人的勤劳、勇敢、坚毅和机智。客家作为一个民系群体,由于先民数代屡次长途的迁徙,它自然比其他群体更多样更深层次地体验了社会实际和生产实际,它也就必然受到了更多的锤炼和滋养,积累了更多的处理与自然界关系及社会人际关系的经验。因此,客家群体中出现过大批的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企业家……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200882685856934_2.jpg
2013-5-15 18:45


分部概况

综述


  据统计,现在生活在中国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海南、广东、广西、江西、福建、四川、湖南、湖北、贵州、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总人口达8000万以上,占汉族人口的6%。在国外,客家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的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东亚的日本、朝鲜,美洲的美国、加拿大、巴西,欧洲的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德国和奥地利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1000万之众。

  一般认为客家大本营是指“客家四州”,包括惠州、梅州、赣州、汀州。客家州府于清代而言是指:惠州府、韶州府、赣州府、汀州府、南安府(虔)、宁都州(虔)、嘉应州(惠)、龙岩州(漳)、南雄州(韶)、连阳州(韶)(合计十州)。客家州府于宋代而言是指:循州、梅州、汀州、虔州、惠州、韶州、英州、广州(合计八州)。在清代十个客家居住的州、府之中,以惠州府、赣州府、汀州府、嘉应州四处为客家大本营,也就是“客家四州”。

惠州

  惠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的缚娄国。缚娄国都在今博罗县境内,国境范围包括珠江口东岸的增江流域(增城/龙门)、东江流域(深圳/东莞/惠州/新丰/河源)、韩江流域(汕尾/梅州/潮州/揭阳/汕头/福建龙岩),最东到达福建九龙江流域(漳州/厦门)。缚娄国于秦末为赵佗所灭,其滨海之民被迁入东部山区,成为今天客家人的南方来源之一,相传缚娄人与楚国有关联。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统一岭南,以缚娄之地设傅罗县、龙川县,缚娄国灭亡之后(西汉初年)缚娄国东部增设揭阳县,或分封给南武侯、海阳齐信侯建立诸侯国。其中揭阳县于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建县,其地大致在今梅州一带;海阳国大致在今潮州/揭阳/汕头/福建漳州一带;南武国大致在今福建龙岩一带;其余仍属博罗县、龙川县管辖。

  东晋咸和元年(326),析南海郡东部置东官郡。范围包括今中山、珠海、增城、东莞、深圳、香港、惠州、河源、梅州、潮州、汕头、揭阳、汕尾、漳州等地。东官郡的建立,标志着这一区域的中原移民增多,成为重要的客家先民(中原移民)定居地。东晋安帝义熙九年(413),东官郡东部析出设义安郡,治所在海阳县(今潮州市),增设义招县(今梅州市)。

  隋开皇十年(590)合并梁化郡、义安郡、始兴郡(今韶关市)、东官郡,置循州,是惠州最早的“州”级行政建置。南汉乾亨元年(917)循州移治龙川县,辖龙川、兴宁、程乡三县,增设齐昌府,归善县改为祯州。南汉乾和三年(945)程乡县升置敬州。宋天禧四年(1020)三月,避太子赵祯讳,改为惠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循州并入惠州府,初辖归善、博罗、东莞、增城、河源、龙川、兴宁、长乐(五华)、海丰、程乡十县,后东莞、增城两县划属广州府,程乡县划属潮州府,又增设长宁(新丰)、永安(紫金)、和平、连平四县。

梅州

  全境位于韩江上游地区,此城初名程乡县属东官郡,隋初属循州,宋元时名梅州,北宋宣和二年(1120)为义安郡治驻地,明初属潮州府,清初改名嘉应州,清嘉庆十七年(1812)属惠州府,1988年复名梅州市。辖梅县、蕉岭、五华、大埔、平远、丰顺、兴宁市和梅江区六县一市一区,是客家人最主要的集散中心和聚居地。境内山川秀丽、资源丰富、民风淳朴,旅居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有360多万人,遍布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世界客都”的之称,享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之美誉,同时还享有“山歌之乡、金柚之乡、客家菜之乡,单丛茶之乡”美称,梅州同时又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自驾游最佳目的地、中国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中国十佳绿色环保标志城市、广东首个宜居城乡示范城市。

  梅州市曾经举办过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和世界客家联谊会,成功在2009年10月承办2009年梅州世界客商首届大会。以后世界客商大会每隔两年在梅州举行。因其为客家的最主要的集散中心和聚居地,其知名度居“客家四州”之首,但多以“嘉应”闻名侨界而非“梅州”。在海外,梅县的知名度不亚于梅州,海外华侨很多误以为梅州是指梅县,而嘉应才是包括梅县周边的几个县域的统称。

赣州

  原名虔州。在客籍人迁入之前,赣南除有少量当地土着——“赣虞人”居住外,几乎是一片未经开发的原始的蛮荒之地。宋代名臣、文学家王安石描写得最为形象:“大山长谷,荒翳险阻”,“地旷人稀”,荒凉闭塞,人迹罕至。赣南的开发,得益于秦始皇。据学者考证,秦代兴国上洛山居有“木客”,他们是秦始皇为建阿房宫,派来伐木的降卒。这便是最早进入赣南,开发赣南的客家人。

  赣州是客家的摇篮,是历史名城(保留完好的宋城)、文化名城、美丽江城、红色故都。赣州府辖下十八县之多,纯客属县多,但是旅外华侨却非常少,其在海外的知名度不高。赣州府以三种不同方言为主,包括本地话(老客话,属客语于桂片)、广佬话(新客话,属客语宁龙片)、府城话(西南官话)。赣州府地区被誉为孕育客家民系的第一块热土、客家文化的摇篮。

  赣南客家人的主要来源,是中国历史上的七次人口迁徙潮流。赣州现(2010年)总人口890多万,而客家人就有800余万,占总人口的95%以上。据统计,原籍赣南客家的港台同胞及海外侨胞有20多万,其中华侨分布在东南亚及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汀州

  汀州的历史源于长汀县,新罗县又为缚娄国的一脉。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封织为南武侯建立南海国,亦称南武国。西晋太康三年(282)设新罗县,其地恰恰相当于今龙岩市全境。唐开元二十四年(736)置州于新罗口,因境内有长汀溪,取名汀州,辖境最大时包括今龙岩市全境(包括市区和漳平)和三明市的市区、永安、沙县、明溪、宁化、清流等。但三明市管辖的原汀州府县域的历史与南武国、新罗县均没有关联,宁化、清流源于古将乐县。从整体而言,三明市不属于客家大本营成员;虽然宁化县被奉为客家祖地,但其境内客家人比例不及深圳、韶关等城市;泰宁建宁等县方言一般被认为属于赣语而非客家话。三明市的情况与江西吉安市相似。江西吉安市也管辖了客家人口大县遂川、井冈山等,但一般不会认为吉安市属于客家大本营成员;与这种情况类似的还有广东汕尾市、清远市、东莞市。海外的汀州籍华侨主要为原籍永定县、上杭县两处,尤以永定县最多。长汀县被成为客家首府。

七星

  当今属于客家大本营的城市是指广东省梅州市、惠州市、河源市、深圳市、韶关市,广州市,江西省赣州市,以上合共七个城市。当今与客家大本营接壤,曾被提议归入客家大本营的城市主要是指广东省清远市、福建省三明市。其它与客家大本营接壤,并且客家文化在当地形成较大影响力的城市有广东省东莞市、广州市、汕尾市、揭阳市,福建省漳州市,江西省吉安市;其中汕尾市是台湾省客家的主要原籍原乡,东莞市是拉丁美洲客家的主要原籍原乡。远离客家大本营,而客家文化占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是广西贺州市、玉林市、防城港市、北海市,海南省儋州市,广东省茂名市、中山市、江门市。

礼仪习俗

(一)传统婚嫁习俗


  说媒 过去客家男女青年,十六岁以后就可托媒人说媒,介绍婚事。一般是由男家父母托媒去女家说,也有女家请媒人先访男家的。

  看妹子 男女两家通过央媒说合,如双方都有意,就约定时间“看妹子”。

  写庚帖 双方同意后,就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回去后,各请算命先生来“合八字”。如八字合得来,不会相冲相克,就写出庚贴(俗名婚单),各置于香案之上,如三天内无不祥之兆,这门亲事就定下来  广东最美客家古村落
(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贴送还女家)。

  编红单 也称“开红婚帖”,或叫讲财礼。由男方父母,宗亲和媒人一起到女家,将男方要送给女家的财礼开具出来。红单中有的还要写上回婿礼品,如帽、银花、衣服、鞋、袜等。开红单过程中,双方会讨价还价,最后协商敲定。红单开完后,男女双方还要交换信物如戒指、手帕等。最后男方来人在女家吃完中饭回去。

  定亲 也叫“大扎”,即再次正式把婚事确定下来。男青年及其父母等要去女家,送去猪头、鱼、肉等,女方父母、哥嫂、叔伯、外祖父母等都要出场。吃完中饭后,女孩子要出来见面,称男家父母为爸妈,两家父母相互称亲家、亲家母。

  看家方 即女方到男方去看家庭,时间有的在“大扎”前,有的在“大扎”后,女方去的人除女孩子及其父母亲外,姑嫂、姐妹等都要去,大大小小十几人,不带礼品,就是带一点,男家也不敢接。

  送日子 婚事定下以后,男方要请算命先生择定过门日子,包括新娘出门的日子、时辰,到男家后归门的时辰,此外女方裁红衣、男方铺床的日子也要同时择定。

  送菜和抬嫁妆 新娘过门前一、二天,男家要请宗亲将红单规定的聘礼和鱼、肉、禽、面条等物,由十多人送到女家,回来时就把妆奁、家具等带回男家。

  迎亲 也叫接亲或过门。婚期前一天,男家要去十多人到女家接亲,有鼓手乐队,有放鞭炮的,有抬花轿的,有烧香的(要到女方的祠堂、庙宇、社公烧香),一个挑担的,一头挑带路鸡(一公一母), 另一头是酒和松明,一个女的要带上新娘穿的衣服,还有扛木箧的二人,要扛去鱼、肉、酒、糕饼、香烟、鞭炮、蜡烛等物,媒人也要去,新郎有的去,有的不去,如新郎同去,新郎也要做轿,放鞭炮的是男方的全权代表,随带红包一、二十个。

  接亲的人到女家后,先吃点心,然后由女家二人带着到祠堂烧香敬祖。女家在中午或晚上,要设宴请客。

  新娘动身一般是在半夜子时或卯时,越走天越亮,象征走向光明,再是晚上出门,也不会碰到抬棺材等不吉利的事。迎亲队伍前面是打灯笼的,接着是吹鼓手,花轿在中间,后面是接亲的人。

  新娘到达男家,如还不到所规定的入门时辰,就要在大门口坪上或在门外旁边房子等候。入门一般是早上七、八点或八、九点,有的甚至要等到中午。到了入门时辰,新娘要踢轿门,由男方的伴娘将新娘牵出轿,然后在大门口“过火堆”,新娘从用杉树枝烧起的火堆上跨过,才进大门。

  拜堂 新娘在鼓乐声中进到大厅以后,就开始拜堂。大厅摆设香案,东边站父母、长辈,西边站外戚,北边站房亲,南边站小辈。拜堂前,外家要给新郎挂红,用五尺长的红布披在新郎身上。

  口念:“手拿幡红五尺长,一心拿来扮新郎,扮得新郎生贵子,早生贵子中个状元郎。”拜堂时,新郎站左,新娘站右,由礼生叫: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四夫妻对拜。

  最后是亲戚见面,要给新娘红包。拜堂毕,伴娘用红罗将新娘牵进新房,新郎新娘在鞭炮声中从房门口向大厅撒喜糖。然后新郎新娘吃交杯酒。伴娘用托盘捧上一只鸡,边端酒边讲:“团团圆圆,璧合珠联”,“观音送子,早生贵子”;“夫妻和好,白头到老”。 (此礼仪在梅州地区亦已不常见,被现代婚礼模式取代)

  中午办酒席,吃婚宴,用高声地炮邀客,每半小时放一次,酒席开始入席时放三响。接着由礼生报名单,一桌二个上席,按辈分和亲疏,先安排上席就座,然后其他人随便入席。男女宾客分开就席,新郎新娘要到席上敬酒。

  闹房 闹房一种在大厅闹,一种在新房闹,也有先在大厅闹,后到新房闹。闹房期间,鞭炮隔几分钟放一次,一直闹到午夜方停。

  回门 也叫“转门”。一般是婚后第三天或第五天,由女方派新娘的姐妹等女眷来请新郎新娘一起去做客,媒人及新郎姐妹也同去,共7-14人,吃罢午宴,当天回来。

  送满月 结婚后一个月,新娘娘家要来送满月,同时送来小鸡、蔬菜、种子、谷种、豆子等,示意五谷丰登,财丁兴旺。

(二)传统喜庆习俗

  1.诞生礼仪

  标志着一个人出生的庆贺和祝福,是人生中的开端礼仪。

  催生 出嫁女儿怀孕快分娩时,一般是婴儿出生前一、二十天,娘家要带着鸡、鸡蛋、面条、粉干等来到女儿家“催生”,有预祝平安出生之意。如母亲已不在,则由嫂子去催生,中午要设宴招待。

  小孩出生后,女婿要带着鸡、蛋、米酒(有的带几十斤)到岳家去报喜,外婆家要请客,至亲友好都会来参加,以表示祝贺。外公、外婆会回赠鸡和红蛋。

  做三朝 小孩出生三天,要做“三朝”。先给小孩洗澡,请接生婆吃饭。外婆会送来大公鸡、鸡蛋、面条、糯米粉等。要做“三朝酒”,宴请外婆及亲房。有些地方还要给至亲亲友送红蛋,亲友在满月前会回送鸡、鸡蛋、面条等物。

  做满月 婴儿出生一个月,要做“满月”,外婆会送来大公鸡(很多地方送大阉鸡)、鸡蛋,还会送来婴儿穿用的衣服、小被、帽子、项圈、风衣、裙、银手镯和背带等,舅舅、舅母、姨姨等女家亲戚,一般都送小母鸡、鸡蛋、衣服、布料等,姑姑、叔伯等男家亲房也会来庆贺。

  一百天 小孩出生100天,也要庆贺。这一天,外公和女家的伯叔会拿公鸡来庆贺,其他亲属一般都要给婴孩送红包。

  做周岁 孩子出生一周岁,要做“周”,庆贺孩子“得周”。周岁比满月更为隆重,来庆贺的客人也更多。

  客家妇女生小孩前家里都会准备生鸡,一般一百多只,等妇女生完小孩后,杀鸡跟酒一起煮,叫做在“鸡炒酒”,酒是自家酿的糯米酒。有句话叫做”吃了鸡炒酒,一月就能下田“,说明其对产后恢复很有帮助。

  2.成年礼仪

  客家的成年礼仪分男、女两种,男子的成年礼仪叫做“冠礼”,女子的成年礼仪叫做“笄礼”。 (现在好像已经无此礼仪,至少在我所在地(世界客都——梅州)没有了)

  3.寿诞礼仪

  做生日 客家人与各地的习俗一样,每年做一次小生日,十年做一次大生日,但以做大生日较为普遍。从十岁“启十”起,一直做到四十或五十岁,到了六十以上,可称为祝寿。做生日要吃寿面和荷包蛋,示意长寿百岁。 (此习俗亦已简化,只做大寿:六十岁以上)

  祝寿 祝寿时,出嫁的女儿要送来大公鸡,还要送寿衣、寿帽、寿饼、寿鞋、寿袜,从头到脚一整套,父亲做寿,同时也要给母亲送上一整套,此外还要送来寿轴、喜炮、寿烛、公鸡以及寿桃、寿面、寿饼、寿酒、寿肉等。其他人来祝寿,一般亲友送寿幛、寿联,或者再加上送礼金。

  不少地方,七十岁以上高龄、子孙多、家境较好的老人祝寿,要举行拜寿仪式。

  客家人生日和祝寿,是知情人自行送礼,上门祝贺,先贺后请;除内亲、至交有发请帖外,不贺不请。

  4.建房迁新居

  客家人把建房和乔迁新居亦视为重大喜庆之一,要进行隆重庆贺。

  建房时,房屋定位,房门定向都要请堪舆先生测定,竖柱上梁时,要张灯结彩,贴红联。新房建成后,要在入宅的前一天晚上,进行“驱邪”、“除煞”,然后才能迁入居住。

  迁入新居时,要随带灯笼(或油灯)、火笼、秤等进屋,还要带一窝小鸡,蒸一甑饭捧进新屋,以示新丁兴旺,喜气盈庭。迁新居要办“入宅酒”,宴请亲友和建屋工匠及帮工等。菜肴中要有韭菜、豆腐、猪肠、猪血和米糕等,示意长长久久,发财高升。

(三)酒俗

  客家人十分好客,每当亲朋戚友到来,他们都喜欢以家酿米酒相待,这种米酒又称“水酒”,如是初开坛提取的酒,称之为“酒娘”。这种“酒娘”好喝,度数虽然不高,但后劲大,容易醉人。他们在喝酒时,很注意礼节。

  客家人喜欢使用四方桌,俗称“八仙桌”,一种可供八个人同坐的木头桌。上座时,他们很重视席位的安排,一般按亲朋戚友的尊卑入席就座。宴席间的大小位,是这样安排的,如正厅只排有一张桌子,这时以面对大门的左侧为首位,右侧为第二位。然后从左到右,穿插论序,面对正厅的右侧为最小。如果安排二张桌子,这时候以左边桌位为大,右边为小,席位大小也是穿插而行。如果安排三桌,称之为“一品席”,这种情况,以首席为尊。如果安排五桌,一般要排成“梅花席”。

  宴席间第一回斟酒(亦称筛酒),是按尊卑长幼次序先后斟酒,最后再给自己斟酒。酒斟好后,酒壶嘴不能对客人,要对着自己,否则就是失礼。敬酒时,敬酒者要站起来,左手摁胸(表示尊敬和诚意),右手举杯讲几句祝颂的吉祥语,并且要先喝表示敬意。有人迟到,视不同情况罚酒1-3杯,妇女半杯。如中途退席,要喝1-3杯,才能离席。

  客家人喝酒时,为了增添酒兴和热闹气氛,在各种宴会场合,或俗、或雅、或简、或繁,都有猜拳助兴的习俗。猜拳时还有一些规则,比如出三时,不能拇指、中指、食指一起出。出一时,大拇指要侧向,不能往上翘。出二时,如使用大拇指、食指表示,出手时要侧向,不能象灯驳壳枪一样食指指向对方,以表示礼貌。

  客家人酒令,具有丰富的知识性。猜拳的数字从零到拾,如猜中双方所出的手指合计数,即为胜方。如双方同时猜中或均未猜中,也有采取“四字式”叫法,比如猜“一”时叫“一品高升”;猜“二”时,叫“两家和好”;猜“三”时叫“三星高照”;猜“四”时叫“四季发财”;猜“五”时叫“五子登科”;猜“六”时叫“六六顺心”;猜“七”时叫“七巧成图”;猜“八”时叫“八仙庆寿”;猜“九”时叫“九久长长”;猜“十”时叫“十全十美”。所以喊的就是吉祥语。

  喝酒猜拳时,一般以三杯酒为一组,输拳者喝酒,三杯酒喝完就算过关。如余兴未了,可再来一组或几组。如需请人代拳、代酒,应和对方协商,,征得对方同意才行。除了猜拳斗酒外,还有出手指点数字斗酒,做法是席间指定一人为首,按大家所出手指的总数,算到谁,谁就得喝一杯,例如大家所出手指是六,从为首者算起,到第六位即为喝酒者。另外也有“转汤匙”斗酒的,桌中摆一个汤匙,由一人旋转汤匙,待汤匙停止转动时,汤匙柄指向谁,谁就得喝一杯。除外还有“猜单双”斗酒的,在手心中任意放入一枚或两枚硬币,让别人猜单、双,输者喝酒。

  客家人酒令花样多,有文化的人还喜欢“字词令”(包括地方特产令、农谚令等)、“诗词令”,此外还有“通令”(多是别出心裁,涉及意趣,令人忍俊不禁。),包括猜谜等。客家人喜欢通过酒规酒令、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游戏,增添酒兴,消除寂寞困倦,直至尽欢尽醉。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习俗礼仪都是传统礼仪,现在有些礼仪已经简化,甚至不再举行。

(四)好客多礼

  客家人不但好客而且多礼,在狭窄的路上相遇,会主动让路,年轻的让年老的,男的让女的,大人让小孩,空手的让挑担的,挑轻担的会让挑重担的,挑重担的会让给扛抬的,相互礼让是客家人的美德。

  人与人相遇,会打招呼,并相互问好,即使是陌生人,也会以亲人称呼对方,比如遇到与自己年纪相似的人,男的称之谓“老拨”(“拨”是方言,是哥哥的意思)女的则称之谓“大嫂”、“大姐”。如果对方年龄比自己大,男的一般称之谓“大伯”,女的称之谓“婶婆”,如果对方年龄比自己小,则称之谓“老弟”、“老妹”。对开店经商者,男的称之谓“老板”,女的称之谓“老板娘”或“老板嫂”。对工艺人一般都称之谓“师傅”,对医师则称之谓“医生”。小孩称与自己父母年纪相似者谓“太伯”、“阿叔”、“阿姨”,如果和自己爷爷、奶奶年纪相似者,则称之谓“老阿爷”、“老阿婆”。

  客家人很注意人际往来的礼节。“上家过来下家客”,也就是说,上家人到下家来,就会被当作客人一样对待。亲戚朋友之间,每遇喜庆,都会登门相贺。客家人一向热情好客,注重礼节。凡是宴请或吃便饭,都有一定的礼节,如按辈分入席,男女不同席。筵席中来客,依次是首席舅公太(曾祖母外家),其次是舅公(祖母外家),再次为舅父(母亲外家),民间称之为“三代亲”。城里男家结婚宴请时,首席为舅父,其次为舅公太再次为舅公。若首席不到一般不开筵,如果是因故或对主人有成见,不愿到席,主人应把席位留下,让它空着,方可开筵。除“三代亲”为上宾外,姻亲次之,亲属同族则以辈分及年龄分次入座。朋友可以左右随便入座。如果是建房上梁请客的,其首席应是工匠和地理先生,其次为上述的“三代亲”,席次由宴请的主人安排,迟到的要饮酒表示歉意,中途离席要向主人说明原因,并向同席者表示歉意,宴席中间,主人来谢客敬酒时,客人要起立表示礼貌。

  平时,如逢客人来到,主人会很有礼貌地打招呼,并请客人进屋坐,同时以烟茶相待。无论是城里或乡下的客家人,屋里都建有小浴室并配备有浴盆,客人来到后,女主人会客气地烧一大锅开水,用水桶装着,拿进浴室,同时还会提进一桶冷水,让沐浴者对渗着洗,使水温不会过热或过冷。让客人痛痛快快地洗个澡,消除旅途的疲劳。“一家来客,四邻接待”这是山村客家人的风俗。无论是谁家来客,左右邻居一般都会炒煮几碟菜肴,温热一壶糯米酒,端到来客人的邻居家里,摆上餐桌,并亲为来客斟上一碗酒,请客人品尝自己的家酿和自己烹调的的菜肴。即使邻里之间曾发生过口角,也会不计旧时怨恨,照样提着酒壶端着菜肴,到邻居家款待客人,这样一来,邻里之间便会和好如初。

  如逢年节,亲友之间都会互相拜年,拜年时往往会包一个红包,并且带一包如冰糖、红糖等之类的食品做为礼物,主人必定会留客人饮酒并佐以各种腊味,在和亲戚朋友饮酒时,主人会夹一块鸡肉或鸭肉放进客人的碗里(每头鸡、鸭一般切成9至11块),另加二个圆蛋,以示敬重,如果是稀客,要以鸡腿或鸭腿相待。客人回家时,主人会把红包(另添点钱)及礼物退回,表示敬重。客人辞别时,主人应让客人先行,如客人年老体弱,出门时主人会小心搀扶,或让小辈送他(她)归回家中。

(五)传统岁时习俗

  过年 “百节年为首”,客家人与全国全省多数地方一样,视过年为一年中最为隆重和欢乐的节日。人们很早就开始准备过年。九、十月开始晒番薯片、米糕片供过年油炸和炒食。“冬至”一到,开始蒸酒。年近三十日,家家户户要蒸糖糕、做米果、杀猪、做豆腐、宰鸡等,欢欢喜喜迎接新年到来。

  祭灶 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二十三日晚后要把灶台刷干净,把旧的灶君取下烧掉,三十日晨把新像贴上,一送一迎,都要摆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在灶前烧香、点烛、放纸炮。   入年界 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加紧准备过年,外出的人都要赶回家过年。入年界限后,要教育小孩不能相骂,不能讲不吉利的话。在入年界前后,要择定吉日在屋内扫尘,打扫卫生。要清洗厨桌板凳,洗晒被褥蚊帐,干干净净过年。

  过大年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是过年气氛最为热烈、最为欢乐愉快的一日。这天上午,家家户户要拜菩萨、敬神。大年三十,各家厅堂要挂起祖宗画像,在大门口贴上鲜红春联,谷仓门上、禽畜栏前、家俱床铺以及水缸边都要贴上红纸条,叫做“封岁”,也叫“上红”。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干干净净过年。各家厅堂还要陈设供桌,布置香案,摆起鸡、鱼、肉、果品等,敬奉祖先。敬完祖先过后,每家每户会到围龙屋前厅点燃长长的鞭炮,用很长的竹篙串起,一边放一边往自己家门口走,意思是把福气接回自己家里。

  除夕晚上,吃团圆饭,菜肴丰盛。桌上要多放几副碗筷,以示请祖先回来一起过年。饭前,要先给祖先筛酒,将酒洒地,然后开始吃饭。席间,老人小孩吃鸡腿,以示尊老敬幼。

  守岁 吃罢团圆饭,灶具要洗得干干净净,以备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岁,辞旧岁,迎新春,每个房间要整夜灯火通明,叫“点岁火”,有些地方牛栏、猪舍也要点上灯。家长要给小孩发压岁钱,有些地方还要给老人压岁钱。

  开大门 正月初一按《通书》规定的吉利时辰开大门,顿时鞭炮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

  拜年 正月初一早上吃素。饭后人们相互拜年以吉利话相颂。小孩们穿着新衣,欢乐嘻戏,有的争向年长者拜年:“公公叔叔家发财,糖子饼果拿给涯(我)。”

  正月初二,走亲戚拜年。特别是新婚女婿(岳家会用书贴来请)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小俩口一起去,也有只女婿一人去;有的当天回来,也有住五、六天的。去时要带小母鸡、米果、糖果和香烛、鞭炮等,到时要在岳家祖先灵前烧香、点烛、放鞭炮。中午岳家请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热情。

  吃岁饭 初三早上吃“岁饭”(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初二晚上蒸好),饭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几个人就插几双,再插上一根带叶树枝,有的还要放上桔、柚等水果。吃岁饭前先要把饭摆在“当天”神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吃岁饭要准备很多菜,有鸡有肉,与大年三十吃团圆饭差不多。初三不能杀生,鸡要在初二杀好或过年时留下。

  出年界 正月初五,出年界。厅堂的祖宗画像要收起,纸门帘要取下烧掉,外出做工干活的就可以启程了。

  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又叫“上元节”,家家户户要筹办菜肴,喝酒过年。要闹元宵,新春游乐活动到达高潮。

  从过年开始到正月十五,各地游乐活动不断,以游龙灯、舞狮为多,有的从正月初一、二起开始活动。龙灯和狮队来到前,会预先发贴,来后要给他们送红包、吃点心。龙灯、狮队等除到各家各户表演外,还要到村中各庙宇和祠堂向神灵及祖先拜年。逢到春节后的第一个墟期,各路龙灯、船灯、狮灯等都要到集上表演,叫做“开墟”。春节到元宵期间,各地还有以下一些游乐活动:

  ”赏灯“ 每年的正月十五前后几天,都是客家人很注重的节日,上一年家里有小孩出生的,就会在这时候请所有亲朋好友过来一起庆祝,以小孩喻为灯芯,有传宗接代的意思,所以称”赏灯“。

  送春牛 一般在年初一,由三、五人组成一个小队,向各户送春牛图,有吹唢呐的,打小鼓的,敲小钹的,在每家门口吹打,送上“恭贺新禧”红贴,主人会给红包。

  稻草龙 一截一截,插满香火,由小孩抬着到各户灶前和猪舍牛栏去舞,祝贺合家平安、六畜兴旺,各户要给红包,小孩得欢乐,主人求吉利。

  蝙蝠灯 也由小孩逐户去舞,“火龙进屋,要你蜡烛”,“恭喜发财,买田建屋”,蝙蝠灯不收红包,只要蜡烛。

  船灯 灯状似船,在陆地表演游唱。春节前排练,锣鼓队,奏十番配合。到村以后,吃罢点心,在开阔场地表演,由船夫、艘婆唱“十月怀胎”、“十二月古人”、“瓜子仁”、“一枝花”等曲调,艘公只管划船不唱曲。晚上要在祠堂“开天官”,唱“天官赐福”等,最后喝酒吃饭。

  狮灯 有傩人出场,一个狮头,一个狮尾,一个孙猴子,一个沙和尚,还有锣鼓队。狮、猴、沙和尚演唱完后,要进行武术表演,打拳、舞刀、耍棍、跳桌。狮队过年前要请师傅教练武术。

  春分 二月春分,开始扫墓祭祖,也叫“春祭”。扫墓前先要在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杀猪、宰羊,请鼓手吹奏,由礼生念祭文,带引行三献礼。春分扫墓开始时,首先扫祭开基祖和远祖坟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动,规模很大,队伍往往达几百甚至上千人。开基祖和远祖墓扫完之后,然后分房扫祭各房祖先坟墓,最后各家扫祭家庭私墓。大部分客家地区春季祭祖扫墓,都从春分或更早一些时候开始,最迟清明要扫完。各地有一种说法,谓清明后墓门就关闭,祖先英灵就受用不到了。

  清明 三月清明,祭拜祖先。客家地区除大部分是春分扫墓祭祖外,也有一些地方是清明扫墓的。清明节这一天,也有一些地方要祭路旁土地伯公等神坛的。

  端午节 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家家户户买肉、杀鸭、包粽子、做米果过节。端午是个大节,许多地方在外面做工的都会回家过节。

  中元节客家地区多以七月十五为“鬼节”。有些地方都要提早一天过节,谓“七月十  山水客家
四人过节,七月十五鬼过节”。

  有些地方,客家也在七月半祭祖。

  中秋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俗称“八月节”,也是个大节。吃月饼,赏月,庆团圆。各家各户要置办酒菜,买猪肉、宰鸡鸭、做米果过节。中秋晚上,家人团聚过节,饭后吃月饼赏月。

  重阳节 九月初九日为重阳节,也叫重九节,俗称“九月节”,是年尾大节,有“过了重阳无大节”之说,出门的人很多都要赶回家过节。这一天,很多地方人们要带着小孩登高爬山,有的在高山上放风筝,谓可避邪、避瘟疫。很多老人都说,此俗系祖先从北方中原带来,代代相传至今。这一天,有些老人和妇女则上山到庵庙烧香拜佛。

  冬至 冬至在农历十一月,也叫“过冬年”。过冬至要吃猪肉、牛肉,做米果、煮汤丸,有钱人要吃鹿茸、人参补冬。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8UOOR3BV0BGT0025.jpg
2013-5-15 18:46


客家民居

综述


  客家民居建筑的风格和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和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变化,有圆寨、围龙屋、走马楼、四角楼等。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围龙屋、土楼。其中围龙屋是一种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筑,客家围龙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我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

     据历史学家考察,这种民宅建筑与中原贵族大院屋型十分相似,这是有其历史渊源的。客家先民原系中原汉人,因战乱、灾荒等原因辗转南迁赣、粤、闽交界山区落籍繁衍。客家先民南迁定居岭南后,不但传播了中原的先进耕作技术,而且建筑民宅保持了原有的传统风格。

围龙屋

  (一)围龙屋的整体布局

  围龙屋的整体布局是一个大园型,在整体造型上,围龙屋就是一个太极图。

  围龙屋前半部为半月形池塘,后半部为半月形的房舍建筑。两个半部的接合部位由一长方形空地隔开,空地用三合土夯实铺平,叫“禾坪”(或叫地堂),是居民活动或晾晒的场所。“禾坪”与池塘的连接处,用石灰、小石砌起一堵或高或矮的石墙,矮的叫“墙埂”,高的叫“照墙”。半月形的池塘主要用来放养鱼虾、浇灌菜地和蓄水防旱、防火,它既是天然的肥料仓库,也是污水自然净化池。

  后半部的房舍建筑,正中为方形主体建筑。有“三栋二横”,一围层;有“三栋四横”,二围层。最小的围龙屋的建筑面积也在上千平方米,大的则上万平方米。有的大围龙屋居住着上百户人家,几百口人。普遍为“三栋二横”一围屋居多。三栋二横围龙屋,有上、中、下三厅,各厅之间均有一口天井,并用木制屏风隔开,屏风按需要可开可闭。厅堂左右有南北厅、上下廊厕、花厅、厢房、书斋、客厅,居室等,错落有致,主次分明。建筑结构前低后高,这样就有利于采光、通风、排水、排污。

  正屋——横屋外层便是半月形的围屋层,有的是一围层,有的二围层,围龙屋由此而得名。弧形的围屋间,拱卫着正屋,形成一道防御屏障,围屋间窗户一般不大,是自然的瞭望孔、射击孔,便于用弓箭、土枪、土炮等武嚣抗击来攻之敌。围龙屋的设计建筑其实与当时客家人的处境有极大关系。客家人是唐宋以来由中原南迁的汉人,多居住在偏僻的山区,受当地人的排挤和欺侮,为了团结御侮求生存,他们不得不聚族面居,也不得不建造具有防御性的城堡式住宅——围龙屋,以抵御盗匪和当地人的侵扰。围龙屋还建有坚固的多层“角楼”,既可用来储备粮食、草料,又可居高临下射击来犯之敌。如遇盗匪前来扰劫,只要把大门、半门一关,村民们便携武器进入围龙屋和角楼,进行抗击。
  
(二)围龙屋隐含的文化精神

  第一、反映了客家人团结互助、敬老尊贤、礼貌文明、知书达理的传统美德。围龙屋内的大小天井一般配置有小型假山、鱼池和盆景,正屋后面半园“花头”和正门前面半月形池塘四围均载有各种花木和果树,围龙屋背后的山头林木叫“龙衣”,严禁砍伐,整座建筑掩映在万绿丛中,一年四季鸟语花香,环境优美而静雅。

  围龙屋内的柱、梁、枋、门等雕绘上山水花鸟、飞禽走兽等栩栩如生的图案,并涂上鲜艳夺目的油漆,显得金碧辉煌,古色古香,十分壮观、气派。一般来说,一座围龙屋聚居着一个近亲家庭,相互之间和睦共处,尊老爱幼、相敬如宾。逢年过节,男女老少齐集正屋上厅祭拜祖宗,在正中大门前的禾坪上舞龙舞狮,敲锣打鼓,尽情欢乐,呈现出一派喜悦、祥和景象。

  第二、客家围龙屋的风格是原始住宅风格的承传。据考古资料表明,处于黄河流域的原始社会中后期的半坡氏族和龙山氏族,他们居住的区域就是由几十座样式为方形和圆形的土夯房屋组成。这说明客家人的居住观念中潜意识地蕴含了其对祖先某些住宅经验的复苏和借鉴。

  第三、围龙屋的建筑特色也是古代阴阳思想的投射。集中体现在讲求建筑物体与天然地形的协调统一,而合符“天人合一”的哲学道理。如遇上不尽人意的地形则通过增加半月形花台或池塘或建筑半门调整座向,以达到阴阳平衡和适应环境。这种阴阳思想,后来又夹杂了不少讲究“风水屋场”的巫术文化,如俗谚:“风水人间不可无,全凭阴阳两相扶”等。

  第四、体现了传统的宗族观念。客家民居建筑规模宏大,一方面,呈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习性。因为,他们不论是在长途跋涉的游离中,还是新到一处人生地不熟的居地,都有一家一户所难于克服的困难,得靠本姓本族人聚居在一起;另一方面,屋内住户按辈分高低及尊卑来分配房间,其建筑中心位置都安排放祖宗牌位,供后人拜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家人这种传统家族伦理思想。

  客家人做了新屋,一般都要举行“搬新屋”礼俗,叫“出煞”。要请风水先生驱赶“三煞”之后,才会平安吉利。迁居之日,大排宴席,祭祀神灵。(前面已有叙述)

土楼

  说到客家最著名的就是他们的土楼了,如果你在网上搜索客家,会同时出现很多关于土楼的条目。如果你是集邮爱好者的话,你应该注意到了中国民居邮票里的福建民居之中有张便是客家的土楼。由于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林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匮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像土楼似的“抵御性”城堡式建筑住宅。在福建,土楼分方形土楼和圆形土楼两种,而圆楼相对少见。

  关于土楼的一个笑话估计大家还有印象:据说,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间谍卫星对中国进行拍照侦察,惊讶地发现在我国福建省的山区里分布着很多的不明大型建筑,或圆或方,经过分析认为是“导弹发射基地”,中国的军事实力不可小觑。直到中美建交后,美国人才知道那些所谓的“导弹发射基地”实际上是客家典型的民居——土楼。编辑本段客家方言

  一个民系成立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有共同的语言。客家民系的共同语言即客家方言。客家方言又称客语,客话,客家话,属于汉语七大言之一。从分布上看,主要在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湖南,台湾,四川, 等7个省,海外有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地。具体说,国内主要分布:福建--闽西地区的长 汀县,连城,上杭,永定等8个县;广西贺州,广东梅州,惠州,深圳,蕉岭等16县市;江西南部宁都,瑞金,兴国等14县市。

     此外,非纯客县,如福建南靖,平和,绍安,龙岩;广东潮州,海丰,韶关,东莞;江西铜鼓,广昌,永 丰等不少县市的许多地区;湖南长沙、株洲、娄底新化等地也讲客家话。此外,台湾海南四川等不同程度地分布着客家话。依据内部的 差异,客家话大体可以分为三个类型:以长汀话为代表的闽西客家话,以梅县话为代表的粤东客家话,以赣县蟠龙话为代表的赣南客家话。进一步,可以分为如下八片:汀北片(又称闽西片),粤台片,粤中片,惠州片,粤北片,宁龙片,于桂片,铜鼓片。

客家美食

综述


  客家人的饮和食,与汉族其他地区很多相同或基本相同,而由于本民系发展有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历史背景等等,饮食文化也别具特色。

  客家菜特点的形成,与客家人的生活环境、生活水平有很大关系。客家人早期既多聚居山高水冷地区,地湿雾重,食物宜温热,忌寒凉,故多用煎炒,少吃生冷,在使用香辣方面更为突出,菜肴有“鲜润、浓香、醇厚”的特色。出门即须爬山,生产条件艰苦,劳动时间长、强度大,需要较多脂肪和盐分补充大量消耗的热能,饮食以烹调山珍野味见长,略偏“咸、油”。 长期的迁徙流离及聚居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客家人艰苦度日,就地取材,制备咸菜、菜干、萝卜干等耐吃耐留的食物,家居可佐番薯饭并抑胀气,出门可配野菜充饥,这便形成了“咸、熟、陈”的特点。从上述特点的形成,也可见客家人适应环境能力特强,并创造了有特色的饮食文化。

  另方面,客家人既传承祖居地传统,又能吸取迁徙所经之地诸多饮食特色,更善于与聚居地的土著相融合,这便形成了客家饮食的丰富性。客家人的食谱,既有吴越地区的酸甜菜肴,也有巴蜀湖广地区的辛辣食品,更有闽粤地区的酱腌味菜。又由于客家人虽则平日粗茶淡饭,但甚好客,崇尚祭祖及重视节令喜庆饮食,因人、因事、因时而有不同的吃法和不同的饮食习俗,饮食文化更形多姿多采。

  客家比较有特色得菜有酿豆腐,肉丸(包括鱼肉丸,挥丸),东坡肉,酿香菇,酿春卷,白切鸡,酱鸭等。

长乐酿豆腐

  当然客家的豆腐同样也是很有名的:客家酿豆腐、四川麻婆豆腐、湖南臭豆腐,后两个只能算是小菜小吃,唯有客家人把豆腐上升为大菜、主菜。甚至他们闹新房的歌曲里都有豆腐,例如有一首这样唱道:   

新买磨石圆叮当,   

一心买来磨豆浆,   

三更半夜磨豆腐,   

呀呀啮啮到天光。

广东客家人

      客家人是广东本地三大原住民之一。客家人,又称为客家民系,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客家人分部在广东全省每个市,广东客家人口达2500万之众。近现代以来,涌现了洪秀全、孙中山、何子渊、叶挺、叶剑英等杰出人物,为推动社会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

  客家人并非是指我们平常所说的客居他乡的客人,而是指居住在在岭南地区有上千年历史的一个重要民系,是相对于广府、潮汕民系来说的。广东省内的三大民系(广府、潮汕、客家)都是杂糅了岭南最早的原住民百越诸族而最终形成的。客家民系比广府、潮汕民系形成的时间要晚,但客家人并不比其他两个民系晚来于广东,在广东的河源、惠州等地最早定居的就是糅合百越族的客家人,当时并没有客家这个概念(客家这个概念的最终形成已经是很晚的事情),此后,越来越多的南下汉人与闽粤赣三角地区的古越族移民混化以后产生了稳定的共同体,其主体有相当部分是生活在这里的古越族人民,而不仅仅是流落于这一地区的中原人。因此严格来说,现在客家人的祖先已经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中原人了。

  客家人是岭南三大民系之一,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和岭南,而最终形成于岭南大地。广东客家人常常以那些英才男儿为榜样,启发教育儿孙,向功勋事业有成的前辈们学习。 有人说: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还有人说:哪里有阳光,哪里就有客家人;哪里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里聚族而居,艰苦创业,繁衍后代。 由于客家人行走天下,移民世界,且在海外商界不乏成功者,因此有“东方犹太人”之称。

  叶挺、叶剑英、曾宪梓、李光耀、泰国首位女总理英拉等都是客家人的典型代表。

  在广东各地,本地客家人群体内部会用客家话交流,对外会用粤语和普通话交流。

  在海外,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广东客家人的聚居地(起源于几百年前的广东客家人下南洋运动),特别是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马拉西亚、泰国等地,客家话和潮汕话是当地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客家

  说到客家人,人们马上会问:何谓“客家”?

  “客家”一词,在客家语与汉语广州话中均读作“哈嘎”(HAKKA),含有“客户”之意。《辞海》中是这样解释的:相传在4世纪初(西晋末年),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一部分汉人因战乱南迁渡江,至9世纪末(唐朝末年)和13世纪初(南宋末年)又有大批汉人南迁粤、闽、赣、川……即现在的广东、福建、广西、江西、湖南、台湾等省区以及海外。为了与当地原居土著居民加以区别,这些外来移民自称自己是“客户”,是“客家”,是“客家人”。

  由此可见,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是汉民族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分支。客家人的主要聚集地在广东东部、北部和粤西片区。在宋末以前,宁化是客家人南迁的集散中心;在明末清初,嘉应州(现梅州市)是客家人的集散中心。客家人以此为轴心向中国南方逐渐扩展并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民系——客家民系,成为汉民族8大民系中重要的一支。

  据考证,客家人的先民,有过6次大规模的南迁:

  第一次南迁是在秦始皇时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政治和军事的需要,派兵60万人“南征百越”。南下的秦军,从闽粤赣边入抵揭岭(即揭阳山,今揭阳县北150里),直抵兴宁、海丰二县界。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派50万兵丁“南戍五岭”(今两广地区)。这些兵丁长期“戍五岭,与越杂处”。秦亡后,两批南下的秦兵都留在当地,成为首批客家人。

  第二次南迁是在东晋“五胡乱华”时期。当时,为了避难,一部分中原居民辗转迁入闽粤赣边区。稍后,由于南北对峙,又有大约96万中原人民南迁至长江中游两岸。其中一部分人口流入赣南,一部分经宁都、石城进入闽粤地区。

  第三次南迁是在唐末黄巢起义时期。先是唐代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巨大灾难,迫使大量中原汉人南逃。唐末黄巢起义,又有大批中原汉人逃入闽粤赣区。如宗室李孟,由长安迁汴梁,继迁福建宁化古壁乡。固始人王绪、王潮响应黄巢起义,率光、寿二州农民起义军五千下江西,致使闽赣边一带人口激增。

  第四次南迁是宋南渡及宋末时期。金人入侵,建炎南渡,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太湖流域一带。另一部分士民或南渡大庚岭,入南雄、始兴、韶州;或沿走洪、吉、虔州,而后由虔州入汀州;或滞留赣南各县。南宋末年,元军大举南下,又有大量江浙及江西宋民,从蒲田逃亡广东沿海潮汕至海南岛。

  第五次南迁是在明末清初时期。其时,生活在赣南、粤东、粤北的客家人因人口繁衍,而居处又山多地少,遂向川、湘、桂、台诸地以及粤中和粤西一带迁徙。这次大规模的迁徙,在客家移民史上被称作“西进运动”。四川的客家基本上来源于这次“西进运动”。当时四川人口因战乱、瘟疫及自然灾害锐减,清政府特别鼓励移民由“湖广填四川”。

  第六次南迁是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时期。当时为避战乱,有一部分客家人迁徙到南亚,有的被诱为契约劳工,被押往马来西亚、美国、巴拿马、巴西等地。

  除以上6次大规模的南迁外,中原汉人也有因旱灾水患逃荒而南迁者,另有历代官宦、贬谪、经商、游学而定居闽粤赣边地区的,但并不是所有南迁的汉人都成为客家人,他们中只有闽粤赣系和源自这一系的人,才被称为客家人。

  据统计,现在生活在中国大陆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江西、福建、四川、湖南、湖北、贵州、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总人口达5000万以上,占汉族人口的5%。在国外,客家人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的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东亚的日本、朝鲜,美洲的美国、加拿大、巴西,欧洲的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德国和奥地利等8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3000万之众。

  客家先祖原本居住在北方,后来搬迁到江南,分住赣、粤、闽、湘、台、琼诸省,并逐渐散及国外,漫布全球。赣南是客家先民南迁的第一站,也是客家人数最多居住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客家”这一称谓的来历是与客家先民的迁徙相关联的。对其居住地而言,这些人是从别处搬迁过来的“客”,可以说,离开了迁徙就不会有“客家”这一称谓。

  客家人迁徙的原因多种多样。早期则主要是源于灾害的胁迫。诸如残酷的战争、水、旱、虫等特大自然灾害的打击及瘟疫的流行。中国历史上每次大规模的战乱,几乎都造成了客家人的大迁徙。据史料记载,南北朝时期就有过客家先民的大迁徙。试想,在漫长的岁月里,“五胡十六国”,战火不断,哀鸿遍野,不逃离能活命吗?据说 们陈氏先祖就是在那个时期离开豫西故土辗转来到江西最后定居赣县的。“月是故乡明”啊,开始,先民们也许只想暂时客住一段时间,但慢慢地也就习惯了。于是建造房舍,开垦田地,畜养猪牛,长久地居住下去。由暂时的客住到长久的家居。就这样,也就永远的“客家”了!

  值得一提的是,有一种特殊方式的迁徙。据说秦始皇为了建造阿房宫,驱赶数万“木客”往赣南兴国伐木,没累死的后来就留在了当地,这大概便是赣南客家最早的先民。

  迁徙的过程肯定是艰险的。扶老携幼,跋山涉水,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安家过日子。客家先民披荆斩棘,排除险阻,“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他们终于挺过来了,形成今天这样一支有着数千万人丁的兴旺发达的民系群体。

  迁徙的最后一道程序是建房造屋安下家来。一位客属长者说:“安家最重要的是定屋场的位置。怎么定呢?要看风水。这个风水,不是地理先生讲迷信的那个风水。主要是采阳光,看风向,近水源,傍硬山,择高地。而坐北朝南、向阳背风、柴近水便、视野开阔则是理想的选择。”

  人们常常赞叹客家人的勤劳、勇敢、坚毅和机智。客家作为一个民系群体,由于先民数代屡次长途的迁徙,它自然比其他群体更多样更深层次地体验了社会实际和生产实际,它也就必然受到了更多的锤炼和滋养,积累了更多的处理与自然界关系及社会人际关系的经验。因此,客家群体中出现过大批的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企业家……

  客家先民,系来自中原。是历代因战乱从中原大规模直接迁徙而至,或辗转迁入,或官宦、贬谪、经商等原因而落居。其先民迁徙有以下几个时期:

  (一)秦汉统一中国,中原移民开始南下。

  1、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军六十万灭楚“南征 百越之君”,集结余干之水的秦军,于公元前221年置闽中郡后,即分兵南下,从闽粤赣边入抵揭岭,即揭阳山,今揭阳县北一百五十里,直抵兴宁、海丰二县界。

  2、秦始皇三十三年,五十万人守五岭,即赵佗“将卒以戍越”。由是观之,闽粤赣边有两支秦军屯戍,一戊南野之界,一戍揭岭。

  3、秦始皇三十四年,赵佗又在隔河二里筑城以控武水,筑万人城于中宿浈山。赵佗又在龙川筑城居之。这批筑城者人数不详,但同期徙往北方边郡筑城可考者,少者三万户,多者五万户。

  4、秦始皇三十六年,估计秦驻闽粤赣边之戍徙民约占当地人口三分之一以上。

  5、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5年),又大批中原士卒南戍 岭南,分驻于郡县及军事要冲。

  6、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闽中及揭阳(潮、梅古为闽越地)的闽越人都搬走了,是地只留下秦中县徙民的后裔。这说明自此起,闽粤赣边居民是以中原移民为主体。

  (二)汉末建安至东晋永嘉之际,中原人民避难,有一部分人迁入闽粤赣边区。

  东汉末年,中原人民避难入交州,曾掀起一次高潮,南迁主要由海道而来。

  南北朝时,南北对峙,中原人民又一次大规模南迁,迁移人口约96万,大部分稳定在长江中游两岸,其中一部分入江西赣南,部分又经宁都、石城进入闽粤边州县。

  永嘉之际,中原士族流入福建者众。

  (三)唐代安史之乱,战祸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中原人民大量南逃。

  (四)唐末黄巢起义,中原人民避难者又大批逃入闽粤赣区。如宗室李孟,由长安迁汴梁,继迁福建宁化古壁乡。固始人王绪、王潮响应黄巢起义,率光、寿二州农民起义军五千下江西。唐末至宋、闽赣边人口激增。

  (五)宋南渡与宋末再有大批中原人民逃难至粤中与闽粤赣边地区。

  建炎南渡,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杭、秀、苏、常、湖、即太湖流域一带。另一部分而且是大部分随隆 皇太沿走洪、吉、虔州,皇太回临安。这些士民没有随太后的条件,又势不能北返,因而一部分南渡大庚岭,入南雄、始兴、韶州。一部分由虔州入汀州。一部分滞留赣南各县。

  南宋末年,元军大举南下,江浙及江西大量宋民,一路从蒲田逃亡广东沿海潮汕至海南岛。

  (六)除以上所述因战乱大规模南迁外,中原人民因旱灾水患逃荒而南来,亦有历代官宦、贬谪、经商、游学而定居闽粤赣边地区者。

  从以上史料看,客家先民主要来自中原汉族。而客家民系形成的过程中,又不断融化吸收畲、瑶、蛋、木客等南方少数族群壮大了客家队伍。

客家人的风俗

客家山歌:流传千载的天籁之音

  “客家山歌远传扬,条条唱出情意长,条条唱出郎心事,声声唱出妹心肠”。客家山歌是我国著名的民歌之一,是祖国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继承了诗经三百篇的风格,世代相传,具有鲜明的主题和地方特色,富有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其艺术风格独特,语言通俗易懂,生动传神,流畅自然,文采内涵,耐人寻味。

  客家山歌用客家话唱,基本是四句七字体,第一、二、四句押韵;唱时往往触景生情,即席歌唱,随口而出,情深意切;唱腔丰富多彩,节奏自由又富于变化,同是客家山歌而同中有异,如梅城山歌、松口山歌、石马山歌,腔调不同,仅梅州就有100多种腔调,但都是曲调高亢、嘹亮、抒情、悠扬,十分动听;演唱艺术上继承赋比兴的传统手法,又常用直叙、比喻、双关、歇后、夸张、叠字等手法;种类和体裁上有山歌号子、爱情山歌、抒情山歌、尾驳尾、虚玄歌、逞歌、猜调等;唱的形式有独唱、对唱、表演唱等。

  千百年来,客家人用它来歌唱劳动生活、抒发情思和鼓舞斗志,用它来交流感情,联络友情,娱乐身心,如:“山歌紧唱心紧开,井水紧打紧有来,唱到青山团团转,唱到莲花朵朵开。”但是,旧封建时唱山歌层层受禁,只在山林田间唱,从50年代起才发展到大庭广众中唱,唱到北京及至海外。

  梅州是客家人聚居中心,客家山歌流行,素称“山歌之乡”,哺育出许多著名山歌手,先日有刘三妹,刁嫂子等,现代有余耀南、汤明哲、陈贤英等。“东教场里搭歌台,八方歌手逞歌才。山歌好比梅江水,源远流长滚滚来”。为弘扬客家文化,梅州每逢中秋举办山歌节,大打山歌擂台,非常热闹。

客家酒俗文化

  家人十分好客,每当亲朋戚友到来,他们都喜欢以家酿米酒相待,这种米酒又称“水酒”,如是初开坛提取的酒,称之为“酒娘”。这种“酒娘”好喝,度数虽然不高,但后劲大,容易醉人。他们在喝酒时,很注意礼节。

  客家人喜欢使用四方桌,俗称“八仙桌”,一种可供八个人同坐的木头桌。上座时,他们很重视席位的安排,一般按亲朋戚友的尊卑入席就坐。宴席间的大小位,是这样安排的,如正厅只排有一张桌子,这时以面对大门的左侧为首位,右侧为第二位。然后从左到右,穿插论序,面对正厅的右侧为最小。如果安排二张桌子,这时候以左边桌位为大,右边为小,席位大小也是穿插而行。如果安排三桌,称之为“一品席”,这种情况,以首席为尊。如果安排五桌,一般要排成“梅花席”。

  宴席间第一回斟酒(亦称筛酒),是按尊卑长幼次序先后斟酒,最后再给自己斟酒。酒斟好后,酒壶嘴不能对客人,要对着自己,否则就是失礼。敬酒时,敬酒者要站起来,左手摁胸(表示尊敬和诚意),右手举杯讲几句祝颂的吉祥语,并且要先喝表示敬意。有人迟到,视不同情况罚酒1-3杯,妇女半杯。如中途退席,要喝1-3杯,才能离席。

  客家人喝酒时,为了增添酒兴和热闹气氛,在各种宴会场合,或俗、或雅、或简、或繁,都有猜拳助兴的习俗。猜拳时还有一些规则,比如出三时,不能拇指、中指、食指一起出。出一时,大拇指要侧向,不能往上翘。出二时,如使用大拇指、食指表示,出手时要侧向,不能象灯驳壳枪一样食指指向对方,以表示礼貌。

  客家人酒令,具有丰富的知识性。猜拳的数字从零到拾,如猜中双方所出的手指合计数,即为胜方。如双方同时猜中或均未猜中,也有采取“四字式”叫法,比如猜“一”时叫“一品高升”;猜“二”时,叫“两家和好”;猜“三”时叫“三星高照”;猜“四”时叫“四季发财”;猜“五”时叫“五子登科”;猜“六”时叫“六六顺心”;猜“七”时叫“七巧成图”;猜“八”时叫“八仙庆寿”;猜“九”时叫“九久长长”;猜“十”时叫“十全十美”。所以喊的就是吉祥语。

  喝酒猜拳时,一般以三杯酒为一组,输拳者喝酒,三杯酒喝完就算过关。如余兴未了,可再来一组或几组。如需请人代拳、代酒,应和对方协商,,征得对方同意才行。除了猜拳斗酒外,还有出手指点数字斗酒,做法是席间指定一人为首,按大家所出手指的总数,算到谁,谁就得喝一杯,例如大家所出手指是六,从为首者算起,到第六位即为喝酒者。另外也有“转汤匙”斗酒的,桌中摆一个汤匙,由一人旋转汤匙,待汤匙停止转动时,汤匙柄指向谁,谁就得喝一杯。除外还有“猜单双”斗酒的,在手心中任意放入一枚或两枚硬币,让别人猜单、双,输者喝酒。

  客家人酒令花样多,有文化的人还喜欢“字词令”(包括地方特产令、农谚令等)、“诗词令”,此外还有“通令”(多是别出心裁,涉及意趣,令人忍俊不禁。),包括猜谜等。客家人喜欢通过酒规酒令、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游戏,增添酒兴,消除寂寞困倦,直至尽欢尽醉。(摘自《三明侨报》)

客家婚姻礼俗

  客家人的婚姻礼俗受古时风尚影响较重,主要仍以传宗接代为目的。客家人男婚女嫁讲究“明媒正娶”,客家社会正式的婚姻关系是一种“嫁娶婚”,招赘之风并不盛行。

  客家社会虽不免亦存在重男轻女的成见,但总体上,男女关系还是较平等的。如,客家妇女与男子在家中同样力作。因此,女子在娘家时,与兄弟平等;出嫁时,父母重视其婚嫁,夫家也必须按传统礼节,循规蹈矩,才能娶得好媳妇。客家人的婚姻方式,都依照古制“六礼”。随着社会的变迁,虽有更改,但大致上还是参照旧制办理。六祀仪式:“说亲,送定,报日子和送聘金,盘嫁妆,接亲与送亲,拜堂与吃面碗鸡”。和古之"六礼"大同小异。婚礼仪式中,仍有闹房,圆房等旧俗。

  新娘出嫁后第三天,娘家宴请女儿,女婿,谓之“请三朝”。这天,女儿不能在娘家住宿,一定得赶回夫家。有些乡间,娘家过几天请一些妇女亲友到女儿家中做客;或娘家请女儿回家做满月酒(结婚满月时)。男女亲家各择日期,设宴互请,谓“上门”,以求加强两亲家间的往来。

  结婚宴请宾客,俗称“喜酒”,礼节甚为隆重,过去尤其如此。其中,女方到男家的客人叫“大客”;男方要在门前放鞭炮迎接,他们未到席,不能开宴。新郎要在母舅的首桌执壶,从母舅开始轮流斟酒。宾客按尊卑远近、长幼入席,外戚尊,本族卑。厅堂左上为首席,右为次,上坐老人,下陪客等等。

  其他婚姻形式,如抱童养媳,赘婚,转亲,换亲,改嫁等。有些现正逐步少见,消失。

传统岁时习俗

  过年 “百节年为首”,客家人与全国全省多数地方一样,视过年为一年中最为隆重和欢乐的节日。人们很早就开始准备过年。九、十月开始晒番薯片、米糕片供过年油炸和炒食。“冬至”一到,开始蒸酒。年近三十日,家家户户要蒸糖糕、做米果、杀猪、做豆腐、宰鸡等,欢欢喜喜迎接新年到来。

  祭灶 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二十三日晚后要把灶台刷干净,把旧的灶君取下烧掉,三十日晨把新像贴上,一送一迎,都要摆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在灶前烧香、点烛、放纸炮。

  入年界 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加紧准备过年,外出的人都要赶回家过年。入年界限后,要教育小孩不能相骂,不能讲不吉利的话。在入年界前后,要择定吉日在屋内扫尘,打扫卫生。要清洗厨桌板凳,洗晒被褥蚊帐,干干净净过年。

  过大年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是过年气氛最为热烈、最为欢乐愉快的一日。这天上午,家家户户要拜菩萨、敬神。大年三十,各家厅堂要挂起祖宗画像,在大门口贴上鲜红春联,谷仓门上、禽畜栏前、家俱床铺以及水缸边都要贴上红纸条,叫做“封岁”,也叫“上红”。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新衣,干干净净过年。各家厅堂还要陈设供桌,布置香案,摆起鸡、鱼、肉、果品等,敬奉祖先。

  除夕晚上,吃团圆饭,菜肴丰盛。桌上要多放几副碗筷,以示请祖先回来一起过年。饭前,要先给祖先筛酒,将酒洒地,然后开始吃饭。席间,老人小孩吃鸡腿,以示尊老敬幼。

  守岁 吃罢团圆饭,灶具要洗得干干净净,以备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晚上要守岁,辞旧岁,迎新春,每个房间要整夜灯火通明,叫“点岁火”,有些地方牛栏、猪舍也要点上灯。家长要给小孩发压岁钱,有些地方还要给老人压岁钱。

  开大门 正月初一按《通书》规定的吉利时辰开大门,顿时鞭炮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

  拜年 正月初一早上吃素。饭后人们相互拜年以吉利话相颂。小孩们穿着新衣,欢乐嘻戏,有的争向年长者拜年:“公公叔叔家发财,糖子饼果拿给涯(我)。”

  正月初二,走亲戚拜年。特别是新婚女婿(岳家会用书贴来请)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小俩口一起去,也有只女婿一人去;有的当天回来,也有住五、六天的。去时要带小母鸡、米果、糖果和香烛、鞭炮等,到时要在岳家祖先灵前烧香、点烛、放鞭炮。中午岳家请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热情。

  吃岁饭 初三早上吃“岁饭”(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蒸好,有的正月初二晚上蒸好),饭上插上筷子,家中有几个人就插几双,再插上一根带叶树枝,有的还要放上桔、柚等水果。吃岁饭前先要把饭摆在“当天”神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吃岁饭要准备很多菜,有鸡有肉,与大年三十吃团圆饭差不多。初三不能杀生,鸡要在初二杀好或过年时留下。

  出年界 正月初五,出年界。厅堂的祖宗画像要收起,纸门帘要取下烧掉,外出做工干活的就可以启程了。

  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又叫“上元节”,家家户户要筹办菜肴,喝酒过年。要闹元宵,新春游乐活动到达高潮。

  从过年开始到正月十五,各地游乐活动不断,以游龙灯、舞狮为多,有的从正月初一、二起开始活动。龙灯和狮队来到前,会预先发贴,来后要给他们送红包、吃点心。龙灯、狮队等除到各家各户表演外,还要到村中各庙宇和祠堂向神灵及祖先拜年。逢到春节后的第一个墟期,各路龙灯、船灯、狮灯等都要到集上表演,叫做“开墟”。春节到元宵期间,各地还有以下一些游乐活动:

  送春牛 一般在年初一,由三、五人组成一个小队,向各户送春牛图,有吹唢呐的,打小鼓的,敲小钹的,在每家门口吹打,送上“恭贺新禧”红贴,主人会给红包。

  稻草龙 一截一截,插满香火,由小孩抬着到各户灶前和猪舍牛栏去舞,祝贺合家平安、六畜兴旺,各户要给红包,小孩得欢乐,主人求吉利。

  蝙蝠灯 也由小孩逐户去舞,“火龙进屋,要你蜡烛”,“恭喜发财,买田建屋”,蝙蝠灯不收红包,只要蜡烛。

  船灯 灯状似船,在陆地表演游唱。春节前排练,锣鼓队,奏十番配合。到村以后,吃罢点心,在开阔场地表演,由船夫、艘婆唱“十月怀胎”、“十二月古人”、“瓜子仁”、“一枝花”等曲调,艘公只管划船不唱曲。晚上要在祠堂“开天官”,唱“天官赐福”等,最后喝酒吃饭。

  狮灯 有傩人出场,一个狮头,一个狮尾,一个孙猴子,一个沙和尚,还有锣鼓队。狮、猴、沙和尚演唱完后,要进行武术表演,打拳、舞刀、耍棍、跳桌。狮队过年前要请师傅教练武术。

  春分 二月春分,开始扫墓祭祖,也叫“春祭”。扫墓前先要在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杀猪、宰羊,请鼓手吹奏,由礼生念祭文,带引行三献礼。春分扫墓开始时,首先扫祭开基祖和远祖坟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动,规模很大,队伍往往达几百甚至上千人。开基祖和远祖墓扫完之后,然后分房扫祭各房祖先坟墓,最后各家扫祭家庭私墓。大部分客家地区春季祭祖扫墓,都从春分或更早一些时候开始,最迟清明要扫完。各地有一种说法,谓清明后墓门就关闭,祖先英灵就受用不到了。

  清明 三月清明,祭拜祖先。客家地区除大部分是春分扫墓祭祖外,也有一些地方是清明扫墓的。清明节这一天,也有一些地方要祭路旁土地伯公等神坛的。

  端午节 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家家户户买肉、杀鸭、包粽子、做米果过节。端午是个大节,许多地方在外面做工的都会回家过节。

  中元节 客家地区多以七月十五为“鬼节”。有些地方都要提早一天过节,谓“七月十四人过节,七月十五鬼过节”。

  有些地方,客家也在七月半祭祖。

  中秋节 八月十五中秋节,俗称“八月节”,也是个大节。吃月饼,赏月,庆团圆。各家各户要置办酒菜,买猪肉、宰鸡鸭、做米果过节。中秋晚上,家人团聚过节,饭后吃月饼赏月。

  重阳节 九月初九日为重阳节,也叫重九节,俗称“九月节”,是年尾大节,有“过了重阳无大节”之说,出门的人很多都要赶回家过节。这一天,很多地方人们要带着小孩登高爬山,有的在高山上放风筝,谓可避邪、避瘟疫。很多老人都说,此俗系祖先从北方中原带来,代代相传至今。这一天,有些老人和妇女则上山到庵庙烧香拜佛。

  冬至 冬至在农历十一月,也叫“过冬年”。过冬至要吃猪肉、牛肉,做米果、煮汤丸,有钱人要吃鹿茸、人参补冬编辑本段客家人的语言  客家人有自己的语言,是客家话,以广东梅县的客家话为标准。

  客家话主要特点是: 语音上:多送气音,古全浊声母,不论平声仄声,大多变读为送气清音,如,“别,步,抱”多读作 [p‘],“地,大,弟”读作[ t‘-],“在,字,坐”读作[ ts‘-],“旧,舅”读为[ k‘-]。古非敷 奉声母部分字今读作,而客话读重唇音,如“斧,分,放,腹”念[p-],“孵,讣”读[p'-],“扶,肥, 饭”也念[p']。古晓匣母合口字,客家话中多读[f]声母或[v-],如火,花念[f-],“话黄换”念[v-]。古 是晓组声母(如“基,欺,希”的声母),在细音前不腭化,仍保留舌根及喉音[k k' h]的读法;大部分 地区没有撮口呼韵母,撮口呼韵母混入齐齿呼韵母;古鼻音韵尾和塞音韵尾各地不同程度地保留着;声调 上,多数地区是6个声调,少数地区有5个或7个声调。闽西长汀话,连城,清流都没有入声,剩下平声 分阴阳,去声分阴阳,上声自成调共5个调。

  总的来讲,粤语没有以上特征。步仍读[b‘],地仍读[d‘],在仍读[z‘],粤语中共有九个声调,粤语的1、2、3、4声一般与国语的发音一致,而广东话中基本的发音大多都可分重音和低音两种。

客家人的文化

  客家民系的真正形成,虽然只有短短的几百年历史,然而客家人所创造的绚丽多姿的文化、独特的风情风貌却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千百年来,客家人在由北向南的长途跋涉和频繁的迁徙中;不仅保留了古老汉民族固有的优秀文化传统,而且还吸收了闽越、畲、瑶等族的优秀文化和风俗,从而使客家文化千情万种、云蒸霞蔚、独具特色.成为汉民族文化中光彩夺目的一页!  

客家文化宣传大使客家妹妹钟彩媚

  客家妹妹,本名钟彩媚,互联网第一正面、励志网络红人,客家文化宣传大使,客家爱心天使,原创客家流行歌手。2010年10月下旬因一篇真实感人的连载网文偶然走红网络后,一直保持本真,不仅以宣传客家文化、弘扬客家精神为己任,还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活动和演出,是网友心目中的爱心天使。其干净甜美的嗓音,坚强淳朴的内涵,清纯脱俗的外表,赢得了无数网友的青睐和支持。

  2岁时,被母亲抛弃,从此与奶奶相依为命。6岁时,父亲再婚,为父亲着想,改口叫叔叔。为了维持生活,曾捡过破烂,卖过草药,洗过无数个碗和碟,从初中开始,每个暑假都会去打工赚取生活费,是一个坚强淳朴的客家女。

  品学兼优的她,于2007年9月入读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财经系, 然而却在2010年1月,因欠学费过多,被无情的学校强制休学。2010年3月,即春节过后,弃学到深圳打工。

  2010年10月,参加深圳卫视求职栏目,走进公众的视野,无数网友被她那骨子里的坚强勇敢善良美丽的性情所打动。她的一句发自肺腑的简单平实的话语“我是来求职的,不是来博取大家的同情的,为了家人的幸福,我拼了”更是赢得了无数的掌声。尽管有很多热心人士向她伸出援助之手,但她都委婉地拒绝了。她说“我还年轻,我想通过自己的双手去改变命运”!

  2010年12月,爱歌唱的彩媚为更好地宣传客家文化,录制了她的第一首原创客语歌曲《溪流》;

  2011年3月,彩媚心怀感恩,知恩图报,携手深圳一家爱心企业为母校乌石中学(初中)捐赠图书;

  2011年4月上旬,彩媚带着乡亲们的善款亲自去广州看望在火海中用身体护住弟弟导致被严重烧伤的“勇敢姐”朱嘉怡;

  2011年4月下旬,被家乡论坛——紫金论坛授予“爱心形象大使”荣誉称号,同时还被众网友和各大媒体誉为“客家文化宣传大使”;

  2011年5月,录制原创公益歌曲《宝贝回家》,呼吁大家尽“微博”之力,帮助流浪、走失、被拐儿童早日回到父母身边。

  2011年6月下旬至7月中旬,彩媚为了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客家,为了所有支持她的亲友,鼓起勇气报名参加了《花儿朵朵》,并且以一首特色客家山歌成功晋级广州唱区50强,粉丝们得知此消息后,纷纷前来助威。

  2011年8月中旬,广州电视台《晚安广州》栏目邀请彩媚做了一期个人专访,纯真如初,依旧是那套纯朴的客家服,那张纯美的笑脸。

  2011年9月,彩媚把她的奶奶从老家带到深圳看病,尽管彩媚很忙,要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但她还是挤出时间来照顾奶奶,一颗孝顺的心让彩媚更加美丽。

  2011年10月,正值彩媚走红网络一周年之际,深圳电视台《我的深圳故事》栏目为彩媚做了一期全面的访谈,讲述了彩媚的深圳情结以及一路走来的感人事迹还有她的生活现状。

  2011年11月,《0755消费周刊》对彩媚的近况做了一次专访,并在城市印象版块中刊登出了彩媚对她奶奶、对客家的深厚情怀。

  2011年12月,彩媚为奶奶写歌,作为一份特殊的礼物送给奶奶,《奶奶我爱你》录制完毕并上传至原创音乐网,短短几小时,试听人气突破10万,其深情柔美的演唱和迷人动人的嗓音再次感动无数歌迷。

  2012年1月1日即元旦佳节,彩媚为回馈广大歌迷及家乡人民的支持,回乡举办“客家妹妹新年见面会”与歌迷互动,同时被河源汽协授予“河源汽车宝贝推广大使”荣誉称号。

  2012春节前夕推出用客家方言唱的集客家文化与新年气息于一体的贺岁新单曲及MV《客家妹妹来拜年》。 2012春节前夕推出用客家方言唱的集客家文化与新年气息于一体的贺岁新单曲及MV《客家妹妹来拜年》;春节期间,参观敬梓文昌殿,为一直以来支持和关心她的父老乡亲及广大网友祈福;也是在这个春光明媚的新春佳节,彩媚满怀爱心探访了紫金儿童福利院,看望了在那里生活学习的18位残疾儿童,并给他们每人派发了自己精心准备的新年利是,给他们送去新春祝福,鼓励他们好好学习。

  2012春节过后,孝顺的彩媚,边工作边挣钱,还奔波于更大医院,为奶奶治病,直到8月底,奶奶的病有所好转后,这个“消失”近半年的客家妹妹,又义不容辞地开始了客家文化的传播,受到了众多粉丝的肯定和支持。

[客家娶亲]

  闽西客家人的迎娶婚礼别有风趣。男家的迎亲队抵达女家,新娘出门站在画有八卦太极图的米筛中换上新鞋,称为“过米筛”象征留下娘家的活土(财气),到婆家去重创业。接着背出家门,上车(古时用轿)时兄弟用一碗水泼到车上,表示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此时,新娘放声恸哭。到达男家后,在一福命妇手捧盛着柑橘(寓甘甜,吉祥的园盘)的牵引下跨过火红的木碳炉,以示“兴旺”。入门时,新娘跨鸡而过,称“拦门鸡”。进入厅堂拜堂后,即入洞房,婚宴开始。深夜闹洞房,酣乐为止。

[迎春]

  是在农历立春日,州官县尹亲赴郊外举行迎春牛仪式,由官员亲自扮春官鞭打纸扎春牛或真牛下田犁田,以示重农勤桑。农村则在神前祭祀,家家户户采摘冬青树枝和桃李花,扎在竹竿上,制成“春把”,从天井伸向高空,堂前摆上供品,“立春”时辰一至,焚香烛、放鞭炮,称“迎春接福”,祈求全家安居乐业,稻菽丰收。有的地方,用土捏成春牛或纸扎春牛,分送各户,置于灶君之旁,以祈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客家妇女的凉帽]

  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凉帽用薄薄的蔑片或麦杆编成,斗笠的顶部缝有布,有的还绣着花(多绣梅花),边沿四周,除正面外,还垂挂着五寸来长的褶叠均匀五彩斑斓的布,远远望去象一朵朵飘逸的艳丽鲜花。未婚的姑娘还在垂布的两端编织着五颜六色的彩带。彩带便成为客家姑娘婚否的标志。凉帽除有遮挡阳光,防雨水、防尘、防沙外,亦是客家妇女的独特的头饰。

[连城“走古事”]

  连城县境以祈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民间娱乐活动。走古事,以戏曲装扮的儿童立于轿台之上,由22名青壮年抬着,于正月十四上午十点许,在菩萨轿、万民宝伞、彩旗、十番鼓乐队的簇拥下,一路鸣铳,在数以万计的乡民和游客的围观中,开始竞赛,直走到领先的“天宫”棚同第二棚“古事”脱节时,鸣铳进入寸中,第一次 “走古事”结束。第二次是正月十五日“古事”列队到村中的溪流里。鼓乐队相互泼水透湿,然后响三铳,“古事”棚蜂拥下水,逆水径走,他们不顾天寒水深,河石苔滑,跌倒了再爬起来,勇往直前,激烈兢争,直至抵达终点方允遏止,人们在欢娱中取乐,在兢争中健身,是春节期间独特民间体育、娱乐活动。

[龙岩采茶灯舞]

  距今有150多年历史。采茶灯舞以“采茶”和“扑蝶”为基调,配上轻松流畅的民间小调,轻歌曼舞,充满欢快热烈的气氛,是福建民间舞蹈的一朵奇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把此曲收入文库。

[姑田游大龙]

  元宵佳节游大龙是连城姑田传统的群众性文娱活动,始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姑田纸扎龙直径70厘米,长600余米,由一百五十节组成,由600余名青壮年参舞,被誉为 “天下第一龙”。

[闽西汉剧]

  具有独特风格,广泛流行于闽西客家地区和龙岩、漳平等地,是福建省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分生、旦、丑、净四门行当;乐器方面有头弦、月琴、三弦、琵琶4大件,还有二胡、笛子、唢呐、大小锣,铜锣、碗锣、堂鼓、大小钱板、夹板等。经收集记录有本子的传统剧目达200多个。

[闽西木偶戏]

  木偶多至36个,每个木偶由10多条线操吊,木偶身长76.59厘米,头约8.32厘米,眼珠会转、嘴会张合和四肢能活动。分文、武小生,文、武老生,正、武、丑、老旦,文、武净和文丑等角色。音乐唱腔分“高腔”和“乱弹”两种。“高腔”的基本曲调为“九调十三腔”,以清为主,用客家话演唱;“乱弹”则吸收闽西汉剧的西皮、二黄唱腔,用官话演唱,木偶戏剧目有几百个。50年代,闽西木偶戏代表队曾赴上海参加华东区地方戏曲会演,荣获“特种艺术表演奖”。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8UOOR3BV0BGT0025.jpg
2013-5-15 18:48


客家人的分布客家

中国大陆客家人分布


赣闽粤交界客家地区,客家原乡被分三省而治(客家中心区)客家地区根据过去和近年各地学者的调查资料排列出来。下列县市是中国客家人分布的县市,由于属于阶段性研究,所以只能作现时的参考。

广东:

梅州市全境,梅江区、梅县、大埔县、蕉岭县、平远县、兴宁市、五华县、丰顺县

河源市全境,源城区、东源县、紫金县、龙川县、和平县、连平县

惠州市惠城区全境、惠阳区全境、惠东县全境、博罗县部分区域、龙门县部分区域

揭阳市揭西县部分区域、普宁市部分区域

汕尾市陆河县全境、陆丰市部分区域

深圳市龙岗区、盐田区、石岩街道、观澜街道、龙华街道、西丽街道、宝安区西乡街道、福永街道等部分区域

东莞市樟木头镇、清溪镇、凤岗镇、塘厦镇、厚街镇、虎门镇等部分区域

韶关市始兴县、南雄县、仁化县、乐昌县、曲江区、新丰县、翁源县等部分区域

清远市北部、东部、英德市等部分区域

广州市花都区、从化市、增城市等部分区域

中山市五桂山地区、台山市赤溪镇

另外,云浮市、肇庆市、茂名市、阳江市、湛江市等各地均有客家村镇分布。

福建:

长汀、宁化、清流、明溪、连城、上杭、武平、永定、建宁、将乐、泰宁等11个。

非纯客家县市:诏安、云霄、南靖、平和等。

江西:

宁都、上犹、大余、崇义、安远、信丰、龙南、全南、定南、兴国、瑞金、会昌、寻乌等。

非纯客家县市:永丰等。

广西:

非纯客家县市:博白县、陆川县、防城港市、合浦县、浦北县、贺州市等。

海南:

非纯客家县市:儋州市、临高县、澄迈县、琼中县、万宁市、陵水县、屯昌县、海口市等

湖南:

非纯客家县市:临湘、浏阳等

四川:

非纯客家县市:安岳、仁寿、简阳、成都等。

香港客家人分布香港原属广东省的宝安县,是客家人的传统聚居地之一。17世纪末,客家人就开始向香港迁移,香港仍未开埠前客家人是香港原居民最早之一,该地区因而被人叫做“客家村”。在英国殖民香港以前,香港336个村落中(例如薄扶林村),客家人的村落多达128个[9]。

2010年时,香港的客家人约有200万人[10]。但由于现时在香港客家语早已不占优,被标准粤语(即广府话或称广州话)取代的影响,至今新一代很多都不会讲客家话。

台湾客家人

主条目:台湾客家人

世界各地客家人分布1994年中国梅州市为在梅州举行"世界客属第十二次恳亲大会",通过多渠道,包括国内外函调、采访、采摘报刊材料等方面汇总统计,客家人在国内外分布人数共6562.429万人,其中国内6107.8万人,国外454.629万人。本文倾向于采取这个统计数据。时间过去十七年了,一向人丁旺盛的客家地区,人口必定有更大的增长。2011年据有关客属机构非正式保守统计国外客属人口约有1200万人左右。分布在80多个国家和地区,客属社团多达数百个。

亚洲国家 人数(万)

印度尼西亚 800
中华民国(台湾) 419.7[11]
马来西亚 150
泰国 100
新加坡 40
菲律宾 0.68
越南 30

国家 人数(万)

缅甸 5.5
柬埔寨 1
印度 2.5
老挝 0.5
沙特阿拉伯 0.22
日本 1.2
文莱 0.9
巴基斯坦 0.2
国家 人数(万)
尼泊尔 0.24
斯里兰卡 0.017
科威特 0.017
朝鲜 0.1
韩国 2
土耳其 0.05
孟加拉国 0.05

美洲国家 人数(万)

美国 30
牙买加 8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0.2
巴拿马 25
哥伦比亚 0.01
危地马拉 0.01
多米尼加 0.12

国家 人数(万)

加拿大 10
玻利维亚 0.01
秘鲁 20
巴西 0.24
智利 0.12
圭亚那 0.6
阿根廷 0.5

国家 人数(万)

古巴 0.81
厄瓜多尔 0.02
苏里南 0.81
委内瑞拉 0.02
墨西哥 0.01

欧洲国家 人数(万)

法国 5
荷兰 0.21
俄罗斯 0.12
丹麦 0.12
挪威 0.3
英国 18
国家 人数(万)
德国 1.2
意大利 0.1
瑞士 0.1
比利时 0.43
葡萄牙 0.5
瑞典 0.24
国家 人数(万)
南斯拉夫地区 0.24
捷克 0.01
奥地利 0.05
冰岛 0.01
西班牙 0.2
卢森堡 0.02

非洲国家 人数(万)

马达加斯加 0.02
莫桑比克 0.03
尼日利亚 0.02
塞拉利昂 0.006
赞比亚 0.006
国家 人数(万)
加纳 0.02
留尼汪 1.8
毛里求斯 3.5
肯尼亚 0.01
南非 2.5
国家 人数(万)
民主刚果 0.02
安哥拉 0.02
塞舌尔 0.05

大洋洲国家 人数(万)

巴布亚新几内亚 0.12
瑙鲁 0.12
腊色尔 0.12
所罗门群岛 0.12
国家 人数(万)
澳大利亚 8
新西兰 1
塔希提 1
斐济 0.5
国家 人数(万)
马绍尔群岛 0.05
西萨摩亚 0.03

客语媒体[编辑] 客家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神州之声中波(千赫):AM684、AM909、AM1089,短波(千赫):SW6165、SW9170、SW11905、SW15710

苗栗客家文化广播电台 FM91.7(收听范围:北起杨梅、湖口,南至三义、大湖。)

全球之声广播电台 FM92.5(收听范围:台中地区。)

新客家广播电台FM93.5(收听范围:桃园、新竹地区及部分苗栗、台北地区。)

财团法人宝岛客家广播电台FM93.7(收听范围:大台北地区以及桃园、基隆和宜兰局部地区。)

大汉之音调频广播电台FM97.1(收听范围:桃园、新竹、苗栗。)

高屏溪广播电台FM106.7(收听范围:高雄、屏东及部分台南。)

中广i go 531AM531(收听范围:台北、桃园。)

[编辑] 客家广播联播网大汉之音电台、宝岛客家广播电台、新客家电台、新竹劳工之声电台、苗栗客家文化广播电台、高屏溪广播电台、花莲之声电台联合播出。

《大家恁早》:每天早上七点;主持人黄晨龙、黄竹樱 暐隽有限公司、心玲

《轻松生活家》:每周一~周六傍晚五点

《9354咖啡馆》:周日早上十点至十二点

客家影音网络平台

可上网即时收听客家广播,现有高屏溪电台、新客家电台、宝岛客家电台、大汉之音电台。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客家之声


客家电视台台湾客家电视台是目前全球唯一以客语为主要播音语言的电视台,该电视台提供网络节目观赏服务(Hakka Television)。

世界客属恳亲大会

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的由来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是海内外客属乡亲联络乡谊和进行跨国跨地区交往的重要载体,也是各国各地区客家人开展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舞台。它缘起于一九七一年,基本上每隔两年在世界各地有关城市举行一届。

客家是中华大家庭中汉族的一支重要而独特的民系族群,自古以来形成一种敦亲睦族、团结协作和开拓进取的文化精神。由于历史的原因,客家人播衍于世界各地,所谓“有阳光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

为有助于乡谊的沟通、乡亲的互助,特别是客家文化的延续和发展,从上世纪起,不少客属有识之士就积极探索和实践以适应于这种要求和目的的载体,所以,世界各地都成立了大大小小各种血缘、地缘、族缘和业缘的客属社团和组织,但长期以来一直没能形成为世界客属乡亲欢聚、联谊的合适舞台。

一九七一年九月二十八日,香港乃至亚太最具影响的客属组织——香港崇正总会为庆祝其成立五十周年暨“崇正大厦”落成,特邀请世界各地四十七个客属团体共二百五十位乡亲代表,于香港九龙弥敦道“国际大酒楼”及设在香港跑马地的“香港崇正总会”大礼堂举行庆祝活动。其中与会代表决议:将这次活动定为“世界客属第一届恳亲大会”,并且以后每隔两年轮流在世界各地有关城市召开一届。从此,这一国际性民间活动及其程序便正式确定下来并延续至今。

有你支持更精彩 点击表情自动回复:

楼主这帖子太美,太漂亮了,顶,献花一朵.......!
看到楼主的这个帖子,我明白一定要低调.......!
哇,楼主你真是太给力了,这样的帖子都能找得到,佩服!
问候七喜乐园的朋友们,报个到并祝朋友们安康如意,永远开开心心!
楼主辛苦了,这帖子我很喜欢,找了很久,拿去收藏了,谢谢朋友啦!
这帖子真的让人感觉很舒服,我超喜欢,楼主真是太给力了!
超极囧囧的帖子,楼主你太雷了,真正把我给OUT了!
好贴
低调
给力
报到
收藏
喜欢
囧人

TOP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