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外音]:在上一讲中鲍鹏山老师讲到武松出差离开阳谷县后,潘金莲与西门庆便在王婆的撮合下,勾搭成奸。为了能够长相厮守,并且逃避武松的惩罚,又在王婆的点拨下,用砒霜毒死了武大并火化成灰,懦弱的武大就这样死在了潘金莲的砒霜里。古人常说:“乐极生悲,否极泰来。”转眼间,两个月过去,武松回来了。这个打虎英雄如何接受唯一的哥哥已经离开人世的现实呢?他如何能够查出哥哥的死因,为九泉之下的武大昭雪申冤?那些参与谋害武大的各色人等,在武松的面前,又会如何表演来掩饰自己的罪行?鲍鹏山教授揭示武松如何忍住悲伤,在蛛丝马迹中坚难寻找哥哥武大死因的真相,为您讲授鲍鹏山新说水浒武公系列之第五集太岁归来。
武松回来的第一件事,当然就是回家来看一看。所以领居们一看到武松回来了都很吃惊。说这一下子要祸起萧墙了,这个太岁归来他怎肯甘休。领居们实际上也完全明白这中间是怎么回事,那么武松在外面出差两个多月,他一直也放心不下家里,所以匆匆忙忙赶回来以后首先当然到县衙里去交个差,我把事办完了。然后直接就到紫石街来。到武大的家里来,可是他一进门,他看到的不是武大,是武大的牌位。上面写着这么几个大字“亡夫武大郎之位”武松一下子就呆了,他以为自己眼花了。对他的这么一个兄长他一定是曾经想到过很多种结局,我们上一讲讲到,实际上武松是把自己看成武大郎的护佑使者的。因为他知道他的这个哥哥完全是没有自我保护能力。在那样一个凶险万状的社会里面一个完全没有自我保护能力的人是很让人担心的。至少是让亲人很担心。武松实际上就非常牵挂他的这个兄长。所以他从柴大官人的庄上一旦知道了自己的官司已经没事之后,他就日夜兼程回到故乡。为什么?要保护自己的兄长,要照顾自己的兄长。现在兄长没了,他在打虎之后到了阳谷县见到了兄长之后,凭他自己在这个阳谷县的地位,他觉得他自己可以保护兄长了。包括他自己拒绝潘金莲也都是为了保护这个兄长,使他不受伤害,可是这一切努力最终都付诸东流。他现在看到的是“亡夫武大郎之位”这几个字,所以他一下子就呆了,他离开家的时候,告别的时候是两个人,兄嫂,现在回来了兄长已经没了,眼前的只是一个假惺惺哭泣的嫂子,所以武松一下子就把嫂子就制止住了,嫂子你别哭,我的大哥是几时死的?得了什么症候?吃了什么药?一连问三个问题“我哥哥几时死了,得什么症候,吃谁的药?”——《水浒传》第二十五回。
而这三个问题里面,前两个问题实际上都是人之常情,什么时候死的?得的什么病?是人之常情那是必问的。关键在最后一个问题是有意思的,吃谁的药?这一句话实际上透露出武松内心里面对他大哥之死的怀疑,我们说一般人比如说我们碰到一个同事或者朋友,或者家里有事,我们问他什么时候去世的?得了什么病?你不会问他吃谁的药!你问他吃谁的药,一定是对这个药是不放心的,所以这个问题问的非常好,吃谁的药啊?吃了西门庆的药,那潘金莲也就假惺惺的想来糊弄武松。“你哥哥自从你转背一二十日,猛可的害急心疼起来,病了八九日求神问卜,什么药不吃过医治不得,死了撇得我好苦”——《水浒传》第二十五回。我们看看这个潘金莲的这个话说的也是有一句话,很有意思,什么药都吃过。当然连砒霜都吃了。而问题在于什么呢?潘金莲的这个回答是很模糊的。首先,什么时候得病的?是你走后一二十日,一二十这是个模糊的数字,时间是模糊的。得了什么病呢?急心疼,急心疼叫什么病?所以病症模糊,那什么时候死的呢?八九日,三个问题的回答,全是模糊的回答。为什么模糊回答,她不能够精确,她想糊弄武松。所以武松也听得满腹狐疑,越听越糊涂,越听越不放心。但是一时又抓不住把柄。然后他又回到县衙自己再换了一身素白的衣服就是孝服,素白的衣服,买了一些香烛、冥纸,当天就为他的哥哥来守灵。但是非常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什么呢?是武松此时的身边多了一个东西,那就是一把尖刀。并且《水浒》的作者对这一把尖刀做了一个专门的描写。“尖长柄短,背厚刃薄为解腕刀”——《水浒传》第二十五回。刀柄很短,刀背很厚,刀口很锋利。
[画外音]:面对唯一的兄长的意外死亡,武松感到悲痛欲绝。可此时此刻,沉湎于悲伤之中,在哥哥灵前默默守候的武松,身上为何带着一把尖刀?难道他对哥哥的死因有什么怀疑吗?
因为下文这一把尖刀就是一个主角。那么现在从某种意义上讲,武松也没有什么可顾忌的了。他原来在这个世界上,他总有一份牵挂,就是他的大哥,现在大哥死了,在这个世界上,他已经没有亲人了。没有什么放不上去的东西了。原来在这个世界上,他还有一点情,有一点爱,但是这点情被扼杀了,这点受被割断了,现在他的内心里面只有一腔仇、一腔恨,他一下子从一个护佑天使变成了一个复仇天神,他要复仇了。那么武松到了武大的家里面,在武大的灵床面前点起灯烛,然后对着武大的牌位下拜,下拜的时候,他说了一番话“哥哥阴魂不远,你在世时软弱,今日死后不见分明,你若是负屈衔冤被人害了,托梦与我,兄弟替你做主报仇”——《水浒传》第二十五回。我们看到他对武大的牌位说这番话的时候,特别重要的是八个字“负屈衔冤,被人害了”。武松特别敏感,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敏感,因为建立在一个基础之上,就是他对他的这个嫂子,太不放心了,而他的大哥又死得太突然了,而嫂子的这种表现又不大正常。我们说当初武大郎刚死的时候在办丧事的时候,何九叔到武大郎的家里面来给他殓尸首的时候一个外人都看出来了潘金莲的哭是假哭,像武松这样对潘金莲如此了解的人,你假哭真哭他是看得出来的。所以他在武大的牌位前,他就说了这八了字“负屈衔冤,初人害了”现在虽然没有证据,但是他有极大的怀疑。当天晚上他就睡在武大郎的灵床前面为他守灵到了第二天一早一起床他又问潘金莲,说嫂嫂“我哥哥端的什么病死了”到底是得什么病死了?这是一种追问,很显然这种口气,是对潘金莲昨天所说的话是极不相信的按说潘金莲这时候可能会有一点生气的,但是毕竟做贼心虚,所以潘金莲对武松说,叔叔你怎么忘了,我昨天不是已经告诉你了吗?得的是心疼病死了,还想糊弄武松。那么武松接着就问了,除了这一个得了什么病死了之外,还有三个问题。
第一吃谁的药,那潘金莲就说了,我有药帖在这里你不放心的话你看。第二谁帮买的棺材,潘金莲说我请隔壁的王婆去帮买的棺材。还有最后一个问题,谁来验的尸?潘金莲说那就是我们这一个地方的团头何九叔。那么武松今天早晨对潘金莲实际上问了四问题,得何病,吃何药,谁买棺材,谁人殓埋。他问这几个问题,实际上是非常专业的假如我们说,我们此时此刻就把他看成是一个公安人员在办案,在侦查,这几个问题问的也是非常专业的,是必问的。而且更重要的是什么呢?在这四个问题里面,对潘金莲的回答,武松马上就判断出来,她前面的三个回答没有信息,没有价值。所以当他听到第四个回答的时候,是什么人来给他验的尸,潘金莲说,是本处的团头何九叔,武松一听到这个地方,马上打住,不问了结束了,行了明白了。明白了,不是明白这个事情了,而是我知道从什么地方着手了,所以一听潘金莲这样回答武松马上打住既然这样,那好我现在上班去。我到县里面去画了卯我再来,画卯就相当于今天上个班去打个卡。
[画外音]:武松仔细询问关于哥哥武大死因的种种细节嫂嫂潘金莲回答得却是含糊不清,疑云重重,即是审案人员又是被害者家属,身兼双重身份的武松,他究竟该从何处查起呢?此时的武松,真的还有心情去县衙画个卯吗?如果不是他又会去哪能里呢?武公到了何九叔的家里面去寻找何九叔,而何九叔是什么样子呢?何九叔自从武大火化之后也一直就在等这一天,一直就在等着武松。这一天终于来了,武松也来了。武松到了何九叔的家里面,把何九叔客客气气的请到一个小酒店里面,到了酒店以后武松是什么样的表现呢,我们按理说你到何九叔家里面,肯马上问情况,不是的,武松把何九叔请到了酒店以后,要上酒,要一点果品、蔬菜、鱼肉,吃起来,喝起来句话都不说。这下反而让何九叔心里忐忑不安起来了,因为何九叔早有准备,反正武松回来了这个事他肯定要找我,我也有所准备,他来,肯定要问我什么问题,我怎么回答,他全想好了。但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什么呢?武松清他到了酒店以后不问他问题,不但不问他,连一句话都不说,这个他就非常紧张了。因为他不知道武松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不知道武松下一步要干什么,所以他非常紧张捏着两把汗,反过来他倒很主动拿一些话语来撩拨武松。但是武松呢,仍然是沉默不语,这个沉默是非常令人紧张的,这个沉默是非常可怕的,是让人心惊肉跳的,数杯酒以后,武松突然之间揭起衣裳,飕的一声,掣出一把小尖刀来,这个动作都是突然的,衣服一撩开拨出一把尖刀,往桌子上一插一下子。这个量酒的旁边伺候倒酒的,这个酒店里面的小伙计就吓呆了,何九叔也吓呆了,面色青黄,喘不过气来。我们看武松确确实实是非常善于审案,他非常善于抓住对方的心理,实际上我们说,他也知道这个何九叔肯定是早有防备,早有思想准备,所以他到这个地方跟何九叔见面以后,他一开始一句话也不说一点也不开口。
他为了什么时候呢?是为了制造紧张的气氛,这种紧张的气氛给对方的心理上是一个巨大的压力,同时也是一个很大的震慑,给对方心理上巨大的压力让对方的心里七上八下,然后再突然拨出尖刀往桌子上一插,对方一下子可能就崩溃了。然后武松撸起自己的袖子对何九叔说“小子粗疏,还晓得冤各有头,债各有主,你休惊怕,只要实说,对我一一说知,武大死的缘故便不涉你。我若伤了你,不是好汉,倘若有半句儿差错我这口刀立定教你身上添三四百个透明的窟窿”——《水浒传》第二十五回。何九叔此时反而镇定了下来,从自己的身上掏出一个小包裹,打开包裹跟武松说“都头息怒这个袋儿便是一个大证见”——《水浒传》第二十五回。证据都在这里面这里面有什么呢?有两块骨头,发黑的骨头,十两银子,这个我们都知道它的来源。这两块骨头就是武大的了,十两银子,西门庆送给何九叔的,让他帮着遮掩的,还有一张纸,这张纸是什么东西呢?是写着何九叔到武大的火化场去偷武大的两块骨头的时候,当时的时间、地点还有现场参加人的名单,全都有我们看何九叔确实是一个非常精细的人。所以这一张纸证明了他很精细,同时那十两银子,又证明他什么呢?他真的是不贪,不但他不贪,他的老婆也不贪,所以上一次我就讲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就说到,因为他们不贪,所以他们保全了性命。不贪,就是一个优点,我说有一个优点,可能就有一条生路。同样王婆的问题,王婆的一个最大的毛病不就是因为她太贪婪吗?她为什么那么热心要撮合潘金莲的西门庆呢?那不就是想西门庆给她一点好处吗?给她一点银子吗。人有一个优点就有一条生路,那么同样人有一个弱点,有一个缺点,可能就有一条死路了。王婆和何九叔都是精细人,这两个都是很精细的人但是最终呢?何九叔胜出,何九叔为什么胜出了,王婆为什么失败了?何九叔胜在哪里呢?胜在德而不是胜在才,俩人都有才,都很精细,但是为什么何九叔胜了,他有德。接着何九叔就把这个情况如实跟武松讲了,所以武松也终于证实了自己的怀疑,武大是被害死的,而且呢,何九叔同时还告诉武松,有一个孩子,一个半大孩子叫郓哥的,曾经和武大一起去捉奸。于是武松又带着何九叔一起来找这个孩子。
[画外音]:何九叔的证物让武大的死因真相渐渐浮出水面,但是,有了这些证物也不能证明潘金莲和西门庆就是谋杀武大的凶手,现在还缺少一个人证。那个叫郓哥的孩子一定也是非常惧怕西门庆的,他怎么可能轻易答应帮助武松出庭作证人呢?
这个郓哥虽然是个小孩半大孩子,但是也是很精明的一个人,一看到何九叔带着武松来了,他一下就明白,是怎么回事了,所以不等这两个人开口,他先说话了,他说“只是一件,我的爹六十岁没人养赡,我却难相伴,你们吃官司耍”——《水浒传》第二十五回。这显然是一个孩子的口吻,但是这一句话里面不光有孩子的口吻还一点老于世故的口吻。为什么呢?我们看他的原话,全部的话是,我的老爹六十多岁了,没有人养活他,如果我们陪着你吃官司,那我的老爹谁来养活,这很明显的是干什么?是跟武松讲价钱,就这么一个半大孩子,都已经学会讲价钱了。所以生活在市井之中,大人小孩,大人是个个精明,小孩也个个早熟。那么武松一听也明白了,马上就说了“好兄弟,我这有五两银子你把去与你老爹做盘缠,跟我来说话”——《水浒传》第二十五回。我们来看看武松,对这个孩子的态度和他对何九叔是不一样的,对何九叔他是用恐吓的手段,威逼的手段,而对于这个孩子呢?他是哄拿五两银子,你回去交给你老爹,然后你再过来,跟我说说话,态度非常好。
为什么态度好呢?当然对付孩子,有对付孩子的办法。但是我想,这里面肯定有别的东西,那就是说武松实际上,是从这一个半大孩子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他和他大哥,也是父母早已双亡。然后一起在市井里面,就这样滚大的,在这个孩子的身上,他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这个混迹社会底层的孩子,就是他自已当初的生活。这个郓哥一看,有五两银子,那很高兴,五两银子对武松可能不算怎么回事,但是让郓哥和他老爹,这样的普通老=百姓,来生活的话,三五个月的盘缠是没有问题的了。所以这个价格,给的也比较适中,小孩子一看,很好,也就心甘情愿地,跟着武松到了一家小饭店。武松要了三份饭,每人一份,一边吃,一边就询问情况。而且武松还对这个小孩说,对这个郓哥说很难得你这么小,就有养家糊口之心,就知道孝顺你的父亲,等我这个官司完了之后,我再给你一些钱,让你做本钱,让你做一笔小生意,养活你的父亲吧。武松说的话,可是算数的,后来武松,被押赴东平府之前,就给了郓哥的老爹,十二、三两银子。对于一个普通老百姓来说,这是一个不小数字了,十二、三两银子,两个人可以生活一年。那么郓哥又告诉武松,这个奸夫是谁呢?这个奸夫就是西门庆,那么到了这个时候,除了一些具体细节之外,大的案情基本清楚了。
[画外音]:武松的查案能力,真是不可小看,在何九叔和郓哥的帮助下,人证、物证,一应俱全,武大的死因,终于真相大白,正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此时此刻,心狠手辣的潘金莲和西门庆还有那丧尽天良的王婆,也该绳之以法了吧,不知阳谷县的县太爷是否会秉公执法,神通广大的西门庆,又会使出怎样的杀手锏呢?武松把何九叔,把郓哥带到了县上,对知县说,“小人亲兄弟武大,被西门庆与嫂通奸,下毒药谋杀性命。这两个便是证见,要相公做主则个。——《水浒传》第二十五回。那县令马上就觉得,这是一个大事,就和下面的县吏来商量。可是这个县吏,是跟西门庆有关系的,所以马上就出来保西门庆,就跟县令说,这件事情,现在已经过去这么长时间了,又没有什么证据,很难去追究。而这一个县令本人,跟西门庆也有关系,我们上次讲到,西门庆不是说了吗,西门庆把持官府。西门庆跟县令也有关系,所以县令也要保西门庆,就出来对武松说,“武松,你也是本县的都并没有,不省得法度,自古道,捉奸见双,捉贼见赃,杀人见伤”——《水浒传》第二十五回。
就现在就凭着,这两个人所说的话,就要控告西门庆,控告潘金莲,你又没有当场,捉住他们的奸,显然证据不足,我不能给你立案,你也不能造次。武松一听,拿出何九叔给他的包裹,这个包裹里,我们说有三样东西,两块骨头,十两银子,还有一张写着人的名单和时间的这张纸,给县令以后说,这个可不是我捏造出来的,那县令一看有这些东西,证人也有了,证物也有了,他显然不能够拒绝了,所以县令就跟武松说,那么你起来,待我从长计议。我再研究研究,如果能够立案的话,我马上就把他们抓来审问,那武松一听,觉得有希望了,就把何九叔和郓哥带回到自己的住的那个宿舍里面,住了一晚上,就等着第二天看有什么消息了,现在有证人,也有证物,那么剩下的也就是拘捕嫌疑人了,至少应该立案侦查。可是呢没有想到,到了第二天一早,知县却把这个骨殖,这个银子还出来了,然后跟武松说,这件事情不明白,很难对理,“圣人云,经目之事,犹恐未真,背后之事,岂能全信”——《水浒传》第二十五回。所以你不可一时造次。我们看看县令跟武松讲的话里,他伪托了一个所谓的圣人之言。古代人讲圣人就是孔子,孔子有没有,讲过这一句话呢?孔子从来没有讲过这句话。这是县令捏造出来的,斯骗武松的。然后县吏马上就在旁边帮腔,县令这么一说,那么县吏马上就帮腔,说都头,我告诉你,但凡人命之事,但凡涉及到人命的案子必须要五样俱全,那五样呢?“尸、伤、病、物、踪”有尸体,有伤口,有病症,有物证,还要有犯罪现场,要有五样。那你现在显然不全,五件俱全,我才可以拘捕嫌疑人,现在不行。为什么县令、县吏拒绝了武松?不准他告状,原来,当天晚上,西门庆就得到了消息,武松在告他。
那西门庆也就赶紧派心腹人给县令,给县吏送钱,使银子,所以武松带着郓哥,带着何九叔回到他的宿舍里面住下的时候,等着明天早晨,县令去抓捕嫌疑人的时候,县令和县吏在家干什么?在家受贿。按说武松也不是一个普通人,他首先,他是刑警大队的队长,他也算一个有身份的人,其次他和县令之间,有私交,他刚刚帮县令做了一件私事,把县令贪污的财产都送到了东京城,来回两个多月,这两个多月可是为他县令办私事的,像这样的人在阳谷县里面都不能够得到法律的公正的对待。我们可以想一想,普通的老百姓会是什么样,而且我们再来看一看,这个知县和这个县吏他们所说的话完全是官腔。官腔的可怕的地方,在什么地方呢?它句句都在理,你根本就没有办法反驳它,而且这两个人,所说的官腔恰恰是最有代表性的两种官腔。我们来做一个官腔研究。第一政治官腔,第二专业官腔。这是最有代表性的两个官腔,县令所说的就是政治官腔。政治官腔由官僚来说,例如县令。读过什么书的武松认识字,但是你说他读过多少书那很难说,但是武松毕竟知道圣人。在中国封建社会里面,那要讲到孔子谁敢不服?既然是正确的,那么你武松就应该听,如果你不听就是闹事了,这就是政治官腔。县吏所说的话呢?就是专业官腔,专业官腔一般由谁来说呢?专业官腔,一般是专业人员来说例如县吏。把武松听得糊里糊涂的,摸不着头脑。所以我们说这个时候,知县和知县的手下的这一个县吏所说的话,恰恰代表了两种最典型的官腔,政治官腔和专业官腔。打官腔不光是一种说话方式,它还是一个话语权。你说你一个普通老百姓,你能够打专业(政治)官腔吗?你没有话语权。县令掌握的,知县掌握的就是政治话语权,而这个县吏所掌握的是什么呢?是专业话语权。老百姓没有话语权,那只有听话权。
[画外音]:阳谷县知县与县吏的话听起来似乎句句在理,其实说穿了就是不准武松告状,难道西门庆和潘金莲这对丧心病狂的亡命鸳鸯,就这样逍遥法外了吗?此时的武松会奋不顾身的绝地反击吗?武松不愿意听,你一打官腔他就烦,我不听了,我不管你是否政治上正确不正确,我也不管你什么圣贤之言,我只要良知。所以金圣叹在知县的什么圣人曰三个字的下面批了一番话。“三字骗子得了进士,骗不得武二”——金圣叹。武二没有读过什么圣贤之书,他也不知道圣贤是怎么就的,他就知道一点,这一点就是良知,这个良知是什么呢?杀人偿命,欠债还钱。你别讲一大堆专业术语把我搞糊涂了,我有常识。这个常识是什么呢?哥哥被人害了做弟弟的一定要为他作主,报仇。所以我们说对付官腔的最好的办法就什么?就是两个词,良知、常识。我不能跟着官腔绕弯弯,你跟着官腔绕弯子,绕到最后就把你绕糊涂了。绕到最后你一点道理都没有,绕到最后你一点脾气都没有。绕到最后你一点头脑都没有,你只能点头称是。你讲得太对了,但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所以武松根本就不听。武松的头脑就这么简单。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做弟弟的要为哥哥主持公道,就这么简单。别的我不多想,也不多问。有的时候最简单的思想,就是最正确的思路。当然更重要的是什么呢?
是武松根本就不是一个哀哀告诉的人,我只会哭着求你帮我作主,他根本就不是这样的人,你不给他办,难道他就只有一把鼻涕,一把眼泪了吗?不是的,他有他自己解决的办法,说白了,他此时此刻,想让县令来帮他解决问题。想把这个事情用公事公办,用法律的途径来解决是给你县令一个面子。你对我很不错,我给你一个面子,是给法律一个机会,是对法律的一个尊重。不是我必须要求你,我是尊重你,让你来办,你不办好,我有力量解决问题。为什么?我有刀!那么有很多问题就是这样,我们从这个事情可以看出来。官府的不作为会造成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个社会是什么呢,不能够自己解决问题的或者无力自己解决问题的就只好成了,无依无靠的顺民,但是能够自己解决问题的人呢,往往成为无法无天的暴民。《水浒》中的人物除了贪官污吏,除了流氓地痞,那就剩下两种人,那两种人?一种就是顺民,一种就是暴民。我们说现代的社会里面一个强大的民族和国家不要顺民,也不要暴民,我们只要什么呢?要公民,我们说的半天,武松早已经不耐烦听了,他马上就打了退堂鼓,就说了一句话,“既然相公不准所告,且却又理会”——《水浒传》第二十五回。你们也就是不愿意接爱我的告状,那行,我再想办法,转身就走,一点都不跟你啰嗦。他要自己解决问题了,所以解决问题有这样几个层次,协商不能解决的,用法,法不能解决的,那就只能用刀。所以武松手刀来解决问题,那不是武松的问题,他是被逼的。那么武松到底要怎么做?怎么理会这件事情?我们下一讲再讲。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