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家讲坛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二十七)集权皇帝
百家讲坛 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二十七)集权皇帝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终于完成了他统一六国的历史使命,建立了一个大一统的帝国。但与此同时,一个新的问题摆在嬴政的面前。那就是他的称谓问题。在秦朝以前,周天子都称王,昔日唯我独尊的名号已经被许多人堂而皇之地采用了。秦王嬴政面对着自己大一统的江山,他觉得王的称号已经无法彰显自己的威严了,必须寻找一个新的称谓了,于是,一个新的称号诞生了,那就是“皇帝”。那么“皇帝”究竟有什么特殊的含义?秦王嬴政为什么独独钟情于这两个字呢?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自以为德兼三皇、功盖五帝,于是皇帝一词也就诞生了,由此开始,他还制定了一系列与皇帝有关的制度,如“制”“诏”是皇帝命令、文告的独特形式,“陛下”是臣民对皇帝的尊称。皇帝的亲属也有了独有的称谓,如皇帝的父亲叫太上皇,皇帝的母亲叫皇太后,皇后的妻子叫皇后等等。与此同时,秦始皇还建立了与皇帝相关的礼仪制度,但是由于史料的匮乏,它的原始面貌我们很难厘清了。那么让人奇怪的是,秦始皇为什么在统一天下后,就立刻要为自己正名呢?
我们看到,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还在运用各种手段加强巩固自己的统治。可以说他所建立的皇帝制度,在许多方面都具有首创性,而这些制度绝大部分地被汉王朝继承下去,稍加变动,使之更加完善,此后的两千多年间,虽然历代王朝都对皇帝制度有所损益,但秦始皇确立的这个制度的基本框架和精神基本没有变化,它影响了中国社会几千年。但是在这里秦始皇仍然有一个问题不能回避,那就是他毕竟是夺了周朝的江山而建立的一个帝国,这一点,秦始皇又如何向天下人解释呢?
其实我们说,秦始皇无论是称“皇帝”还是神化自己,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在政治上实现高度统一,不允许诸侯纷争的局面持续下去。所以秦始皇首创了皇帝制度,他用五德学说来证明自己统治的合法性,保障了官方思想舆论上的统一,但仅有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在加强对地方和官员的控制上,秦始皇也是想尽了办法,那么这一点,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精彩讲述《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集权皇帝》。 |
|